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法典》之“信用”的規范性分析

2020-10-22 06:11:53李曉安
理論探索 2020年4期

〔摘要〕 “信用”納入《民法典》回應了消費經濟時代民事主體的權利要求。《民法典》信用規范適用主體、調適利益的規定,既回避了“信用權”“入典”論證不清的諸多問題,又彌補了自然人“信用”權益保護的立法空白,顯示出高超的立法水平;在面對涉信“社會評價”“開放式”的“事實結構”時,運用《民法典》內在體系的自洽系統,能夠對“信用”規范內涵進行價值填補與規則指引;對“信用”主體權利救濟及責任承擔的規范性效力,能夠實現對民事主體信用利益的全面保護。

〔關鍵詞〕 《民法典》,信用,信用利益,規范性約束

〔中圖分類號〕D91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0)04-0100-11

引言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因其集成了新時期法制發展的重要成就,又承載了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使命,從而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座里程碑。作為權利基本法,《民法典》吸收、采納、回應了社會及學界關注的諸多熱點,對民事主體的人格權、物權、合同債權、繼承權等權利的全面規定,使其在社會生活及司法實踐中的指引作用備受期待。

受德國、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法律學說與立法實踐的影響①,我國早在2002的“民法草案”中,就擬用4個條文規定“信用權”。在法人社會信用代碼就是其身份憑證,自然人的“信用”成為其“第二身份證”、無“信用”將“寸步難行”的消費經濟時代,民事主體的信用權益保護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信用”或“信用權”能否“入典”、如何“入典”也自然成為“民法典”起草過程中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議題。中國知網關于“信用權”的相關論文多達800余篇;中國裁判文書網與人格權之“信用”相關案例達200余件②。此外,關于“民法典各編”的一審、二審、三審稿以及各專家建議稿中,都有與“信用”或“信用權”相關之規定。因此,“信用”或“信用權”的“入典”,備受期待。

2017年我國頒布的《民法總則》第110條規定了人格權的具體權利,其中對自然人人格權的9項列舉式權利、對法人及非法人組織的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3項列舉式的權利中,并沒有“信用”亦或是“信用權”之規定。但是,《民法總則》的頒布并沒能終止關于“信用”亦或是“信用權”應否進入《民法典》各編的爭論。

《民法典》將與“信用”相關的制度予以明示性規定。其中,第1024條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的規定,將“信用”與品德、聲望、才能等社會評價作為民事主體名譽是否受到損害的評判標準;在第1029條明確了民事主體對信用機構的信用評價有異議權;在第1030條明確規定與征信機構相關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至此,“信用”“入典”的最初目標已經達成。雖然《民法典》的“信用”規范屬于與“社會評價”相關的限制性構成規則,但是,面對“信用”極其復雜的專業內涵,其如何適用,仍存在進一步闡釋的必要。

一、《民法典》“信用”之適用主體分析

《民法典》關于“信用”的規范見于人格權編。“人格權編”第一章“一般規定”中的第990條,雖然明確人格權規范適用對象是一般民事主體,但在該編的第二、四、六章中,明確其規范適用對象為自然人。說明“人格權編”的法律規范對民事主體不是一律適用的,有一部分法律規范的適用對象僅針對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非法人組織。“人格權編”涉及“信用”的條款出現在第五章名譽權和榮譽權的相關規定中,第1024條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第1030條民事主體關于信用信息的規定適用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有關規定。兩條款明確了“信用”規范適用的對象為民事主體。但是,對于“信用”規范對象是自然人還是一般民事主體,在理解上存在不同認識:

第一,辭海將“品德”解釋為人品、品質道德 〔1 〕2996,將“聲望”解釋為個人的“名望”“威望” 〔1 〕3505,將“才能”解釋為個人的“多才多藝”“德才兼備” 〔2 〕343。《民法典》第1024條二款將“信用”與“品德”“聲望”“才能”并列,自然引起“信用”適用對象的認識分歧。

第二,“名譽”與“信譽”是否有區分的必要。辭海中的“名譽”與個人“名聲”同義。個人的名譽體現為“守信用、重承諾”,屬于倫理道德層面的社會評價。辭海將“信譽”解釋為“個人或社會集團履行承諾和義務的水平,以及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可信任程度,是個人或社會集團的社會信用和相應的社會贊譽的統一。講究信譽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方面” 〔3 〕4423。對此,學界亦有學者認為,法人名譽權與自然人名譽權不同,其表現在名譽的內容、侵害名譽權的方式以及二者與財產權的聯系等方面。非法人組織是否為名譽權的主體之一,學界存在爭議 〔4 〕。

