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張明
【摘 要】斑禿是頭發呈片狀脫落的慢性皮膚病,屬中醫“油風”范疇。本文從中醫對頭發生理的認識出發,討論了斑禿形成的病因病機。認為頭發的生長、色澤、榮枯于五臟特別是心肝腎三臟以及精氣血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其源在于臟,其本在于血,其標在于發。病因病機主要是七情所傷,損及五臟;飲食失宜,氣血失調;房勞產后傷腎,毛發失養;病后體虛,營衛失調;氣滯血瘀,經絡痹阻等。在病機演變上,病變早期以邪實為主,存在風、寒、躁、熱,氣滯、瘀血、濕熱,痰濁等因素,臟腑以心肺肝脾功能失調為主,隨著病情發展,可以由實轉虛,出現虛實夾雜,遷延日久,則以肝腎虧虛為主或虛中挾實改變。
【關鍵詞】斑禿;油風;病因病機;損及五臟;氣血失調;營衛失調;經絡痹阻
【中圖分類號】R27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298-01
斑禿是一種頭發呈片狀脫落,無明顯自覺癥狀的慢性皮膚病,表現為突然發生,大小不等,單發或多發,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又以青壯年多見。其病情可輕可重,輕者可自限自愈,重者不斷擴大,反復發作,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全禿或普禿,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1]
中醫無斑禿之病名,依據其臨床主證,多歸屬“油風”范疇[2]。追溯本病的歷史沿革,《內經》中稱為“毛拔”、“發脫”、“發墜”。《難經》稱之為“毛落”。隋·巢元方稱之為“鬼舐頭”,曰:“人有風邪在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創“油風”之名,認為此“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其后,《壽世保元》設須發門,對毛發進行了五臟歸屬。清代何夢瑤在《醫碥》中繼承了張子和火多水少的觀點并進一步發揮,清代醫家王清任闡發瘀血病機,至今仍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毛發,是皮膚的重要附屬器官,中醫將毛發分類為發、眉、須、髯、毫等,這些部位皆可發生斑禿,其中以頭發為主。中醫對斑禿病因病機的認識是建立在毛發生理基礎之上的。頭發是一種自然生長而又脫落新舊不斷更替的絲狀物,和五臟、精氣血、經絡關系極為密切。[3]。 《素問·六節臟象》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故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肺合皮毛,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五臟精氣充沛則毛發自然生長。其中又和心肝腎的關系更為密切,由于心主血而藏神,發為血之余;肝藏血,主疏泄,關系到氣血的舒暢調達;腎藏精,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本源,也是頭發生長發育的源泉,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陰陽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髻頒白;八八,天葵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成為后世認識毛發生理的原始依據。故《證治合參》云:大抵發屬心屬火故上生,須屬腎屬水故下生,眉屬肝屬木故側生。綜上所述,頭發的生長乃至色澤榮枯于臟腑特別是心肝腎三臟以及精氣血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其源在于臟,其本在于血,其標在于發。另外 頭發的生長和經絡亦息息相關,經絡乃是氣血通行之道路,內屬臟腑,外絡皮毛,灌滲腠里,營養毛發,且頭為三陽之會,督脈及三陽經上行頭面,經絡通暢協調也是頭發生長的重要因素。由此推之,凡是引起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精氣血病變及影響經絡正常運行的一切因素或病變都可以成為斑禿的病因病機。
中醫對斑禿病因病機的認識可以概括為以下及方面:
1 七情所傷,損及五臟
