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康燕芳 呂琳霞

【摘 要】目的:探討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對策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精神科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對住院期間給予綜合護理干預,3個月后觀察其干預效果。結果:綜合護理干預后,50例患者的BPRS評分與ADL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結論:對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長期住院;精神疾病;護理對策;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186-01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精神疾病的患病人數逐年上升,患者發病后受到精神癥狀影響常伴有情感、行為、感知等異常,若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將可能發生自殘、毀物、傷人等暴力事件,嚴重影響社會安定[1]。精神疾病發生機制較復雜,病情遷延不愈,通常需長期住院治療,且一般采取封閉式管理模式,患者對住院生活難以適應,治療期間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對疾病預后及轉歸極為不利[2]。因此,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給予有效護理干預至關重要。本次研究對我院精神科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精神科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入選標準:符合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住院時間≥1年;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軀體疾病;合并有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缺陷;抗精神病藥物濫用史。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齡23~69歲,平均( 47.68±3.28) 歲; 病程2~17年,平均(9.28±1.54) 年; 住院時間1~16年,平均(7.59±1.69) 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32例,雙相情感障礙3例,偏執性精神障礙5例,其他10例。
1.2 方法
安排責任護士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溝通,全面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對住院環境的適應情況、對治療的配合度及對出院后的具體打算等,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深入分析,再給予如下綜合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心理特征給予個性化心理疏導,多與患者接觸,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并定期舉辦公眾教育活動,消除人們對疾病的認知誤區,緩解患者的病恥感,此外對患者的各類特殊表現需給予理解與支持,充分尊重患者,增強其自信心,為患者播放輕音樂戲劇,以緩解其心理壓力。(2)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解釋精神疾病發生機制、致病因素及注意事項,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告訴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飲食宜規律,對便秘者囑咐其每日飲水量>2000 mL,并多食用一些富含粗纖維食物,指導其養成良好排便習慣。(3)文娛活動:定期舉辦文娛活動及茶話會,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根據患者的喜好,指導其進行唱歌、畫畫或手工活動等,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4)病房環境管理:加強病房日常衛生管理,每日采用紫外線進行消毒,確保病房的通風換氣,每個病房配置免洗洗手液,定期檢查病房內門窗玻璃情況,如有損壞需及時安排維修,并加強院內跌倒防范管理,在跌倒高危區域貼上標識,以便引起患者注意。此外,可以依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實行半封閉式管理,適當增加外出活動時間,緩解其長期住院的不適感。(4)社會支持:鼓勵家屬、親友定期來院探望及陪同患者,給患者更多的理解與關愛,讓患者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提高其歸屬感。(6)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患者病情穩定后可指導其進行生活能力訓練,鼓勵患者自行疊被子、穿衣、洗臉、刷牙、修剪指(趾)甲等,并教會患者學會縫補破損的衣物,引導患者養成講衛生、不隨地吐痰的習慣,培養患者良好的就餐習慣,對生活自理能力較佳的患者及時給予表揚與獎勵,以提高其自豪感。
1.3 觀察指標
(1)通過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對所有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的病情進行評定,量表共包含5類因子18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0~7分,總分值126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2)通過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 ADL )對所有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定,量表包含2個分量表,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1~4分,總分值56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2.0軟件處理,BPRS評分與ADL評分通過-x±s表示,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住院時間較長,極易與社會產生脫節,加上封閉式的環境管理,使患者養成了依賴醫護人員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逐漸退化,對其社會回歸極為不利[3]。本次研究顯示,對50例患者綜合護理干預后患者的BPRS評分與ADL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研究中我們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及疾病認識情況,再制定綜合護理干預計劃,使得護理干預更具針對性;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與社會支持,有效消除其心理負擔,使其安心住院治療;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消除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誤區,促使其養成健康行為方式,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定期舉辦文娛活動及加強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有效豐富患者住院生活,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加強病房環境管理,有效提高患者住院安全,增加其歸屬感。
總的來說,對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馮桂萍.護理風險管理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9):2418-2420.
林淑賢.長期住院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沖突調查及護理管理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7,7(17):186-188.
沈艷霞,張桂茹.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個體化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