第三,從損害后果看,“名譽權受侵害伴隨的是自然人精神上的損害和痛苦,除了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外,還可能承擔精神損害賠償” 〔4 〕。“其侵害行為的表現是造成受害人個人社會評價的降低。” 〔5 〕277“精神痛苦”與“精神損害賠償”顯然不適用于法人與非法人組織。

出現上述疑惑或分歧的原因是,信用“可能是人類認識中最為復雜、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 〔6 〕1。人類的信用活動歷史悠久,信用的內涵幾度變遷。從信用類型化的視角觀察,有企業信用、個人信用、政府信用亦或是主權信用;從信用功能化的視角觀察,有作為道德的信用、作為能力的信用、作為貨幣的信用、作為金融的信用、作為信息的信用和作為組織的信用 〔7 〕11。根據《牛津法律辭典》的解釋,信用是“為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作法”,“一方是否通過信貸與另一方做交易,取決于他對債務人的特點、償還能力和提供的擔保的估計”。 〔8 〕225在大多數信用理論學說中,信用被定義為借貸雙方彼此達成一致的延期支付契約或承諾。它是債務人在一次借貸或賒賬中表現的履約行為或能力。它的范圍僅限于借貸雙方當事人。對授信方來說,表現為其對被授信方的信任,對被授信方(受信方)來說,表現為其對特定金額、特定期限債務的償還能力 〔7 〕13。信用主體均是特定主體,即授信人與受信人、債權人與債務人。

而將“信用”“入典”的主張者認為,信用規范適用對象一定不是特殊主體,而是普遍主體,即一般“民事主體”。“信用權作為一重要的民事權利,對其進行保護的法律規范應當具有體系的完整性和規范的協調性。” 〔9 〕將信用關系中的“受信人”特定主體拓展為一般民事主體、將“受信人”的履約能力與履約意愿拓寬為對民事主體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的評價。現行“信用”規范是對既存“信用”關系的全新“發展”,卻存在因“信用”論證視角的轉換所帶來的邏輯關系的混亂 〔10 〕。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雖然沒有專門針對商事主體信用保護的法律規定,但可以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商標法》《產品質量法》《征信業管理條例》等不同部門的法律法規中獲得保護,唯獨自然人的信用權益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規予以保護。這也說明,對自然人“信用”利益保護成為“信用”“入典”的迫切關注點。

因此,應該深刻理解立法者在《民法典》之“信用”規范中的立法用意。在對“信用權”論證視角轉換帶來的邏輯關系還沒有捋順、“信用”成權要素論證還不充分的前提下,《民法典》并沒有將“信用”作為與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并列的權利,而是將“信用”限定在民事主體與名譽相關的“社會評價”,既回避了“信用權”“入典”論證不清的諸多問題,又彌補了自然人“信用”權益保護的立法空白。因此,對“信用”適用的主體可作如下理解:

首先,辭海將“信用”解釋為“以誠信任用人”“信任使用”“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獲得信任”以及“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 〔3 〕4423。該解釋明確“信用”具有“誠信”的寓意。“誠信”的適用對象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非法人組織。所以,第1024條二款的“信用”規定能夠使名譽權規范適用的對象不僅是自然人,而是一般民事主體,與第1024條一款的規定相符。“信用”“入典”,拓展了名譽權的主體范圍,既解決了自然人的信用利益保護問題,又將其他民事主體的名譽權保護納入其中,體現出《民法典》對主體權利一體保護的權利基本法應有之意。

其次,第1024條一款明確規定對名譽權侵害的對象是“他人”,那么,這個“他人”作何理解?雖然我國“刑法已經認識到了信用和名譽保護的差別性”,如《刑法》第246條侮辱罪的適用對象是自然人,第221條單獨規定針對非自然人的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但是,“民事法律卻沒有對此作出區分” 〔11 〕。《民法典》中的“他人”不僅指自然人,也可以指法人與非法人組織。因此,這個“他人”應該理解為一般民事主體,即對自然人、法人與非法人組織不實的“信用”評價,構成侵權。