七情所傷主要是引起相關臟腑功能的紊亂,常見有:思慮過度,耗傷心血。 《內經》云︰“諸血者,皆屬于心”,“發為血之余”,即頭發得心血之養,心陽之助而為之生。若思慮過度,暗耗心營,或緊張恐懼,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皆可累及心血而引起斑禿。另外心血耗傷,陰虧火旺,毛發失養亦可致病。故臨床上斑禿患者多見于腦力勞動者或近期有緊張驚嚇史者即緣于此。抑郁惱怒傷肝。《諸病源候論.毛發病》曰:“足少陽膽之經也,其榮在須發”,肝藏血主疏泄,肝血充盈,皮膚榮澤,發得以養,肝血不足,肌膚甲錯,發隨之脫落不長;肝陽上亢,肝火偏旺,可致肝經血熱,進一步生風化躁,引起斑禿;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氣機不利,血隨之瘀滯,經脈不通,則導致脫發。故臨床上,精神不隨,抑郁惱怒均是斑禿的常見原因。此外還有憂思傷脾,引起氣血化源不足及驚恐傷腎引起精虧氣陷導致斑禿發生的,皆是七情所為。
2 飲食失宜,氣血失調
飲食失宜引起斑禿主要有二方面,一是飲食不節,傷及脾臟,損及化源,氣血虧虛,毛發失養而致病。蓋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毛發得以生長的氣血精微皆源由此,脾又主統血,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升清,氣血源源上達頭部,則發黑順達而茂密,《醫參》云“百脈會與百會,血氣上行而為之生發也”。二是飲食失宜,偏頗積滯,脾失運化,產生濕濁抑或變生濕熱,客于經絡,氣血不利,毛發代謝阻滯脫落而發生斑禿。臨床上過食辛辣厚味,魚腥葷躁,燒烤熏烹是引起斑禿的常見原因,若加之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還可形成血熱風躁、營衛郁滯,是斑禿活動期的常見證型
3 房勞產后傷腎,毛發失養
腎乃后天之本 ,腎中所藏之腎精、腎氣、腎陰、腎陽均于毛發生長榮枯息息相關,《金匱要略》曰“夫失精者,發落……”,《普濟方》云:“足少陰氣血盛則發美”,若房勞過度,男子遺精,女子產后致精虧氣虛,水火失衡,是斑禿發生的常見原因,而且臨床上常以頭發的色澤質地、生長快慢作為權衡腎虛與否的重要指征。另外,腎主先天,先天不足亦是一些斑禿的家族因素,現代遺傳流行病學顯示家族史的陽性率為10-20%。[4]。婦女生產、人流后常常是斑禿發生或反復的高發時段,皆說明腎在斑禿發病及病機上的重要性。
4 病后體虛,營衛失調
臨床上還有部分斑禿患者發生在一些慢性病或熱病之后,常見于小兒,如腮腺炎、流感發燒后及結核等慢性病后,中醫對此的認識為病后耗氣傷肺,營衛失調。《內經·營衛生會篇》云:“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靈樞.決氣篇》云:“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指出了營衛之氣的來源、運行和作用 。營氣屬陰富有營養,行于脈中主內守,衛氣屬陽剽悍滑疾,行于脈外主衛表,對肌肉、皮毛、發揮著充實溫潤作用。營衛相互配合,協調互濟,主司皮膚腠理毛竅及汗孔,發揮正常的衛外及開闔生理功能。
在病理情況下,若感受外邪,病后體虛,營衛失調,腠理失司,毛發失養而發生斑禿病變。
5 氣滯血瘀,經絡痹阻
《內經》曰:“發為血之余”,頭發懶血以生其血必充盛且運行正常。而經絡乃是氣血通行之道路,內屬臟腑,外絡皮毛,灌滲腠里,營養毛發,且頭為三陽之會,督脈及三陽經上行頭面,其絡脈更廣為分布頭皮,故經絡不通,氣血不達即是頭發不長的重要因素。王清任說:“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絡,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若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感受外邪,邪阻經絡;或久病不愈,反復發作,瘀血阻絡都可形成斑禿或病變遷延發展的病理。
綜上所述,斑禿的發生,基本病因病機為七情所傷,損及五臟;飲食失宜,氣血失調;房勞產后傷腎,毛發失養;病后體虛,營衛失調;氣滯血瘀,經絡痹阻等。一般而言,在病變早期,以邪實為主,存在風、寒、躁、熱,氣滯、瘀血、濕熱,痰濁等因素,臟腑以心肺肝脾功能失調為主,隨著病情發展,可以由實轉虛,出現正氣虧損,氣血不足的轉歸,或出現正虛與病邪并存呈虛實夾雜狀態[5]。病程遷延日久,則累及腎精,出現肝腎虧虛,或虛中挾實改變,也可久病入絡出現痰淤互結痹阻絡脈的復雜情況。臨證必須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才不致迷茫。
參考文獻
譚鳳明,程喜平,余金龍.斑禿與精神心理因素關系的探討[J].皮膚性病診療學,2011,18(3):168-170.
譚新華,何清湖. 中醫外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921-925
季紹良,成肇智.中醫診斷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5
黃偉平,顧軍.脫發性疾病的遺傳學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 2:120-121
趙連皓,郭新民.中西醫對毛發病病因病機的不同認識探析[J].陜西中醫.200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