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彥濤 岳建輝
內容提要 周口日報發揮地方黨報區域特色優勢,以文化為突破口,努力挖掘豫東特有的底蘊與內涵,強化文化主題策劃,多維度展示地方文化元素,多層次闡述周口故事,為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打破“淺閱讀”的局限,賦予文化報道更多“厚重感”,切實履行黨媒責任。
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周口,歷史悠久厚重,素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之美譽。太昊陵、平糧臺、太清宮、女媧城等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創世文化、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等文化遺存歷久彌新。無數的事實證明,無論多么厚重的歷史文化,如果塵封在故紙堆里、散落在歷史長河里,也不能發揮其價值。周口報業傳媒集團立足于周口“滿城文化半城水”的實際,努力挖掘豫東特有的底蘊與內涵,強化主題文化策劃,多維度展示地方文化元素,多層次闡述周口故事,為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在“四全媒體”時代,文化報道不應是地方黨媒的一個拼圖,而應是植根于辦報理念之上的一個品牌。作為地方黨媒,文化報道應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以本地的人文、歷史資源為依托,凸顯本地文化特色,抓住本地區的核心讀者群,才是生存的關鍵。近年來,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在鞏固“政經”地位的基礎上,拓展文化宣傳陣地,在《沙潁文藝》《鐵水?!肺乃嚫笨幕A上,新增《周口文化》和《文化周口》兩個專版,通過挖掘豫東文化中蘊含的特色元素,提升地市黨報的親和力和競爭力,以黨媒的勇氣與擔當進行積極實踐探索。
地處中原腹地的周口市西華縣近年來榮膺“中國盤古女媧創世文化傳承基地”,被有關專家視為東方創世文化、人類起源的原點。為揭開盤古女媧創世文化的神秘面紗,編輯部策劃了《探尋西華女媧盤古創世文化》系列報道、整組報道,采訪組透過許多具象的遺跡:盤古寨、女媧城、盤古墓、女媧陵、出土的宋代的“盤古寨”磚匾、明代刻有“媧”字的城匾……試圖尋找產生創世文化的根,去觸摸遙遠到混沌的歷史,就像通過一片樹葉想了解整片森林?!短矫乇P古寨:熾熱的樸素信仰》《尋蹤中皇山:一段神話和一個人的傳奇》等8篇重頭稿件真實地呈現了行走中的所聽所見,回應了世人那熟悉的陌生。系列報道在重要版面刊登和新媒體刊登后,一位讀者留言:行走在從小生活的地方,聽到熟悉的鄉音,看到似曾相識的面孔,樸實善良的鄉鄰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遠古文化,這種文化深深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反映在他們的生活里,無論滄桑巨變,他們執著地認為只要是向善向好的,只要是甘于奉獻的,只要是對世人有好處的都應該被銘記、被傳承。
“倉頡造字,神鬼夜哭”!漢字的發明、演變和發展,濃縮了中國文化的歷史,也是中國人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文化價值和傳統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王殿卿先生和本報首席記者劉彥章開設的專欄《說文解字新譚》,堅守與創新并舉,深入挖掘漢字文化蘊含的內容精髓,深入淺出地展現和弘揚了中國漢字文化,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墩f文解字新譚》從2017年10月開欄至今年1月結束,已經刊登了100多個版面。在當今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說文解字新譚》像一股清流,以漢字為橋,積極傳遞正能量,讓讀者更加珍惜敬畏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歷史人文資源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明傳承的重要承載者,它既記載在文獻典藏里,也反映在人們的生活習俗中。周口,以文化城,文以城興。近年來,編輯部策劃的文化周口之《湮沒在歷史中的周口故事》《文物背后有故事》《品味鄉愁》《時光里的老物件》《文化舊聞》等,在生動細膩的故事講述中,感受家鄉滄桑巨變,搭建了周口文化走向廣域的又一座橋梁。
“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漢皋?!敝芸?,古稱周家口,素有“小武漢”之稱,穿境而過的沙潁河流入淮河而匯入長江,南北交通要道這一特定的地理,演繹了周口百年興衰。商貿的繁榮,造就了周家口的美。編輯部策劃的文化周口之《湮沒在歷史中的周口故事》從2016年6月7日開欄至今,多角度再現了周家口曾經的榮耀和輝煌?!秾じ鶈栕娲蠡睒洹贰吨芗铱谏倘说慕洜I文化》《周家口的外地商賈》《曾國藩周家口剿捻》《百年流芳關帝廟》等100余篇文章,伴隨著沙潁河千帆競發的槳聲燈影、船工纖夫嗨喲嗨喲的號子聲、捻軍的金戈鐵馬和淮軍的刀光劍影,向人們講述了周家口的榮光,也彰顯著周家口的精氣神。