再次,個人的名譽體現為“守信用、重承諾”,與“個人或社會集團履行承諾和義務水平”的“信譽”或名譽③沒有本質的差別。個人的名譽體現為道德品質修養的信譽,社會集團的信譽或名譽也體現為聲譽,聲譽也是其名譽的體現。據此,“信用”評價的主體,是個人或“社會集團”的一般民事主體應該能達成共識。

最后,雖然法人、非法人組織感受不到因“信用”評價不實帶來的“精神損害”的痛苦,但是,法人、非法人組織確能真切體會到聲譽損害帶來的利益損失,這種“組織聲譽”損害與個人名譽損害具有同樣的“痛處”,應該予以同樣的權利救濟。

綜上可見,《民法典》“信用”適用主體是一般民事主體。其規范意旨是自然人因其“信用”社會評價不實給其造成的名譽損害,可以通過《民法典》的規定尋求權利救濟;商事主體的“信用”評價不實,可以通過《民法典》及其它相關法律法規(商法、經濟法、刑法)的規定尋求權利救濟。此舉即是目前比較現實的立法選擇,體現出高超的立法智慧與技術水平。

二、《民法典》“信用”之調適利益分析

從“信用利益”的視角觀察,“信用利益”不單是人格利益,其具有的經濟價值為信用主體帶來經濟利益。辭海將“信用”解釋為“誠信”之外,還揭示出“信用”的“借貸-償還”“遵守諾言”的“履約能力”與“履約意愿”的經濟特質 〔3 〕4423。從信用功能化的視角觀察,無論是經濟學意義還是法學意義的“信用”,均是指債權人(授信人)對債務人(受信人)履約能力及履約意愿的評價,即信用主體的信用如何,考察的是信用主體償債能力和主體信譽兩大方面。而《民法典》關于“信用”之規定,沒有吸收“信用”為“財產權”或者“混合權利”④的學說,也沒有完全采納“人格權”⑤說,而是將“信用”限定在民事主體人格權項下與名譽有關的社會評價。《民法典》“剝離信用中的人格與財產,使人格利益部分回歸名譽,財產部分歸入一般化財產利益或純粹經濟損失范疇” 〔12 〕。因此,《民法典》中“信用”規范所保護的不是民事主體的“信用權”,而是其“信用利益”,是與人格名譽相關的部分“信用利益”,不是其“完整”的信用利益。對“信用”評價不實造成的與民事主體信用利益相關的名譽權損害賠償主要體現為精神損害賠償,賠償方式以精神撫慰為主。司法實踐中與“信用”相關的名譽權、姓名權的司法裁判案例,受害人獲得的只是精神損害賠償及與訴訟相關的直接經濟損失賠償,不包括因信用利益損失產生的經濟賠償 〔13 〕。那么,與民事主體名譽相關的信用利益除涵蓋精神利益外,是否存在經濟利益?對此利益的救濟能否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一)關于個人信用評價及信用信息的價值認定。《民法典》第1029條規定民事主體可以依法查詢自己的信用評價;發現信用評價錯誤的,有權提出異議并請求采取更正、刪除等必要措施;第1030條將民事主體與征信機構等信息收集者、控制者的關系導向指引到人格權編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對于第1029條的規定,并不涉及信用信息人的任何利益損害,即,如果對信用主體的信用評價錯誤,改正即好。而自然人發現其信息錯誤的,可以要求信息收集者、控制者更正或刪除。明顯看出這些條款的規定,均沒有涉及信用評價及個人信息的價值。

市場經濟發展至今,人們已經非常重視個人或企業的信用塑造,因為“無信用、不經濟”,信用評級及信用信息對信用主體具有重要的信息價值。

首先,信用信息具有金融功能。“貨幣就是信用”,因為貨幣是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一種價值形態;而當商業信用普遍興起之時,信用是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通行證,信用能夠為企業帶來價值,企業通過自己的信用塑造,在資本市場融資,“信用就是貨幣”。在消費經濟時代,信用消費是個人的一種生活模式,為個人生活所必須。房貸、車貸、旅行貸、學費貸、藝術品購置貸、互聯網交易等都以個人良好信用為基礎,信用信息的金融功能,能夠提供個人或企業金融需要。

