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滕州市精神衛生中心 山東 滕州 277500)
心境障礙又被稱為情感性精神障礙,該病癥主要是指因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疾病[1]。相關研究結果顯示[2]:對于心境障礙躁狂發作的患者應當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從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驗證該說法的準確性,探析了心境障礙躁狂發作的心理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心境障礙躁狂發作的患者80 例,納入標準:(1)患者相關癥狀符合心境障礙躁狂的診斷標準。(2)患者及其家屬均屬于知情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其他嚴重疾病,并且已經威脅生命健康安全。(2)其他不適合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0 例)以及觀察組(40 例),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分布22 ~69 歲,平均年齡(48.12±6.23)歲;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齡分布21 ~69 歲,平均年齡(48.14±6.2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其中主要包括:(1)掌握患者的思想狀況。護理人員應當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了解以及掌握患者當前的思想狀況,如發現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時,應當主動作為,有針對性的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引導,避免患者長期受不良情緒的影響,從而加重病情,并較好的拉近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加強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學習相關控制情緒的方法,引導患者有意識的對自我進行控制,并傳授患者如何合理釋放自身存在的相關不良情緒。(3)加強營養護理。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及時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囑咐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休息。(4)加強運動鍛煉。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相關鍛煉方案,如快走、慢跑等。不僅可較好的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并可使患者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躁狂量表(BRMS)評分情況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情況。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躁狂量表評分無顯著差異(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躁狂量表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躁狂量表(BRMS)對比情況(,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躁狂量表(BRMS)對比情況(,分)
組別 例數 躁狂量表(BRM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5.45±2.15 6.14±1.10對照組 40 15.41±2.14 9.82±1.89 t 0.083 10.643 P 0.934 0.000
經統計觀察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對比表[n(%)]
心境障礙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持續的心境改變的疾病,大部分心境障礙的患者均存在抑郁情況。一般情況下,此類患者可能存在幻覺以及妄想,部分患者更存在自殺的傾向或行為,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特別是狂躁發作時,患者難以控制自身行為,常作出一系列令自己后悔的事情[3]。
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心境障礙躁狂發作的患者應當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從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選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躁狂量表評分無顯著差異(P >0.05),經相關治療后,觀察組的躁狂量表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心境障礙躁狂發作的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當及時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情況,并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相關心理護理,較好的引導患者正確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從而較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