對于念舊的人來說,老物件承載的是記憶,但能從中找出那個年代人在經年累月的磕絆與成長。開設的《品味鄉愁》《時光里的老物件》等欄目用講故事的方式,以生活化的新聞語言,走進民眾的生活,品透豫東民間的鄉味,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欄目勾畫和復原了豫東農耕文化的歷史風貌,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成了周口厚重文化的記憶。紡花車、剃頭挑、鼓樂吹奏、桑木扁擔、爆米花、土鍋臺、芝麻葉面條、磨剪子戧菜刀、鋦碗鋦鍋、搖耬耩地、露天電影場、河邊洗衣、貨郎擔、打馬蹄與釘馬掌、蒸大饃孝老、老裁縫等農村氣息很濃的鄉愁故事,儼然一部豫東人的“鄉愁故事集”。同時,欄目還用時代精神審視鄉愁,記錄了不少能推動社會前進、推進人類進步、百姓又喜聞樂見的傳統習俗,這些習俗存續至今,成了優秀的文化遺產。像周口的芝麻香油、芝麻葉面條、五月端午的賽龍舟、蒸大饃孝敬長輩等,經過祖祖輩輩的相承相傳,去粗取精,得以延留,如今更加熠熠生輝。
俗話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好的表達方式,優秀的本土文化也有湮沒無聞的危險。如何讓本土文化的“酒香”飄得更遠、更為迷人,是信息時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本土文化的報道既要在內容上推陳出新,更要在形式上不斷進行花樣翻新。近年來,周口報業傳媒集團挖掘縣域特色,先后推出了文化周口之《老葛畫周口》《陽城說客說陽城》《民間有高手》等文化欄目,在文化創新表達上進行了探索。

□ 圖1 2017年11月18日,展期一個月的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考古發掘40周年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觀眾在展廳參觀展覽。(新華社記者 朱祥/攝)

□ 圖2 2017年2月27日,河南淮陽太昊陵廟會。(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 圖3 2016年3月23日,市民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參加老子誕辰2587周年紀念活動。(新華社記者 李博/攝)
逶迤彎曲的街道、錯落有致的老屋、沙潁河上的老橋、橋下擁擠的對頭木船、船上如林的桅檣、大渡口忙碌的碼頭、西順河街南方人修建的吊腳樓、東順河街窮苦人居住的窩棚土屋、新街口的磨盤山、殘破的普濟門、山貨街的元宵夜、燈光照耀下的華英照相館、丁字街的打鐵爐、牲口市沿街拴牲口的木樁、飛檐挑角的禹王宮、紅柱綠窗的五間樓、賈魯河畔的城隍廟、二板橋頭的萬家燈火……耄耋老人葛慶亞自幼喜愛繪畫,少年時便經常在周口城的街頭巷尾,沙潁河的岸邊、橋旁畫速寫,對景寫生。編輯部推出的文化周口之《老葛畫周口》采用今昔對比,一頭一尾,配以詩文和篆刻,具有一種特別的張力。潁河漁歌:你昂首撒出用心織成的大網,我手執雙槳,把握著人生平衡/一葉扁舟連著你和我,無論前面有多少風風雨雨/你是我的幸福,我是你的憧憬。豐富、靈動、流暢的景色與線條給讀者帶來了很好的美感與享受,也給我們的視覺上帶來了洗滌。沙南老街:黛瓦青磚,朱門綠窗/三友鞋社,絲綢緞莊/戲衣戲具,典當銀行/老街老店,遠近名揚;新修的西式大門,又恰到好處地讓過去逐漸暗淡/曾經滄桑的傳統建筑,散發出新的光輝……過往的建筑也組成了揮之不去的懷念,使老周口人容易獲得觸動和感悟,引發產生某種隸屬于社會、政治和文化范疇的思考——關于時光和生命,關于憧憬和夢想、生長與消亡、追求與幻滅。
與中心城區毗鄰的商水縣古稱陽城,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楚章華臺、扶蘇故城等歷史遺跡星羅棋布;葉氏莊園、壽圣寺古塔、白塔寺柏林、千年白果樹等人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武丁、陳勝、袁紹、袁術等歷史名人星光燦爛。從多處古遺址考古中證實,6000多年前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播下了人類文明的種子,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存。從去年6月至今,報紙為商水縣原政協副主席司新國老師量身開設了《陽城說客說陽城》專欄,生于斯長于斯的司老師有感而發,名勝古跡、一花一木、阡陌溝壑、動人畫面都在他的筆下“妙筆生花”。文中有詩、詩中有文的“硬核”表達,讓他不吐不快?!瓣柍悄腥松聿目?、柔中帶剛;女人婀娜多姿、心地善良,全是面條吃出來的。陽城人血管里流淌著面條的柔性,充盈著面條的韌性,浸潤著面條的剛性”“葉宅名門望族,庭院深深,不乏大家閨秀,丫鬟仆女成群,自然少不了‘結著愁怨的姑娘’。假若你去,最好去那里走走,說不定真的會碰上呢”……商水人說商水事,透著親切勁,接地氣的靈動表達,迎來了大批粉絲的圍觀評論,也激發了司老師創作的欲望。他一口氣寫了50余篇,分為“陽城風物志”“陽城飲食志”“陽城人物志”。除了寫陽城,還寫了“陽城之外話東西”,寫一些陽城之外的見聞雜記。
把鏡頭和版面聚焦最基層的農民,他們純樸、善良、勤勞、執著又伴著生活遭遇困境時夾帶著的一絲睿智。我們以小小說形式打磨了文化周口之《民間有高手》欄目,欄目內容以青龍鎮為背景,展現了刮臉匠、雞把式、耿花生、茍三、燴面劉、毛麻繩等百余個小人物信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人生信條,每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像燕子壘窩般描述了豫東農民心理影像的變化和提升的過程,展現了文化周口的內涵。作品沒有高大上的渲染,給了廣大讀者閱讀后一個深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