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523000)李敏 方剛妹 陳潤娣 陳柳清
自發性低體溫是創傷患者最常發生的一種并發癥,依據患者體溫可將嚴重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低體溫。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醫護人員尚未高度重視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可造成的影響,并且未明確自發性低體溫的發生因素,導致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患者一度瀕臨死亡邊緣[1]。鑒此情況,我院針對急診創傷患者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的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為臨床早期辨別高危患者提供有力依據,確保臨床結合發生因素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所有急診創傷患者中選取210例作為探究對象。患者與家屬知曉并自愿加入此次研究。210例患者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116例,94例。年齡范圍在21~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58±12.54)歲。其中,210例患者中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現象的患者共有100例,輕度與中度分別為48例、52例。
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評估患者創傷嚴重程度:將修正創傷評分(見附表1)作為創傷嚴重程度的評估標準,其中包括三項指標:CGS評分、收縮壓與呼吸頻率。其中,GCS評分低于8分視為嚴重創傷,評分為9~12分視為中度創傷,評分為13~15分視為輕度創傷,若患者GCS評分越低,說明其創傷程度越嚴重。
急診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影響因素調查表(見附表2):由急診科醫護人員全面收集患者臨床各項信息后制定,其中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性別與年齡等)、創傷發生類型(車禍與非車禍等)、現場急救情況及自發性低體溫發生情況。此外,為保證此次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急診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影響因素調查表由我院從事急診工作3年以上,并擁有豐富急救經驗的2名以上護理人員共同討論與參考相關文獻[1]后制定。
檢查標準與方法:在醫療干預前,使用高精紅外線耳溫計對患者體位進行動態監測,針對顱腦外傷導致耳內出血等不易應用紅外耳溫計的外傷患者,可選用水銀體溫計或是紅外額溫計對患者體溫進行測量,若患者體溫低于36℃即可診斷為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指標采用(±s)表示,行t 檢驗,計數指標采用(%)表示,行X2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2]。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創傷嚴重程度、現場急救情況、院前輸液與轉運過程中是否保暖均是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的發生因素,詳細數據見附表3。
此次研究選取210例急診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的患者共有100例(47.62%),患者創傷嚴重程度、現場急救情況(救護車到達時患者是否臥于地上、患者衣服是否潮濕)、院前輸液與轉運過程中是否保暖均是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的發生因素,該研究結果與劉力行[3]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故筆者針對以上引發自發性低體溫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3.1 分析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的發生因素
3.1.1 修正創傷評分 該評分主要是對患者GCS創傷嚴重程度、收縮壓與呼吸頻率進行評估,患者創傷嚴重至一定程度時可增加失血量,與此同時降低血紅蛋白水平與外周血容量[4],增添患者生存的風險。此外,隨著搶救時間的延長,開放性創傷與閉合性創傷患者均會發生失血性休克的情況,并且腦組織嚴重缺血與缺氧,進而對核心體溫與調控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3.1.2 救護車轉運過程中是否進行保暖 車禍傷、高空墜落與刺傷等均是導致患者受到創傷的主要因素,在患者大量出血的同時機體核心溫度將會隨之降低。若在救護車轉運過程中未予以開放性創傷患者保暖措施,可加快散熱速度,促使患者體溫逐漸下降。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低體溫患者凝血功能會相對降低,從而增加出血量,極易引發自發性低體溫的現象,同時部分院前救護人員先對缺乏保溫意識[5],在院前急救過程中僅應用一次性治療巾或棉被兩種保暖用具為患者繼續保溫,存在保溫用具不足的問題。
3.1.3 救護車到達現場時患者臥于地面 若救護車到達現場時,臥于地面的患者因伴隨意識障礙,在創傷的刺激下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將會受到影響,進而對機體的產熱反應進行抑制,導致患者體溫持續下降。同時,地面溫度較低,患者在等候急救的過程中長時間臥于地面,均會增加表現溫度的散熱速度。

附表1 修正創傷評分表

附表2 急診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影響因素調查表
3.2 急診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的護理干預
3.2.1 開展關于急診創傷的培訓 急診科護士長應定期組織科室急救人員開展培訓,主要學習急診創傷搶救知識、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的處理措施等,保證全科急救人員全面掌握相關的急救知識,并提高自身的保暖與復溫意識,真正認識到早期保暖對創傷后自發性低體溫患者的重要性[6]。同時,定期組織培訓學習后,有助于急救人員形成達到現場后及時對患者創傷嚴重程度進行評估的急救意識,依據評估結果辨別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的高風險患者,及時處理患者腦組織與肢體末端缺氧及缺血的情況,做好保溫措施,維護患者體溫恒定。
3.2.2 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在急救人員到達搶救現場后,對創傷患者給予常規預防性保暖措施,覆蓋毛毯或棉被,轉運到救護車后,盡快脫去污染、潮濕衣物,以維持患者體溫。若患者體溫低于36℃,應盡快予以患者保暖措施,例如轉移患者至轉運床中,同時在患者身上加蓋棉被,有條件的可以覆蓋空氣對流升溫毯,靜脈輸液使用加溫器等,從而減緩患者的散熱速度,若科室無升溫毯與加溫輸液,室內可應用暖風機。同時,在轉運與搶救過程中均需要對患者的復溫效果進行嚴密觀察,并且做好患者的全身保暖工作,避免單純復溫患者四肢而引發核心低體溫或復溫休克等現象[7]。值得注意的是,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的老年患者,不宜過快復溫。同時,若是輸液過程中保持液體術中處于同一溫度,將會在注射結束后出現熱交替的現象,進而降低患者體溫。因此,在輸液前首先應使用輸液加溫泵或是恒溫水浴箱使輸注的液體加溫至37℃時才可輸注,避免熱量損失。此外,復溫的方式較為復雜,單一應用其中一種復溫方法通常難以達到理想的復溫效果,急診科急救人員在實際干預過程中應聯合多種方式進行復溫,針對體溫過低的患者,在應用保溫基礎上還需加強營養支持,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熱量。

附表3 急診創傷自發性低體溫患者的發生因素分析
3.2.3 完善創傷患者救治流程 首先由急救人員到達搶救現場后進行評估,主要明確患者致傷原因、部位與病情等,依據情況決定是否增設急救人員以及救護車,其次快速分流患者,予以病情危重且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的患者對癥處理,尤其是做好保溫措施,例如脫去污染、潮濕衣物與覆蓋毛毯等。依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初步救治計劃,并時刻予以相應的處理,例如輔助呼吸、更換潮濕衣服、止血與抗休克等,在轉運過程中輸液、保溫,直至患者達到醫院急診室,與急診科醫師進行交接,向其說明患者各項情況,便于急診科醫師做好下一步的救治工作。
3.2.4 合理控制環境溫度 為預防患者發生自發性低體溫的現象,并且避免溫度過高為微生物的生長創造機會,護理人員應嚴格控制室內溫度在25℃。
創傷患者自發性低體溫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為避免體溫過低對患者療效與預后造成影響,醫護人員應高度關注患者入院治療期間的生命體狀況,尤其是在救護車內及時準備保暖用具,在救護車轉移時予以患者保暖工具,防范自發性低體溫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