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艷芳
【案例】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細心的人,尤其是老師這個職業,要求你在各個方面都要細致,才不會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但是即使是最細致的人,也會有忽略的時候。這被我們忽略的細節,也許就是教學中一次新的經驗與思考。魯迅說:“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高一一年學生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一直在一個人的教學之下,進度與程度是差不多的,知識能力也是在相同的基礎上的,唯一區別的就是個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但是今年高二,一開學就進行了文理科分班,我們班作為理科班,進出的同學都不是很多,只是少數人。我們很多時候都過于關注他們對于群體的融入怎么樣,卻忽而略了某些知識的融入情況。
對于同一種知識,每個老師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在方法上就,就會有一點區別的,也有每個人講課習慣都不太一樣,知識點穿插的時間就可能不一樣的。而且學習接受后,是會有一定的思維慣性的,讓他們很快接受你的講課方式也是學生過度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在高一講到散文鑒賞時,就對散文的分類講得比較詳細,雖說高一并不需要學生有很細致的了解,但是作為知識面的拓展,我添加了一些知識。而且在做練習時,散文題里常會出現含義題,這類題學生很難把握,在平時考試時這也是失分比較多的一類題。所以我在這里就把這種類型題的方法講得很細致,便于學生的操作。例如我把這種題分為五種類型:修辭句、含義豐富句、雙關句、哲理句以及指代義句。修辭句注重修辭手法的把握,運用還原法將句子進行整理就行了;含義豐富句則是要把豐富的內涵逐一說出來,但是這樣的句子在前后句都是有提示的,結合上下句就比較好理解;雙關句就是一語雙關,把兩層意思都解釋清楚就行了;哲理句則注重的是解釋寓意,理解哲理性;指代義句則是要把句中的“這”“那”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清楚,句子就好理解了。每一種類型都有自己側重的,所以知道了類型,做題時就會有方向性了,也就不會那么盲目了。之后做了一些簡單的練習,學生的目標性強了很多。雖說還是有問題,但那只是閱讀能力沒跟上,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有用的。學生之后再見到這樣的題,好像也沒有那么難過了。
可是,有些班可能沒講這么詳細,我們以前也是先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之后才進行方法指導。我今年也只是做了個調整,一邊提高閱讀能力,一邊方法指導,同時進行了。所以可能和別的班的進度不一樣了。在沒分班之前,我們班步調還是比較一致的,所以沒什么問題出現。但是分班以后,有一天,我布置了一個現代文閱讀作業《想起陶》,其中就有兩句含義題。我還是按照之前的方法,先為它們分好類型,然后再根據類型方法做題。學生依據方法,寫出來的答案和標準答案差不多,我還很欣喜大部分的學生對于講過的知識記憶還是比較深刻的。下課時,有個調換進來的學生問我,這種題有幾種類型啊。我突然意識到,可能它們沒講過,可我都當講過的方法講了。我又問了幾個也是調換進來的,它們也不是很清楚。
調進來的學生因為只是少數,所以我們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有所忽略了。這雖不是我們希望的,但是出現了就要及時解決。
【反思】
我一直覺得我還是個比較細心的人,但是這件事海事給我提了個醒。雖然說調換的只是很少數的人。但是一旦進入了我們的班級,就是我們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更多方面、更多層面地去關注他們,不只是停留在心理層面,應該更加細致,更多地傾聽。
班級學生的調整,不光學生要有適應的過程,老師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盡快適應學生之前的知識結構,以及盡快幫他們查漏補缺,適應本班的教學進度上來。我們分文理,即是對學生興趣的尊重,也是為了給學生減負,而不是要給他們增加心理負擔的。所以最快地適應調整,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
所以面對分班后的情況,我們老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班級調整,可能文科班的老師做的比較好,因為調整的多,意識就比較強烈。相對來說,理科班人調整的少,有的時候,在不經意間就忽略掉。因為上課的時候,只要有大部分人反映強烈,我們有時候就會覺得學生學的差不多了,下來就處理一些個別學生的問題就可以了。這次之后,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性,不只是調整學生之后,應該時時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畢竟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個人知識結構都是不一樣。
第二,多層面關注學生。調班之后,我們更關注學生的融合問題以及心理上的變化問題,談話之中也都更側重這個方面。我們很多時候認為只要學生融進了班集體,不產生排斥,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況且高一講得知識點也差不多,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卻忽視了可能在某些知識點的處理上,每個老師的習慣不一樣,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方法沒有什么好壞之分,只是老師的理解不同而已,尤其語文這種很感性的東西,老師就會加入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所以以后和學生聊天時,也要關注一下它們之前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
第三,要有耐心傾聽。傾聽是師生互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不要覺得很繁瑣。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一時期的心理問題,沒有困擾的生活;傾聽它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知識上的困惑,在學習上沒有阻力。傾聽他們,同時也可以幫助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知識,讓我們在平時工作中更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也就不會出現亂了手腳的情況。傾聽讓學生和老師靠的更近,讓學習和工作更有樂趣。
第四,教師要做到細心。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特別是對于學生平時的表現更應該加以關注。學生最在意教師是否關注自己。你關注他越多,他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當然他的進步也會越大,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也會越深入。能做到深入地了解學生,就會對學生的舉動有一個正確的判斷,這樣對需要幫助的學生才會給予具體的指導。就比如這次,及時解決了問題,讓調進來的學生感覺到他們是受到關注的,并沒有因為到了新的環境而受到冷落。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問題,雖說我們想盡量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但是它還是會出現的。出現了問題并不可怕,這只會成為我們個人成長的一個契機,對于我們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教師只有真正做到真心面對每一個學生,而不把他們分成等級的看待,讓他們時時感受到關注,愿意和我們加強交流,我想教學中出現的被忽略問題也會越來越少,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只有我們的心在一起,并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的。
張瑞敏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的工作雖然簡單平凡,但是只要我們有心,我們做出來的事情就不再是簡單平凡的了,讓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