其次,信用信息具有經濟功能。在“信用經濟”時代,歐美市場80%-90%的交易都是運用信用賒銷的方式進行,我國企業也將賒銷作為主要營銷方式 〔7 〕22。因此,信用活動、信用管理成為企業重要的經營業務。國家“信用經濟”的建立也基于企業信用管理、行業信用管理以及組織信用管理。

最后,信用信息具有社會功能。“人無信不立”,我國社會信用的建立以“誠信”為根本,個人誠信、企業誠信、政府誠信、司法具有公信力。無論企業還是個人,無信用將寸步難行,其名譽或信譽的貶低,對其帶來的是社會成本的損失,這個成本不僅是其精神損害,還有經濟利益的損失。

因此,個人信用評價與信用信息有寶貴的經濟價值,如有損害,信用主體或信息主體不僅是精神利益的損失,更有經濟利益的損失。

(二)關于“信用”精神損害與經濟損害賠償的認定。《民法典》人格權編的損害賠償規定中,以精神撫慰為主,并不排除經濟損害賠償,但僅限于因訴訟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對民事主體信用評價錯誤,只規定對錯誤的糾正,沒有對錯誤后果的處理規定,這就存在對民事主體信用評價錯誤是否需要賠償的問題。如果允許賠償,是精神撫慰還是同時允許經濟賠償?其根據是什么?

在司法實踐中,與“信用”相關的人格權名譽糾紛案件多數是關于個人信用信息不實,導致原告不良信用記錄以及冒名信用卡案、冒名股東案、冒名貸款案,受害人遭受的不僅是名譽權與姓名權的精神損害,更多的是以“貸款交易權”為代表的信用經濟利益的損失。如冒名貸款,損害的是被冒名人的信貸交易權,其損失一定是經濟利益。又如,對于企業的信用評級不實,既對企業商譽造成損失,又給企業造成實際損失,評級機構不僅承擔侵權責任、更要承擔違約責任。而同是針對銀行“不良信用記錄”的案由,法院作出了“征信系統的評價屬于封閉、不公開,不屬于社會評價”不構成名譽侵權與“銀行的不良信用記錄,給原告名譽和信用帶來負面影響,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截然相反的司法判決 〔13 〕。

對此,本文認為可以考慮運用《民法典》第998條的規定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規范指南。

該條規定,“認定行為人承擔侵害除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外的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影響范圍、過錯程度,以及行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該規范文本前半部分,準確地表達出人格權編真正的規范意旨,將人格權具體權利的損害責任區分為對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的民事責任與除此以外的人格權民事責任。但是,對文本的后半部分即“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的規范該作何理解?有學者認為,“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社會身份、社會影響范圍等”是綜合考慮了人格權,特別是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的特點制定的。不同于其他權利,姓名權、肖像權的財產價值往往因人而異。如果只是侵害人格權的精神利益,責任的承擔是不應該因職業、社會身份、社會影響范圍等而有所區分的,但在侵害人格權的財產利益時,職業、社會身份、社會影響范圍等因素往往會影響責任承擔的大小甚至責任的成立與否 〔4 〕。該解說闡明了一個事實,即人格利益也附著一定的財產價值。更進一步,責任承擔要考慮“行為人”的職業,正是行為人職業不同,對受害人產生的影響不同、造成的侵害結果就不同,賠償就肯定不是精神損害的賠償,一定附有經濟損害的賠償。

將此條款結合“信用”相關規范進行分析,對民事主體進行信用評價的主體應該包括專業機構,即,如果專業機構(如征信機構)對民事主體“信用”名譽之損害,受損人除獲得精神撫慰外,還應該獲得其經濟損害的補償。此條款作為對民事主體信用利益損害的經濟賠償的法律依據,使民事主體因信用利益遭受的侵犯獲得完整的損害賠償。

三、《民法典》“信用”之社會評價分析

由于“信用”是經濟學廣泛使用的概念,法學將其納入其中,也是在“信貸”的債權債務關系范圍內使用,但《民法典》的“信用”規范意旨顯然不局限于此。《民法典》在擴大“信用”規范主體范圍的同時,又將“信用”規范的適用局限于“社會評價”。那么,如何認識與名譽相關的涉信“社會評價”?

