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立
(濱州市人民醫院,山東 濱州,256610)
心律失常是現代社會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造成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的心臟電位變化頻率、節律出現異常,進而導致患者生理不適,甚至可能直接造成患者死亡。事實上,對于心力衰竭患者來說,室性心律失常正是其死亡原因中占比最高的原因[1]。多以對于此類患者實施有效地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挽救患者生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對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來說,很多時候其發病和質量與其基礎疾病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務必要同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諸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這就要求為老年患者提供的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藥物,必須盡量避免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這樣才能夠地對患者實施救治[2]。胺碘酮作為一種血管擴張劑,在治療室性心律失常方面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為了對胺碘酮治療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和安全性有更加確切的認識,我院展開此次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 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為對象展開此次臨床研究;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成各60 例的參考組和研究組。參考組60 例患者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齡46-75 歲,平均年齡(55.8±4.5)歲;病程3-16 年,平均病程(11.8±7.5)年;病因:29 例冠心病,23 例高血壓,3 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風濕性心臟病,2 例擴張型心肌病。研究組60 例患者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43-76 歲,平均年齡(54.1±6.5)歲;病程4-l6 年,平均病程(12.1±72)年;病因:27 例冠心病,25例高血壓,4 例肺源性心臟病,2 例擴張型心肌病,2N 風濕性心臟病。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因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高度可比性,入選患者依從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相關的協議,自愿接受治療并參與本次研究。
1.2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檢查確診。同時排除以下患者:藥物所致的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導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心動過緩及室性傳導阻滯患者;顯著竇性心動過緩患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確認10d 內已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類藥物,配合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能及X 射線等檢查后對照組給予常規綜合方法治療。研究組在常規綜合方法基礎上口服胺碘酮(賽諾菲杭州制藥公司,批號不詳)200mg,每天3 次,1 周后改為200mg,每天2 次,2 周后再改為200mg,每天1 次,直到患者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此后每天口服胺碘酮50mg 維持。兩組患者均接受1 個療程(4 周)的治療,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體征和用藥情況。定期檢查心電圖,血壓,肝、腎功能和其他常規指標,觀察評價兩組患者療效,以及治療前后l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室性心律失常改善情況等。
1.4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標準采用考《心臟病診療手冊》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顯效:患者基本正常,心電圖和心率檢查正常或明顯改善;有效:患者癥狀改善或好轉,心電圖和心率改善;無效:患者癥狀及心電圖、心率未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力數)/可評價病例數×100%。(2)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48h內心率恢復比,ICU 看護時間與住院時間等指標。(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與QTC。(4)觀察胺碘酮用藥后0.5h、2h、2h、24h、48h 的血壓變化,對比亮轉著的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 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運用t 檢驗,計數數據運用χ2檢驗,以P<0.05 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如下表1 中數據所示,接受胺碘酮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3.3%顯著高于僅接受常規治療的參考組患者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患者的心率恢復、ICU 看護與住院時間對比如下表2 中數據所示,接受胺碘酮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的48h 內心率恢復比81.7%顯著高于研究組患者,同時研究組患者的ICU 看護時間(1.79±1.19)d,住院時間(9.90±2.61)d 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率恢復、ICU 看護與住院時間對比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與QCT 對比從下表3 中數據所示,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心率與QCT 均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心率(62.5±8.3)次/分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QTc 為(414.8±50.8)ms 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與QCT 對比
2.4 胺碘酮用藥后血壓變化與不良反應對比如下表4 中數據所示,研究組患者在服用胺碘酮以后,各時點的收縮壓、舒張壓與用藥前均無顯著差異,P<0.05。此外,參考組與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分別出現3 例和5 例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5.0%和8.3%無顯著差異,P<0.05;用藥量酌情減少后,患者的不良反應很快消失。

表4 胺碘酮用藥后血壓變化(mmHg)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在現實中較為常見,該病癥的出現與患者年齡增長,生理特點變化有直接關系。隨著人體年齡的不斷升高,心肌解剖結構也在持續變化,這種變化會直接造成患者的心肌生理性質變化,從而提升患者的心肌興奮。此外,患者因為呼系統退化,所以有較高的概率會發生二氧化碳潴留,同時身體血清電解質水平改變,會使得患者心肌興奮性增加,這也是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4]。臨床上對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因為老年人自身生理機能的衰退,所以需要對多種因素綜合考量,因此對于藥物的選擇以及用藥量的決定至關重要。
胺碘酮是當前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也是一種臨床上非常重要的光譜抗心律失常藥物,屬于輕度非競爭性α、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同時也具備輕度I、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性質,所以胺碘酮能夠對多種心律失常產生良好的療效,對于房性、室性、交界性心律失常都有顯著的效果[5]。
然而胺碘酮是一種半衰期較長的藥物,所以以口服的方式用藥,藥效發生作用與消除都相對較為緩慢。統計數據表明,其生物利用度在30%到50%之間,并且血藥濃度與劑量有一定的線性關系,所以臨床使用的過程中務必要注意,不能以加大劑量的方式來提升療效,而且長期使用該藥物,會有一定的器官蓄積效果。因為該藥物有一定的脂溶性特征,所以很容易在脂肪組織大的器官中,出現蓄積效果。此外,該藥物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也需要臨床上給予高度重視,比如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的亢進或衰退,甚至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會誘發肺纖維化等嚴重問題。所以,臨床上在使用胺碘酮的時候,必須對患者的相關指標給予高度關注,尤其要注意用藥前后的體征變化與不良反應狀況。
但是,總的來說盡管胺碘酮可能會誘發一些不良反應,在使用的過程中也依然會存在一定的禁忌證,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來說,在用藥謹慎性方面更需要特別注意。但是,胺碘酮對于心律失常的良好應用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在本次研究中,接受胺碘酮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3.3%顯著高于僅接受常規治療的參考組患者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的48h 內心率恢復比81.7%顯著高于研究組患者,同時研究組患者的ICU 看護時間(1.79±1.19)d,住院時間(9.90±2.61)d 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心率與QCT 均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心率(62.5±8.3)次/分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QTc 為(414.8±50.8)ms 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在服用胺碘酮以后,各時點的收縮壓、舒張壓與用藥前均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5.0%和8.3%無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采用胺碘酮治療老年室性心律失常,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為確切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值得信賴,可在臨床上予以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