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王奮艷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強調護理工作以及麻醉工作的協調配合,醫務人員同時具備責任意識,進一步提升操作水平,善于進行溝通交流,圍繞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好地執行診療計劃,使得患者充分信任醫院工作,積極配合護理管理,其必要性不言而喻。鑒于此,本文具體研究了圍術期手術室護理與麻醉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希望能為其他的護理人員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隨機抽選100 例患者,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1]。隨機分組后,對照組50 例患者包括男性37 例,女性13 例,年齡區間為21-70 歲,平均年齡(39.45±1.64)歲;實驗組50 例患者包括男性32 例,女性18 例,年齡區間為25-84 歲,平均年齡(41.09±2.88)歲。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以常規化的護理干預為主,實驗組圍術期手術室護理應與麻醉工作進行協調配合,具體步驟為:(1)術前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應為患者講述手術相關的知識及麻醉的方式,告知患者術中配合事項,并告訴患者其重要性、風險以及注意事項等,對患者所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從而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等心理,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從而使手術能夠順利進行。(2)手術室及相關儀器的準備:護理人員在手術前應對手術室的溫度、濕度進行調節,從而避免患者出現不適。護理人員對麻醉藥品進行仔細的檢查,并對靜脈輸液泵、監護儀、麻醉劑等各種儀器進行檢查,確保各種儀器均處于備用狀態。(3)麻醉中護理:第一,患者在進行麻醉前,護理人員應仔細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等資料,對麻醉前用藥情況進行核查,檢查患者是否嚴格禁水、禁食、有無義齒等。所有使用的靜脈藥物應有明顯的標記,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應與醫師對藥品進行核對,從而避免出現藥物混淆。第二,建立靜脈通道:對患者進行麻醉前應為患者快速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從而使麻醉及手術補液、輸血、給藥等得到保障,從而為有效的搶救贏得時間。在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時應采用大號留置針,并使用薄膜對其進行固定,從而避免針頭脫落。第三,麻醉時配合:手術室護士應根據對患者進行麻醉的方式幫助患者采取相應的麻醉體位,如果患者所要進行的手術時長時間的,護理人員在術中應注意幫助患者翻身、搬動體位時要輕巧,從而避免對患者體位突然的改變造成患者血壓下降。在對患者進行麻醉后,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麻醉藥物會抑制人體的中樞神經、呼吸系統以及循環系統,因此,在麻醉過程中應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4)術后麻醉護理: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將患者送回至病房。患者病床應設置床欄,對患者四肢進行適當約束。巡回護士應協助麻醉師對進行全麻的患者進行安全復蘇,對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應及時清理,從而使患者呼吸道保持暢通。
1.3 效果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統計分析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不良事件發生率。使用SPSS 22.0 軟件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進行卡方檢驗,p<0.05 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見表1。

表1: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2 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兩組患者滿意度調查,見表2。

表2: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
2.3 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兩組患者手術治療、護理干預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詳見表3:

表3: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與麻醉醫師進行良好的配合,對患者進行安全、合理的麻醉,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病情康復[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更高,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且臨床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由此可見,護理人員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幫助他們調節不良心態,為患者營造良好的手術室環境,并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各項體征的穩定,協調配合麻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大提高了患者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極有利于醫院診療計劃的全面落實,診療工作的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