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花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戰爭對少年兒童身心的傷害、摧殘,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2、理解文章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思考。
3、學習主人公在困境中樂觀向上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思考。
2、學習主人公在困境中樂觀向上的精神。
教學方式:自主學習、問題探討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主題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我們在絕境中要不斷看到自己
制造的希望與美好
二、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九則日記,簡要概括每則日記的內容,并找出有理性的句子,準備討論。
2、思考安妮的日記中反映了哪些主題?
三、再讀課文,問題探討:
1、身處密室的安妮有哪些渴望?她是怎么做的?
2、為什么在厄運中還說“可是我快樂,而且立志永遠快樂”?她快樂嗎?
3、安妮遭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想到過仇恨和報復,只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她為什么這樣想?她的日記里傳達了怎樣的情感?
4、安妮這樣寫到:“戰爭不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和他們的罪過一樣大。”安妮的這句話是否正確,請大家討論。
5、日記中哪一篇最令你感動,為什么感動?學習小組交流,班級交換感觸。
四、課堂小結:
們有幸看到安妮日記,我們要珍惜美好的生活,更要深刻去思考戰爭,祈盼和平。
五、課堂寫作:安妮,我想對你說……
六、布置作業:(兩題中任選一題)
1、選擇文中的一則日記,寫一篇讀后感。
2、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請給她寫一段墓志銘。
(二)課堂實錄
老師: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我們在絕境中要不斷看到自己制造的希望與美好
老師:十二三歲是花一樣的年華,我們每個同學處于這一階段時,都沐浴在父母的親情中,享受著校園的芳香,都書寫著詩一般的日記。可是有這樣一個女孩,她本是個陽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陽光,本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綻放,十二三歲的她就被德國法西斯剝奪了在陽光下散步的自由,這個女孩就是安妮·弗蘭克。在躲在密室的漫長的兩年多的時間里,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小小年紀,去思考戰爭、思考自然、上帝、宗教等等,她成長為一個對生活有很深感悟的人。讓我們帶著同情、帶著感動,去感受這位小女孩艱難的人生歷程。
老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九則日記,簡要概括每則日記的內容,并找出有理性的句子,準備討論。
學生快速閱讀文章,并作發言準備。
老師:閱讀完文章之后,同學們有何感受?
學生:看來我們現在真的很幸福啊,有時是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學生:安妮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我們深表同情。
學生:真希望安妮能生活在我們這樣的環境中。
老師:請同學們概括每則日記的內容。
學生:第一則日記:有關日記的說明。
第二則日記:主要寫了關于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各毒氣室的情況,寫了納粹占領下人們的恐懼。
第三則日記:寫混亂的局面,人們妻離子散,生活在恐懼之中。
第四—六則日記:寫空襲給“我們”帶來的恐懼及八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第七—九則日記:對戰爭性質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及憧憬了自己的未來。
老師:把握文章的脈絡,才能很好的去研討文本思想,這也是閱讀文章的根本。文章令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請思考安妮的日記中反映了哪些主題?
學生:戰爭與和平
學生:追求自由
學生:思念親朋好友
老師:同學們多角度的理解文章,而且一語中的,同學們展現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探討以下問題:身處密室的安妮有哪些渴望?她是怎么做的?
學生:身處密室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樂,渴望交流、寫作、實現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東西。
學生:為實現自己的渴望,安妮堅持收聽廣播,關心戰爭的發展情況;堅持寫日記,記下密室里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思考;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理想。
老師:安妮的渴望也是我們人類的渴望,和平、自由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同時安妮執著的聽著廣播,寫著日記,為人類的發展記下真實而永恒的一筆!
老師:安妮深處惡劣環境,為什么在厄運中還說“可是我快樂,而且立志永遠快樂”?她快樂嗎?
