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娟
摘 ?要:作為發展性的評價,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等方面都朝著綜合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關注過程,轉變功能,促進發展。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作為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脈,亦是如此,我們側重從評價內容方面來說說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多元性。讓學生獲得主動發展,語文特色得以呈現,生活實踐得以回歸,教師風采得以展現,多元因素得以整合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課堂;有效評價;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課程教學評價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教師、課程等的發展。下面,我們側重從評價內容方面來說說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多元性。
一、學生獲得主動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將“發展性”定為本次課程改革中學生評價的基調同時,也為發展性學生評價提供了指導思想。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也要經歷一個過程。行為表現是一個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外顯。通過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行為表現的觀察,能正確地判斷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發展狀況。因此,在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的評價中,不僅要關注其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的狀況,還要關注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堂好語文課,學生應當是熱情地參與,積極地融入與教師、文本等構成的交流平臺,獲得主動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是被迫消極地接受。我們認為:隨著學生主體觀的重新確立,看一堂好語文課,首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而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動性。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探究,積極與人合作,樂于參與討論交流,對照“立足過程”的評價觀,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其學習過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一過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獲也是豐富的。在這一過程中,他起碼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鍛煉了學習能力,獲得了學習體驗,他的素養得到了主動的發展。
二、語文特色得以呈現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綜合化,但每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課的味道,語文課不是各學科的“大雜燴”。
新課標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語文味。余老師說過,語文課最大的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語文課總是喜歡“紅杏出墻”“為人作嫁”。什么是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的確,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花哨”,不少已然喪失了語文味。即便這些花枝招展的課堂為學生所喜歡,但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卻無多大益處。語文教學需要拓寬渠道,鼓勵綜合化,但萬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著“羊”皮的“狼”。守住了語文學科本身的一畝三分地,上出語文味——“語文”就是“語文”,上出特色——這就是“語文”,我們才能說這是一堂語文課,這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
三、生活實踐得以回歸
生活即是教育,課程源于生活。這里提出的生活實踐的回歸,是從語文課程資源的角度而言: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語文教學過程,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離不開生活,語文能力的培養運用離不開語文實踐,語文課堂教學必然要拓寬視野,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生活,把語文訓練的雙手延伸到課外。
筆者認為讓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運用得好,學生確實能“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構建者”。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理應成為重要的一環。
四、教師風采得以展現
新課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學生的身上,但也絕不能忽視教師的存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也應關注教師的行為,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健康發展。我們聽特級教師的課,師生互動極其融洽,甚至感覺學生一直在圍著老師轉,但總是那么和諧。老師沒有專權獨斷,學生都得到了主動發展,教師的風采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表現出極大的魅力。也許正是這種魅力吸引著學生,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教師的風采是多方面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想主要表現為教師教學組織的靈活、教學情境創設的匠心獨運、教學意外的靈活處理、教學語言的幽默機智、個人特長的有效利用等等。
五、多元因素得以整合
衡量一堂語文課優劣的標準是什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闡述;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觀點。從評價內容的角度來說,筆者以為一堂語文課應是這樣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素養得到主動的發展;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原味,上出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課堂與生活實踐有效地結合,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得以拓展;語文教師風采得以展現,出色地預設和處理課堂教學……如果這些都能在一堂語文課中得到完美整合,無疑這是一堂精彩的好語文課。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也無需苛求面面俱到。各種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本來就有緊密的聯系,它們的整合當然也不能是簡單的拼湊。正如五官俱全的人不一定好看,還得看五官之間的完美組合。筆者以為,只要能立足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這個中心,多元因素有機整合,就可以說這堂語文課是成功的。
建立語文課堂評價體系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充分調動語文教育工作者和一線語文教師的熱情,一起群策群力,在科學理論的支撐下共同建構屬于我國本土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為實現我國語文教育的科學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袁艷華.初中語文課堂有效評價之反思[J].南風,2016(2Z):39-39.
【2】劉新福.初中語文課堂有效評價的兩點思考[J].學周刊,2012(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