(一)涉信“社會評價”具有封閉與開放兩種“事實結構”。《辭海》將“社會”定義為“人類生活共同體” 〔1 〕3433,將“評價”定義為“評論價值高低” 〔1 〕3012。《民法典》第1024條規定的“信用”是與民事主體“名譽”相關的“社會評價”。如果涉信“社會評價”全部由專業機構(信息收集者、控制者與使用者)作出,由于這類主體屬于“持牌”機構,因此,主體具有封閉性;由于對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以及發布評級報告有相當的規范標準,因此,對信息采集的內容、使用的范圍、作出信用評價工具相對固定,使民事主體的信用評價具有封閉性。由于這類社會評價具有封閉性,因此,能夠使“信用”規范的適用范圍指向明晰。但事實上,“涉信”的社會評價有相當部分是專業機構以外的社會主體⑥作出的,因評價主體甚多、評價內容、評價標準不確定,隨社會發展不斷更新評價內涵。所以,這類“社會評價”具有的“開放式”事實結構,使其如何適用存在問題。而我們尤為需要對“開放式”的“社會評價”予以重視并對其如何適用予以分析。

在法秩序實現過程中,我們所作的是“一再地閉闔、開放及再次的閉闔法律概念” 〔14 〕16,相對于一般概念封閉性的“規范內涵”,“社會評價”如同“善良風俗”“交易倫理”“重大事由” 〔14 〕19,屬于開放式的“事實結構”,對應的是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而對“其解釋的結果,經常包含一些新事物” 〔14 〕20,如“聲譽罰”。

“聲譽罰”作為“失信懲戒機制”被廣泛運用。由于“聲譽罰”的行政獎罰記錄作為社會信用信息進入國家征信系統⑦,因此,“聲譽罰”最能體現信用與名譽對民事主體的社會評價及深刻影響。目前,各級政府運用失信懲罰機制加大了對個人的“聲譽罰”。一些地方政府將扔垃圾沒按要求分類、禁煙場所吸煙、地鐵吃東西、地鐵看視頻聲音過大、穿睡衣出行、闖紅燈等不文明行為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平臺的公共輿論對行為人進行懲戒。在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政府均將隱瞞病情的人列入失信名單。隨著社會發展,還將有不同類型的行為被確認為“失信行為”,其行為人被納入失信名單。如果“失信懲戒泛化”,不僅凸顯行政處罰與民法權利救濟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還使“聲譽罰”產生的名譽權糾紛或成為“涉信”主要類型案件。而事實是,《民法典》的內在體系是一個自洽系統,面對“社會評價”“開放式”的“事實結構”⑧,《民法典》體系內對“信用”規范價值能夠進行填補,以增加規范適用的導向確定性。

(二)《民法典》“誠信”原則能夠對涉信“社會評價”予以價值指引。民法典是以民事主體的人身權、財產權保護為邏輯主線的體系化的法律規范。雖然《民法典》之“信用”規范針對民事主體與名譽相關的社會評價,如同合同、侵權等具有適用于特定場景的規范性特質,以證明規范的有效性。但是,《民法典》中各編章的“法規范并非彼此無關地平行并存,其間有各種脈絡關聯” 〔14 〕316,表明許多規則對同類事件均適用的法律規范的一般性特質。因此,《民法典》中的諸多原則、規則可以用作一般性規范的指引,也能夠對“信用”規范起到價值填補作用。而其中,“誠信”基本原則是“信用”規范重要的價值填補。

《民法典》總則第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誠信”本是道德規范,是判斷道德品性的倫理標準。但在中國文化中,“無信則不立”。《呂氏春秋·貴信》語:“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風,風不信,其華不盛……”,隨后又引申出“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 〔15 〕13。“誠信”亦然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但是將之作為《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們賦予我們的選擇以規范性的意愿,建立在由我們自身賦予的根本性的內在價值或規范性之上” 〔16 〕3。“誠信”原則,作為“規范性的權威”,構成《民法典》的基本指導思想,并與《民法典》第1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精神一道,為《民法典》其他規則提供基礎性或本源的原理與規則指引。

