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516001)夏真潔 鄭雪芳 黃艷容 陳廣秀
骨科疾病的發病率在近年來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受老年骨質疏松、骨質下降等因素的影響,骨折病患也不斷增加[1]。在骨科相關疾病的治療中,若需實施手術治療,術中一般需要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借助全麻的方式避免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發生,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2]。然而,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由于麻醉深度較大,所以患者在術后常需經歷較長時間的麻醉復蘇期,在復蘇期間,患者常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并發癥,這樣不利于療效的鞏固與疾病的康復,所以在骨折全麻術后麻醉復蘇期間,需做好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本研究中,探討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骨科全麻麻醉復蘇中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以下兩組:研究組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最小者45歲,年齡最大者80歲,平均年齡(64.2±2.5)歲;手術類型:四肢骨折切開復位術18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7例,全髖關節置換術15例。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7~81歲,平均年齡(65.1±2.3)歲;20例接受四肢骨折切開復位術,16例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4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一般資料上對比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
附表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n麻醉蘇醒時間(h) 術后2h體溫(℃) 躁動評分(分) 疼痛評分(分)研究組501.04±0.3437.12±1.652.65±0.661.54±0.37對照組501.56±0.4135.58±1.413.26±0.712.88±0.42 t-6.9035.0174.45016.928 P-0.0000.0000.0000.000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全麻操作及手術操作均由具有豐富經驗的麻醉科醫師與手術醫師進行。對照組在術后患者麻醉復蘇期,實施常規的護理模式,具體如下:術后將患者及時送入恢復室,控制室內溫度為22℃~25℃,濕度為50%~60%;及時為患者連接呼吸機以供氧,調節呼吸機參數為:潮氣量8~10ml/kg,呼吸頻率12次/min,氧流量1~2L/min;監測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
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應用貫穿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內的護理模式,具體如下:①體溫護理。將患者送到恢復室后,持續監測患者腋溫,若監測體溫小于36℃可對室內加溫,通過體溫控制以促進患者康復;②輸液護理。結合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監測結果,對輸液量、輸液速度進行控制,維持患者機體正常代謝需求;③疼痛護理。在為患者拔管前或有創操作前,可為患者進行合理的鎮痛,術后鎮痛上可選擇使用注意力轉移法或合適劑量的鎮痛藥物。比如疼痛較輕者可借助舒緩音樂、播放喜劇電影等緩解疼痛;疼痛較嚴重者可使用鎮痛泵實施有效的鎮痛;④并發癥護理。復蘇期間注意預防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主要是因為術中鎮痛及鎮靜藥物的使用易引起消化道不適,針對這一不良情況,可以遵醫囑為患者使用合適劑量的止吐劑;⑤蘇醒后護理。患者術后麻醉蘇醒后,可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情況,讓患者的擔憂心理得到改善;為緩解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認識,使患者認真對待疾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及術后2h體溫水平。同時分別使用Riker鎮靜及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價患者蘇醒后1h的躁動及疼痛情況,評分越低表明患者情況越佳。②統計兩組患者術后24h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如惡心嘔吐、嗜睡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在各項臨床指標上,研究組各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2.2 不良反應 術后研究組患者中,總計發生了2例不良反應,總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而對照組總計出現9例(18.00%)的不良反應。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針對骨科疾病,通常是采取手術方法治療疾病,通過手術可盡快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骨質功能。然而骨科行手術治療時,操作往往比較復雜,同時骨質同神經的聯系緊密,因此行手術操作的時候,常需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通過全身麻醉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3]。
骨折全麻的手術患者,在手術成功后,患者常常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才能夠蘇醒,所以術后常常是將患者送入復蘇室中,待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后送至普通病房中恢復[4]。在麻醉復蘇期中,受患者自主意識缺失的影響,使得患者對外界刺激的調控能力較低,若復蘇室環境不達標或相關干預不到位,極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還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為此,對于行全麻術的患者,在麻醉復蘇期必須做好相關的護理干預工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作為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理念,該理念中突出“以患者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將其應用骨科術后復蘇護理中,可取得顯著的干預效果[5]。在具體針對行全麻術的骨科患者,麻醉蘇醒期予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干預模式,主要是從體溫、輸液、疼痛、并發癥等多個方面給予患者進行科學的干預,以此促進患者盡快的恢復意識,降低術后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保證手術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次研究中,探討了在全麻術后患者麻醉復蘇期間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護理干預模式的效果,結果表明在麻醉蘇醒時間、體溫水平、躁動及疼痛評分等臨床指標情況上,研究組均要顯著優于對照組,該結果充分表明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干預模式有顯著的效果。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在術后患者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上,研究組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結果也表明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干預模式,可以保證療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的預后狀況。
綜上所述,針對骨科行全麻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麻醉蘇醒期,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護理干預模式,可以顯著縮短患者的蘇醒時間,穩定患者體溫,降低患者躁動、疼痛情況以及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