楊東平

【摘 要】目的:利用集束化術中保溫的護理措施分析手術開始后第一個小時內體溫變化。方法:將2017年和2018年腹腔鏡患者50例納入本次研究中,利用隨機分組對照法將患者分成兩組進行數據分析,分為一般常規護理組和集束化護理組,一般常規護理組行常規術中基礎保溫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組在一般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護理措施,分析兩組患者的術中體溫及心率變化,包括術前腋溫,手術開始時腋溫,術中膀胱溫,術中30min腋溫,腹腔內溫,心率。方法:分一般常規護理組和集束化護理組進行常規和加強常規的護理措施。結果:在常規組和集束組兩組手術開始時腋溫,術中膀胱溫,術中30min腋溫,心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開始后的第一個小時集束化保溫護理措施在一定范圍內預防低體溫的發生。
【關鍵詞】集束化;保溫;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142-01
外科手術的患者,由于術前的禁食禁飲,疾病消耗,腸道準備,情緒緊張,焦慮,對手術室陌生環境的恐懼等因素,導致入室體溫低于平時體溫,是術中發生計劃外低體溫高位風險因素,計劃內或治療性低體溫不在該文章內容范圍內。導致低體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麻醉藥物,麻醉以后肌肉松弛,血管擴張,導致軀干部的體溫流向四肢,導致體溫的重新分布,核心溫度快速下降,有研究表明麻醉開始后的第一個小時是體溫的快速下降期,核心體溫平均下降1.6度。核心體溫變動范圍約在4度以內。低體溫對機體的影響包括手術部位感染風險的增加,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的發生例如房室傳導阻滯,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引起室顫。對于創傷患者的體溫與死亡率發生率的升高相關,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量和功能減弱,改變藥物的代謝周期,增加肌肉松弛藥物的作用時間延長麻醉后蘇醒時間。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將2017年和2018年腹腔鏡患者50例納入本次研究中,患者入手術室后測量患者腋溫36-37.5度之間可以隨機選擇入組。
1.2入組標準:①年齡:18~70歲之間②既往史:無重大疾病③體重指數在18.5~28區間④術式:腹腔鏡手術⑤麻醉:全麻⑥ 體溫:術前無體溫異常⑦手術時機:擇期或日間手術
1.3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大于70歲②既往史:有重大疾病,體重指數小于18.5,大于28③術式:開放手術④麻醉:局麻,連硬,其它麻醉⑤體溫:術前發熱或體溫低于36度⑥手術時機:急診手術。
1.4方法
一般常規護理組:①調節室溫21-25度②給予棉被覆蓋③輸注加溫液體。集束化護理組:在一般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①使用液體加溫儀 ② 術中使用恒溫箱內加溫液體術中沖洗③消毒液加溫至37度④ 利用加熱毯邊緣包裹氣腹管并固定⑤形成氣腹的二次加熱提高腹腔內溫⑥術中非手術區域的暴露肢體的覆蓋
1.5觀察指標
使用以上方法后進行數據收集:比對術前腋溫,手術開始時腋溫,,術中膀胱溫,術中30min腋溫,腹腔內溫,心率。
1.6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常規組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常規組和集束組術前腋溫都在正常體溫范圍內的情況下兩組手術開始時腋溫,術中膀胱溫,術中30min腋溫,心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內溫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1從以上數據對比發現集束化護理組的各項數據及指標都優于一般常規護理組,證明集束化護理在臨床應用中有效。
2患者在手術過程未進行有效的保護措施,術中低體溫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為了減少術中低體溫的發生而采取了集束化的護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在體溫的快速下降期可以預防體溫下降或者減緩體溫下降的過程,但圍術期體溫的保護對于點的關注,應該擴大到面,從患者入室開始建立電子跟蹤體溫收集系統,加帶報警提示,在術中可根據體溫的數據的變化及溫度異常提示音來隨時改變和增加護理措施,做到有據可依,完整全程收集數據,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
參考文獻
羅俊.術中低體溫預防的護理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01):49-52.
陳蓓,王曉軍.手術中低體溫的相關因素和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1):990-992.
馮騰塵,崔曉光.圍術期低體溫防治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03):218-221.
余文靜,肖瑤,胡娟娟,高興蓮.預防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的最佳證據總結[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04):589-594.
李芬蘭.手術室護士對術中低體溫及相關知識的認知及其影響因素[J].青島醫藥衛生,2019,51(04):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