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473000)王進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9年1月我院顱內動脈瘤患者97例,按手術方案分試驗組(n=49)、參照組(n=48)。試驗組男18例,女31例,年齡36~58歲,平均(47.01±4.13)歲;參照組男18例,女30例,年齡36~59歲,平均(47.43±4.09)歲。兩組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①參照組行常規開顱術,全麻,側裂入路,顯微鏡輔助解剖側裂池,視交叉池打開后緩慢引流腦脊液,充分暴露病變部位,以動脈瘤夾夾閉,完成后關顱。②試驗組行3D-DSA引導下介入手術,3D-DSA系統(德國西門子),股動脈穿刺插管,導管置入顱內血管實施3D-DSA,操作步驟:固定患者,透視定位,推動操縱桿、選取系統位置鍵,待C型臂自主傾斜停靠,選DSA-5s三維功能,操縱桿后拉至C型臂自主傾斜,完成后囑患者配合2次采集圖像,三維重建所需圖像,閱讀3D-DSA系統生成血管影像,確定最佳圖像傳至顯示器,消減融合二維、三維圖像,在3D-DSA引導下以彈簧圈填塞動脈瘤,確認止血,退出導管,壓迫股動脈24h。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3d。
附表 對比兩組手術情況(±s)

附表 對比兩組手術情況(±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失血量(ml)試驗組(n=49) 51.36±2.98 5.94±1.38 46.98±2.78參照組(n=48) 59.68±3.02 7.01±1.55 298.54±9.46 t 13.657 3.593 178.461 P<0.001 0.001 <0.001
1.3 手術效果評價 治愈:顱內動脈瘤完全止血,基本恢復發病前生活狀態;殘疾:遺留不同程度肢體、神經功能障礙,生活需他人照料;病死。
1.4 觀察指標 ①手術效果。②手術情況。③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效果)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手術情況)以(±s)表示,行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效果 兩組均未出現病死病例。試驗組治愈率87.76%(43/49)、殘疾率12.24%(6/49),與參照組的81.25%(39/48)、18.75%(9/48)對比,無顯著差異(χ2=0.785,P=0.376)。
2.2 手術情況 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參照組短,術中失血量較參照組少(P<0.05),見附表。
2.3 并發癥發生率 試驗組腦血管痙攣1例;參照組腦血管痙攣2例,顱內感染1例,切口感染4例。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04%(1/49)與參照組14.58%(7/48)對比,無顯著差異(χ2=3.520,P=0.061)。
開顱動脈瘤結扎術是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常規術式,能有效阻斷病灶血供,規避破裂出血風險,但其無法滿足微創、快速康復理念的需求。3D-DSA引導下介入手術是在微創理念基礎上興起的一種可視化介入技術,通過實時融合二維、三維圖像,能直觀地將病灶區解剖學特征反饋給醫師。該技術已在肝疾病動脈栓塞、椎動脈狹窄介入治療中獲得良好效果[1]。
本研究采取3D-DSA引導下介入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發現,試驗組治愈率87.76%與參照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這與學者伊超等[2]研究結果近似,提示該手術方案效果確切。3D-DSA能將顱內病灶大小、形態、位置及毗鄰情況精準顯像,為醫師操作創造可視化條件,降低操作難度,且通過股動脈入路能最大程度減小醫源性損傷,利于康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參照組短,術中失血量較參照組少(P <0.05),且并發癥發生率低,表明3D-DSA引導下介入手術能滿足微創及快速康復的需求。
綜上可知,3D-DSA引導下介入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確切,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促進康復,并發癥發生風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