“誠信”是“信用”的重要內涵,“言必信,行必果”“輕諾必寡信”“民不信不立,商無信不行”。正是由于“誠信”原則對民事主體法律行為及司法裁判的法律決定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因此決定了民事主體的“信用”評價對其名譽影響的重要意義。民事主體踐行其承諾的程度是判斷其“信用”高低的重要指標。對自然人而言,其“信用”評價是其立足之本,特別是消費經濟時代,無信用將寸步難行。因此,對自然人信用評價不實,不僅給其名譽帶來重要影響,同時給其生活和其他經濟利益也會帶來影響。對于企業,其商譽是其多年的信用塑造,其品牌形象就是其商業價值。任何對商品聲譽和商業信譽的詆毀,都會給其帶來直接經濟利益損失。“信用”是自然人的“第二身份證”,法人、個體工商戶等的社會信用代碼就是其身份角色。“誠信”是“信用”的價值屬性之一,“誠信”原則與“信用”內涵具有價值同一性。所以,“誠信”基本原則,能夠“作為法官形成具體規范的‘出發點或憑據” 〔14 〕19。

(三)“誠信”原則有助于“信用”社會評價的價值判斷。從“規范內涵”與“事實結構”關系的視角觀察,“誠信”原則具有的“事物的普遍性質”涵攝了“信用”的規范內涵,能夠對其不確定的指向予以確定性的指引。

首先,信用“規范內涵”與“事實結構”的封閉與開放。《民法典》第1024條第1款明確規范適用的主體:民事主體;第1024條二款“信用”規范指向社會評價。社會評價由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與征信專業機構兩部分構成;社會評價存在正向與負向兩個方面。正向社會評價指不發生權利糾紛(沒有造成損害);負向社會評價(不良信用記錄):真實--不發生權利糾紛;“不真實”--發生權利糾紛。發布“不真實”社會評價主體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與專業征信機構及與此相關的金融機構(如圖1所示)。

根據司法實踐中的案例觀察,因信用評價“不真實”產生的權利糾紛案件的主要類型是民事主體身份被冒用導致其不良信用記錄。這個“不真實”事實上是“真實”的,即權利人“信用不良記錄”由于被第三人冒用所導致,是“不真實”的信用評價。由于此類案件被告明確(金融機構的銀行與征信機構),案由清晰(因為第三人偽造簽名、冒用受害人身份致其信用權益受損) 〔13 〕,所以,這類案件的“事實結構”相對“封閉”,法律適用者對《民法典》“信用”規范內涵足以確信,不存在價值填補問題。

但是,在消費經濟時代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對民事主體“涉信”的“社會評價”是開放性的。在“聲譽罰”關系中,主體是各級政府機構與懲罰對象:上“黑名單”的失信企業、列入失信名單的失信個人;手段是通過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曝光。懲罰目的:“一處失信、處處受罰” 〔17 〕。由于“聲譽罰”的行政獎罰記錄作為社會信用信息進入國家征信系統⑨,因此,“聲譽罰”的受罰主體因其不良聲譽,使其經濟活動、社會活動遭受種種限制并產生經濟利益及社會利益的損失。“聲譽罰”是對民事主體的“負向”社會評價,如果“聲譽罰”是“不真實的”,將對民事主體的信用與名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容易引起受罰主體的維權訴訟,因此,能夠成為《民法典》“信用”規范涵攝的對象。目前,“聲譽罰”從拒服兵役、高鐵霸座、地鐵吃東西到行人闖紅燈、居民穿睡衣外出、垃圾分類不符合標準、疫情中瞞報病情等不僅使失信標準、懲罰標準產生爭議,更重要的是,“失信懲戒泛化”使“社會評價”呈愈演愈烈的“開放”趨勢,對民事主體信用的“社會評價”真實與否實難判斷(如圖2所示)。

當行政制裁與民事權利救濟發生關聯,《民法典》的“信用”規范不足以涵攝“聲譽罰”帶來的開放式的“社會評價”時,需要“誠信”原則作為信用價值的補充,用于指導對該類案件的法律適用。

其次,“誠信”原則對“社會評價”價值判斷的類型化分析。在“聲譽罰”的諸多類型中,本文選取“拒服兵役”和“穿睡衣出行”進入不良信用記錄的兩類“事件”⑩。兩事件涉及行政處罰與民事權利救濟,文本討論限定在民事權利救濟層面。

事件一:某省將拒服兵役的個人作為失信人,納入失信名單,給予其不良信用記錄,并通過媒體予以曝光。事件當事人:拒服兵役之人、征兵主管機構;案由:名譽權糾紛;訴求:對“失信人”的信用影響,請求信用修復。

