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娥 董娟



【摘 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醫院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實踐總結經驗。方法: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期間收治的產科患者中,從中選擇了9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病例數均為46例,前者接受品管圈護理管理,后者則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中有24名滿意、20基本滿意、2名不滿意,臨床滿意度為95.65%,對照組患者中有20名滿意、18名基本滿意、8名不滿意,臨床滿意度為82.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消毒隔離、護理報告書寫、綜合技能水平、環境安全管理以及心理健康宣傳評分均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醫院護理管理中應用品管圈護理管理,能夠較好的提升護理質量,提高了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評價,值得推廣。
【關鍵詞】產科;品管圈活動;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217-01
品管圈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管理工具,選擇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的人員組間團隊,采取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品管圈應用于醫院護理管理工作中,能夠提升護理工作科學性。產科病房護理工作存在較多風險,對于護理工作有著較高要求,應加強對風險識別,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案。本次研究對象為產科患者,對我院收治的92例接受不同護理方法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臨床護理結果的對比來證實品管圈活動的臨床價值,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產科患者中選擇9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病例數均為46例。本次研究已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并取得其同意,研究內容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46例患者中,年齡在23~50歲之間,年齡均值為(33.3±1.5)歲;觀察組46例患者中,年齡在22~49歲之間,年齡均值為(32.8±1.4)歲。兩組患者進行基本資料的比較,差異較小(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接受品管圈護理管理:成立品管圈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組織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能力,建立和完善應急預案,安排專人進行工作的監督與活動的安排;采取規章制度普及措施,加強與產婦的溝通,對產婦的身體情況進行評估,找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分類,同時分析其可行性、圈能力以及實效性等,對其進行打分,確定出分數最高的問題,進行改進;加強培訓力度,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邀請專業的講師,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增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1];定期召開品管圈會議,對護理管理情況進行評估和反饋,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開會討論解決對策,完善相關資料,確保手術質量;讓患者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合理選擇護理時間,調整住院模式;保證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定時通風,及時處理廢棄物,及時清理垃圾,減少感染的幾率,做好環境的清潔;婦產科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再加上自卑等消極情緒,往往會對治療失去信心,護理人員應對于患者存在疑問耐心的進行解答,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讓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
1.3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P<0.05時,表明兩組產科患者的相關研究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分析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觀察組為95.65%,對照組為82.61%相對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分析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護理工作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2.3分析比較兩組的SAS評分以及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3 討論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醫療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科作為一個重要科室,需要面對大量的患者,產科涉及范圍廣,不安全因素多,護理工作難度大,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較高,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往往會造成糾紛。由于婦產科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會出現自卑、焦慮、消極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科學有效的護理管理在產科管理中有著重要意義。品管圈質量管理工具的應用,讓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得到了提高,改變傳統的康復護理理念,樹立正確的康復理念,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康復鍛煉的主觀能動性,及時對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進行科學的評估,對護理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降低了產科護理風險,提高全員的參與度。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樹立了正確的護理服務觀念,規范了護理工作。例如,在護理過程中,某些護理操作涉及到患者的隱私,護理人員應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才可以進行。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給予正確的建議,讓患者家屬了解一些疾病的相關注意事項。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品管圈能夠讓護理人員、患者以及家屬三者之間形成合力,共同參與護理工作,從尊重人性出發,營造良好的護理管理氛圍,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與效果,同時護理人員不斷改善自己的工作狀態,強化服務觀念,重視人文關懷,增強主動服務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品管圈活動能夠及時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租,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確保了整體護理質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消毒隔離評分分別為(18.62±0.91)分、(15.04±0.88)分,護理報告書寫評分分別為(16.93±1.26)分、(13.60±1.22)分,綜合技能水平評分分別為(15.58±1.05)分、(12.19±0.67)分,環境安全管理評分分別為(16.92±0.34)分、(13.25±0.66)分,心理健康宣傳評分分別為(16.91±0.85)分、(13.64±0.65)分,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分別對護理工作進行評價,觀察組為95.65%,對照組為82.61%,觀察組患者的評價相對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為(30.69±5.1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4.56±5.54)分,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5.3±0.7)d短于對照組(8.3±1.2)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常規的護理管理相比,應用品管圈質量管理工具提高了護理工作的針對性與全面性,能夠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與科學性。品管圈的特點是讓全員參與到治療與護理工作中,能夠及時的進行改進,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2]。品管圈活動作為醫療活動的管理方式,是一種綜合管理方法,通過相關措施來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同時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保證護理服務的質量。品管圈活動有效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了患者的康復,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以患者為中心提供護理服務,最大化的滿足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需求,消除患者的不適感,同時注意患者隱私的保護,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認可。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在醫院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吳超.品管圈在提高患者交接過程中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的效果評價[D].吉林大學,2014.
于欣洋.醫科院校護理專業“品管圈”教育管理模式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