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花 劉芬
(1 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感染性疾病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2 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肺結核是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該病傳染性強,范圍廣,傳播途徑首選空氣傳播,并具有一定的死亡率[1]。為了防止活動期肺結核傳播擴散,采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患者出現社會支持減少,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抵觸、焦慮、抑郁、甚至絕望等心理障礙[2],不利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為了研究隔離等措施對患者產生的心理障礙,特進行以下研究,闡明社會支持減少對患者心理產生影響。
選取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感染性疾病科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03 例活動期肺結核進行隔離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顒悠诜谓Y核疑似或確診患者納入標準:(1)依據肺結核診斷標準(WS 288-2008)診斷為活動期肺結核疑似或確診患者。(2)年齡>16 歲;(3)同意并配合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顒悠诜谓Y核疑似或確診患者排除標準:(1)自身患有嚴重疾病者;(2)自身精神或認知障礙者;(3)近期發生過其他重大應激事件。
以問卷調查表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根據本研究實際情況,調查表分為3 部分:(1)隔離患者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經濟收入(月)、醫療費支付方式、隔離天數、治療周期、是否是耐藥結核菌、是否異地就醫等。(2)社會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2]。該量表共有10 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 條目)、主觀支持(4 條目)及支持利用度(3 條目)3 個維度??偡址秶鸀?2 ~66 分,其中客觀支持得分范圍為4 ~16 分,主觀支持得分范圍為5 ~38 分,支持利用度得分范圍為3 ~12 分,分值越高表明獲得的支持越多。(3)隔離患者心理狀態資料,采用一般需求情況調查及癥狀自評量表(SCL-90 量表)[3],進行心理健康評定,該量表包含軀體化、偏執、精神病性等9 個部分,共9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 ~5 級評分法,總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F 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103 名隔離患者,年齡8~53 歲,詳細資料見表1。
隔離患者社會支持的影響結果顯示,在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均P >0.05),在學歷水平、醫療費支付方式、隔離時間、治療次數、是否耐藥與是否異地就醫方面差異顯著(均P <0.05),見表2。

表1 隔離患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n=103)

表2 不同隔離患者社會支持評分比較(分,M±SD)
影響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性別、年齡、是否異地就醫無統計學差異(均P >0.05),患者不同學歷、隔離時間、治療次數和是否耐藥在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組間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同患者SCL-90 評分比較(分,M±SD)
在活動性肺結核患者中,社會支持與隔離患者心理健康顯著相關(r=0.52,P <0.01);說明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積極樂觀情緒越高,更積極面對和接受治療。
社會支持與患者的抑郁(r=0.42,P <0.05)、焦慮(r=0.38,P<0.01)、恐怖(r=0.49,P <0.01)、軀體化(r=0.37,P <0.01)及人際關鍵敏感(r=0.58,P <0.01)因子相關。
由于開放性肺結核屬于呼吸道傳染病,為了切斷傳播鏈采取隔離,由此造成的親密關系和社區意識的減弱進一步加劇了患者的孤立和孤獨。造成患者的“社會退縮”,因而患者對周圍支持的利用程度降低。
研究表明[4-5],罹患傳染病能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與年齡、性別等關系不大,與住院次數、病情嚴重程度有關,本研究也表明與患者的學歷、隔離時間長短,治療次數與是否耐藥有關,可能與文化程度高的人信息獲取能力更強,對能積極應對;隔離時間與社會剝奪有關;治療次數越多,患者對治療成功的希望越渺小,而耐藥結核菌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打擊了患者治療成功的信心。
相關因素分析顯示,心理障礙、抑郁、焦慮、恐怖、軀體化及人際關鍵敏感患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較少。可能與:一、社會支持不足以發揮效應,患者在這個階段要適應復雜的疾病的健康損傷,一直處于壓力狀態下,此次的客觀支持不足以使患者擁有自我效能感,因此無法維持心理健康。二、客觀支持變化,由于隔離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可能,其家庭成員及親朋好友與其接觸均被隔離,同時新冠肺炎被社會網絡廣泛關注,均不利于客觀支持效應的發揮;三、互惠性質發生變化,由于患者給他人帶來傳染性,給他人帶來潛在疾病損傷,不利于心理健康,進而影響患者疾病康復。
通過對活動性肺結核住院醫學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給心理障礙的患者實施恰當的心理疏導,改善心理狀況,釋放心理壓力,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