學生:因為她心里有愛,又對人的信任。他的確有快樂,那就是樂觀的生活態度,但就當時境況而言,這種快樂是一種理想境界;
學生:她是個孩子,較為單純,對生活充滿希望。
老師:悲慘的境遇讓安妮心地早早成熟,她因為愛而快樂著,同時又因為是個孩子而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安妮是我們人生中的榜樣。
老師:安妮遭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想到過仇恨和報復,只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她為什么這樣想?她的日記里傳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難都是戰爭造成的,而報復只會增加仇恨,讓戰爭無休止地進行下去。
學生: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記傳達了對戰爭的憎恨的對和平的向往。
老師:中國有一些古語“冤冤相報何時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經歷過苦難,才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深度,以一種大家的身份,祈禱人類的和平。
老師:安妮這樣寫到:戰爭不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和他們的罪過一樣大。安妮的這句話是否正確,請大家討論。
學生:習慣說法一般把戰爭說成“政客和資本家”的利益之爭,可是我們忽視了人民應當負的責任。
學生:這在安妮這樣具體的受害者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把人直接趕進毒氣室或對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開槍,在一個城市進行幾
十萬人的大屠殺,都不是政客和資本家親手所為,都是各個國家的普通勞動者,以及來自普通民眾的士兵所為。
老師:安妮的譴責很耐人尋味。戰爭不僅僅是資本家的罪惡,也是民眾們麻木的產物,所有的人都有責任去維護和平。
老師:日記中那一篇最令你感動,為什么感動?學習小組內交流,確定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第三則:主要寫了亂世的景象,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令我們心酸,同時讓我們強烈的渴望和平。
學生:第九則:讀完文章,不能不思考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帶來的惡劣后果。號召人們熱愛和平,祈禱和平,維護和平。
老師:同學們感受頗深,《安妮日記》是一篇讓人深思的文章,花樣年華的孩子,經歷了戰爭,見證了戰爭的罪惡,這是安妮痛恨的,也是讓讀者心酸的。安妮在日記中寫到:沒有了日記,也就沒有了我。日記是安妮的精神家園,是安妮的唯一。在安妮可憐的逝去后,給我們留下了這無盡的悲傷,我們有幸看到安妮日記,我們要珍惜美好的生活,更要深刻去思考戰爭,祈盼和平。
老師:安妮的命運令我們同情,我們久久的沉浸在心酸和悲痛之中。下面我們來寫一段話:安妮,我想對你說……同學們要寫出真情實感,寫出我們心中的希望。給大家留出3分鐘的寫作時間,然后請部分同學讀出自己的寫作內容。
學生:安妮,我從未謀面的朋友,我想對你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幸福的時代,我們每天從熟睡中醒來,快樂的生活學習,我想邀請你到我們身邊來,體驗一下新時代的幸福。”
學生:安妮,我想對你說:“看了你的故事,我泣不成聲,我恨那個時代,你小小的年紀,卻經歷了那樣殘酷的命運,我們反對戰爭,反對霸權,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生活的平靜祥和的生活之中。
……
老師:同學們的心情,老師深深的理解,我們同情安妮,我們痛恨戰爭,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祈禱和平,維護和平,捍衛我們的和平年代。
老師:下面我們布置課外作業,兩題中任選一題
1、選擇文中的一則日記,寫一篇讀后感。
2、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請給她寫一段墓志銘。
教學反思:
安妮故居博物館館長漢斯·威斯特拉說:“人們聊起那段歷史,就會談到大屠殺,就會談到安妮。”鑒于《安妮日記》這樣的寫作背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那段黑暗的歷史,從而深刻感受安妮的內心世界,我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查找有關二戰時期納粹屠殺的史料。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注意文體特點,側重心靈感悟的引導。安妮大段大段的心理獨白,適合學生靜靜的閱讀體驗。此時的課堂教學應該講究“留白”的藝術技巧,應該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心靈對話。而我在引導的時候,過分注意了課堂的節奏,少了些給學生靜心體驗,讓學生與文本二次交流的時間。雖然學生說的很好,理解的也比較到位。可我總覺得學生的理解少了些讓心靈震撼的悸動,流于淺層次說教。我想如果能把1課時的教學內容分成2課時來學習,給學生課堂上靜默感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再補充有關二戰納粹罪惡的短篇小說,例如《請把我埋的淺一些》,我想效果會更好。語文的課堂應該有人文的因素,我們語文教師要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心靈、情感的熏陶,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正確引導。而不能拘泥于教學目標的是否完成。這堂課也提醒了我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融合。
課后作業是布置學生為安妮寫個墓志銘,由于事前沒教學生如何寫作墓志銘,所以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不盡如人意,有的寫的像,有的寫得不像。這也是我我在備課時忽略的一個問題,既然要求學生做了,那么老師在課前就應該做好準備工作,在布置作業前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墓志銘,這類文體有哪些注意點。再列舉部分實例,讓學生弄明白后去做作業,這樣才能對課堂所學內容有一個良好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