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榮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目的在于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品格。而法治教育則在于通過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安全意識,在心中建立起法律的底線,并學會運用法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從二者的性質來看,通過法治教育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此,本文也將從多個角度出發,找尋具體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法治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策略
過往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性地追求教學的結果,強調形式上的成績,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那么法治教育的應用在于去解決這個問題,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更多的可能。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策略。
一、利用法治教育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情境
通過法治教育來滲透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教育階段比較常用的手段之一。法治教育的優勢在于它有著更多的可用素材,同時這些素材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比較有吸引力。那么在實際教學展開中,便能夠達到培養學生興趣的目的,同時通過教師的分享來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也能夠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培養教師在學生心中的信任感。此外,從法治教育本身來看,它具備很強的實用性,學生的成長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并通過對法律知識的運用來保護自己。
例如,在法治教育中總會談到這樣一個詞“人身自由”,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也會出現這樣一個話題“成長”。那么,教師便可借助“人身自由”的概念來幫助學生了解成長的意義。很多學生會認為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師束縛了自己的人身自由。但如果在法律上來講,這是家長在行使自己的監護權。初中生年齡較小,對很多事物還缺少一個正確的判斷,并且在面對危險時也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對此,家長的“束縛”其實是對學生的保護,那么在成長的概念中,學生需要在長大后,建立了成熟的思維后,才能夠“擺脫”這種所謂的“人身自由限制”。我們通過這樣的話題引入,來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來引導學生建立關于成長、關于安全的意識,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
二、利用法治教育培養學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情感
除了前文中談到的教學情境的構建,情感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叛逆期,對待很多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并且看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偏激。那么,在教育中我們認為對叛逆期的孩子應該進行更為細致的管理。但是有些時候用法不當,也會起到反作用。對此,通過法治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情感,一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二來也能夠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適當地心理疏導。
例如,在法治教育中所涉及到“平等”的概念,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則會涉及到“友誼”的概念。對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交友中建立平等的關系。同時,這種關于“平等友誼”的概念也可以體現在集體中與團隊中。初中是校園暴力了頻發的階段,那么關鍵在于很多學生不能夠形成平等的意識,受到一些三觀不正思維的影響,希望在校園中“唯我獨尊”。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其他學生,但是這種行為不但會對其他學生造成傷害,也會對自身造成傷害。對此,我們認為,平等觀念在初中生的友誼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這種觀念引導也可以放在家庭中,放在學生與教師的相處當中。以此,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樹立良好的品格。
三、利用法治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一再強調師生地位的轉變,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此,我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揮教育的啟發性。葉圣陶曾言:“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一些新聞或者實事中選取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思考。我們以“打賞主播”為例。近些年來,我們總能在新聞中看到一些未成年人在家長不注意時,用了家長的手機對主播進行打賞,導致了父母多年攢下的錢一夜流空。其實這種行為便是當事人不成熟的體現,為了在網絡中得到虛無的榮耀感而犯下的錯。并且這樣的錯誤還在頻頻發生,一些初中生更容易成為新聞中的當事人。對此,我們通過法治教育中的觀念,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交友觀念與正確的金錢觀,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品格和價值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法治教育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情境、利用法治教育培養學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情感以及利用法治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等一系列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法治教育的特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與初中生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出法治教育的優勢,幫助初中生處理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品格,以此在教學中不斷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靈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J]. 中學課程資源,2018(6).
[2]陳彩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滲透為例[J].新課程研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