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文

【摘 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對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機械通氣患者氧合指數、靜態肺順應性(Cst)及呼吸道平臺壓(Pplat)。方法:選自本院收錄的50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平均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常規組采用常規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并給予抗炎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使用右美托咪定聯合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Cst及Pplat。結果:右美托咪定鎮靜治療后48hPplat的下降和Cst的較常規組尤為明顯,且氧合指數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常規組。結論:使用右美托咪定進行鎮靜鎮痛治療,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機體氧合指數、Pplat和Cst。
【關鍵詞】右美托咪定;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氧合指數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143-02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主要是由嚴重創傷、燒傷、休克及膿毒癥等疾病造成的。此時肺泡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炎癥損傷引起的彌漫性肺泡損傷,導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1]。ARDS發病迅速,病死率極高,且多發在中老年人群中。目前,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最有效的方法是機械通氣法,通過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右美托咪定具有中樞性抗交感神經作用,能產生近似自然睡眠的鎮靜作用,且對呼吸無抑制。筆者觀察了右美托咪定在ARDS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以評價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自2019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錄的50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入選標準:①ARDS診斷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診斷標準[2];②機械通氣治療時間超過1周,需要氣管插管;③入組患者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②孕婦、哺乳期婦女;③存在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機械通氣;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5例,其中常規組單獨使用機械通氣法治療成人急性呼氣窘迫癥。試驗組采用右美托咪定聯合機械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兩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和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系統評分、ARDS分級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并給予抗炎、解痙、平喘治療,通過靜脈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40mg,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90197)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試驗組在常規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給予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mL:200μ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0248):微量滴注鹽酸右美托咪定維持。并根據Ramsay鎮靜評分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判。狀況:焦慮,煩躁不安,1分;清醒,安靜合作,2分;嗜睡,對指令有反應3分;淺睡眠,輕叩其眉間,反應敏捷,4分;睡眠,輕叩其眉間,反應遲鈍,5分;深睡或麻醉狀態,6分。采用個體化策略調整鎮靜藥物劑量。
1.3觀察指標
1.3.1血氣指標測定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48h動脈血氧分壓(PaO2),記錄吸入氧濃度(FiO2),計算氧合指數(PaO2/FiO2)。圖表1所示
1.3.2呼吸力學指標 呼吸機(DragerEvita4)機械通氣,監測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48h各時間點、呼吸道平臺壓Pplat,采用呼吸暫停法記錄靜態肺順應(Cst)。如表1所示Pa-1
2 結果
2.1PaO2/FiO2 試驗開始前,常規組和試驗組氧合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24h后,兩組氧合指數有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48h后兩組氧合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Cst試驗前,常規組和試驗組氧合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24h后,兩組Cst有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48h后,兩組Cs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比較Pplat兩組患者治療前Ppla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24h及48h后,平臺壓下降,兩組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對ARDS機械通氣患者實施鎮靜后48h,氧合指數較機械通氣組患者明顯升高,從而降低呼吸肌氧耗,改善臟器缺氧情況。治療后兩組Pplat均呈下降趨勢,肺靜態順應性改善,其中右美托咪定鎮靜治療后48hPplat的下降和Cst的增加尤為明顯,且氧合指數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常規組。提示對于ARDS患者,予以鎮靜治療可以降低跨肺壓,防止肺泡過度膨脹,提高肺順應性,減少肺損傷。
綜上所述,對于ARDS機械通氣患者來說,使用右美托咪定進行鎮靜鎮痛治療,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機體氧合指數、Pplat和Cst。因此,右美托咪定是ARDS機械通氣患者實施鎮靜鎮痛治療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梁美認.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的效果觀察[J].名醫,2019(11):12-13.
徐莎莎,伍錢溶.呼吸機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9,32(21):102-103.
黎家儀,李秋菊,湯展昭.機械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作用評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11):15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