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士
摘 ?要:小升初的學生不能順利過渡到初中,上了初中成績明顯下降,原因是小學語文老師與初中老師語文教學方式的不同,學習環境的不適應,學生的學法和習慣上的不適應。
關鍵詞:脫節;銜接;不適應;加強指導
教初一的語文老師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小學語文成績很好,可上了初中成績明顯下降;有的學生小學成績很差,到了初中,成績更加跟不上了,學起語文來很吃力,最后導致對語文這個學科失去興趣,成績越來越差。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出現的脫節問題了,導致小升初的學生不能順利過渡到初中,怎樣指導學生由小學順利過渡到初中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老師和初一的語文老師思考。同為語文老師,為什么會出現教學上的脫節問題呢,筆者分析如下。
一、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與老師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問題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較簡單,知識點少,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主要靠記憶的學,思維難度不大,小學老師教學方法上,要扶得多些、細些、具體些。講課速度較慢些,小學老師教學方式上偏重于趣味性、表演性,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而小學高年級學生進入初一后的課程增多,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又加深、增多、篇幅加長,知識點增多,更側重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對學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老師講課速度也較快,(每周只有五、六節課)學生一時適應不了。
二、小升初的學生對環境的不適應
學生從小學升入中學后,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環境變了,同學結構重新組合,優秀的同學更多了,與教師關系有了變化,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顧不像小學那樣周到。第二,學習任務和特點有了很大變化。課程的深度、廣度、難度,知識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開放,這就要求學生具有刻苦學習的精神、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學與中學的管理不同,中學開展活動常由學生負責,教師只作引導。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理能力。正是因為中、小學在環境、任務和管理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如何解決中小學教育的銜接是我們所要迫切關注的。
三、小升初的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的不適應。
小學生學習往往容易處于被動,中學生強調動口、動手、動腦,如缺乏自覺性、獨立性就很難完成學習任務。小學生有依賴“耳提面命”式輔導的習慣,中學生強調獨立思考,注重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學習計劃不周密,顧此失彼。初中階段學習時間較緊,在校時間基本排滿了課程。由于以前習慣的影響,學習任務不能如期完成。計劃不周密,時間安排不合理,就會出現打亂仗的情況。偏科或“欠債”,積重難返。初中所學科目較多,學生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少數學生在小學就有偏科的毛病,進入初中后,一旦忽視了某一學科的學習,日積月累,等到他醒悟過來時,就發現自己“欠債”太多了,想趕上去困難很大,一是時間精力不容許,二是自學能力較差,一科沒學好,就會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一科成績沒趕上來,整體成績也好不了。以上的這些原因導致小升初的學生不能順利過渡到初中,怎樣搞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呢。我總結了幾點:
四、中學的老師應研究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加強交流,做好銜接,提高教學質量。
五、六年級教師與初中老師要經常保持一種定期教育教學上的交流。五、六年級班主任應注意吸取初中年級老師在管理上的成功經驗,設置坡度,讓學生順利地度過銜接期。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所不同。小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上有一定的毅力,但學習的依賴性較強,習慣機械記憶,喜歡直觀形象的操作,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相對來說不夠持久和穩定。而初中生正處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已經開始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喜歡新鮮事物,上進心和好奇心都比較強,但對事物的認知度不夠,注意力較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因此在初一上半學期,語文教師應在“過渡期”放慢腳步,降低學習難度,在教法上應適當保留一些小學高年級的教法,采用“低起點、小步子”的指導思想,幫助學生溫習舊知識,恰當地進行鋪墊,以減緩坡度,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增強學生自信心。
五、中學的老師要做好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銜接。
常言說:“溫故知新。”初一的語文老師在第一個學期開始,適當復習小學語文重點內容,做好記憶、思維的銜接。初一學生面對增多的課程和加難的課文,難易有諸多不適應,適當復習一下舊知識十分必要。根據記憶特點——機械記憶,讓學生大量背誦古典詩歌、名言警句。這是記憶詩歌的黃金時期。根據思維特點,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適當重視形象思維。如充分利用電教設備的視聽效果進行直觀教學,使抽象語言形象化。用游戲、表演、比賽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語文豐富多彩的廣闊天地。適當引導學生研究“單元學習要求”及“預習提示”。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講授新課,重點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改變依賴老師的習慣,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好習慣。強調預習、復習指導學習的方法。
六、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加強學法指導,做好學法銜接。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初中語文的重要因素。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幫學生擬定一些學習常規,如制定計劃、課前自習、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這幾個方面。在教學初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生動有效地學習語文。在教第一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速讀、略讀、精讀、朗讀、黙讀的技巧,讓學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課文,要掌握課文的哪些內容,如何做筆記等。
七、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欲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注意創設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多使用幽默有趣的語言,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和中學語文教學的過渡和銜接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一語文起步教學階段,語文教師一定要從多方面了解學生學習語文困難的原因,及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使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從而掌握扎實的語文能力,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