事件二:某市將穿睡衣出行的居民通過新聞媒體予以曝光,不僅曝光其穿睡衣出行的形象,還同時曝光其身份證號碼與姓名,對其個人聲譽產生極大影響。事件當事人:被曝光人、城市管理局;案由:名譽權糾紛;訴求:請求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兩事件評判的關鍵在于“負向評價”所針對的行為是否屬于“失信”范疇。事件一,受罰主體無正當理由拒服兵役,是否屬于失信行為。對該行為的判斷,第一,根據我國《憲法》第55條之規定,服兵役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對于“法定前置義務”,該主體有義務履行。第二,拒絕履行義務且沒有正當理由,屬于沒有恪守承諾。第三,主觀故意。不履行憲法義務是最大的“失信”,對此行為應該進行處罰,納入失信人名單。當事人因不履行法定義務、獲得“負向”社會評價“真實”性是確定的。但是,如果對此類“案件”的審理以《民法典》第1024條作為裁判依據有些欠妥。因為,拒服兵役的行為違背憲法第55條的規定,是不履行憲法設定的義務。對此,按照體系規范與邏輯自洽法則,不能直接適用《民法典》第1024條的規定;而應該以《民法典》第一條與《憲法》進行對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誠信”基本原則為共同指引,實現對該事件的法律適用,以體現法律體系的融貫性,維護法律秩序,因此,針對事件一“失信主體”的負向評價是真實的,當事人拒服兵役屬于“失信”行為。

事件二,受罰主體穿睡衣出行,是否屬于失信行為。對該行為的判斷,第一,該行為人穿睡衣出行,與法定義務履行是否關聯;第二,穿睡衣出行與民事活動是否關聯;第三,穿睡衣出行與實施行為的主觀態度是否關聯。對該行為人的處罰,對其名譽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產生極大影響,屬于第1024條規范指向的范圍。但是,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評價”,遠不是第1024條規范能夠解釋的。穿睡衣出行是否屬于“失信”范疇,必須借助“誠信”原則予以確定。依據“誠信”原則的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僅因為穿睡衣出行就構成行為人“不誠信”“不恪守承諾”,顯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因此,針對事件二“失信主體”的負向評價是“不真實”的,如果當事人因此名譽受損應當獲得權利救濟。。

雖然《民法典》“涉信”規范結構是相對封閉的,但是,面對民事主體“涉信”行為“社會評價”開放式的“事實結構”時,可以借助“誠信”基本原則,發揮其對法律適用的價值填補功能,使“信用”的規范性效力轉化為“信用”規范的實際效力。

四、《民法典》“信用”之責任承擔分析

從信用責任的視角觀察,對于人格權的侵害,《民法典》第995條規定受害人享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請求權;第1029條規定民事主體發現信用評價錯誤的,有權提出異議并請求更正、刪除。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案例顯示,冒用權利人身份騙取貸款、辦理信用卡案件是與權利人信用相關的類型案件。既然是冒用身份,那么,在銀行的簽字就肯定不是權利人本人所為;冒用人主觀故意拖欠款造成信息人不良信用記錄。權利人的知情權、同意權及其經濟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評價主體即使有過錯,按照《民法典》第995條的規定,當事人只能提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請求權,而不能獲得因損害導致的賠償。那么,如果因評價主體過錯導致信息主體的信用記錄、信用評價出現錯誤給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害,能否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要求評價主體承擔賠償責任而不是更正、刪除責任?

(一)身份被冒用類型案件中商業銀行的責任界定。在權利人身份被冒用給權利人信用權益造成損害類型案件中,商業銀行責任認定是案件裁判的焦點,權利人獲得權利救濟的目的能否實現也正因于此。

首先,根據《民法典》第998條的規定,身份被冒用類型案件責任的確定,屬于除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之外的人格權民事責任;根據該條“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影響范圍、過錯程度,以及行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的規定,商業銀行屬于特殊行業,對權利人身份被冒用存在過錯,給權利人造成損害后果,理應承擔賠償責任。

其次,根據《民法典》第1165條之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按照學理解釋,即,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為損害賠償責任時,以過錯為一般歸責原則。“將過錯責任確立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以及在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上以自己責任為原則,以為他人行為負責為例外,維護社會一般人的行為自由。” 〔18 〕103而這個過錯是行為人沒有盡到“一般注意義務”即一般人應有的注意義務。而銀行屬于特殊行業,按照“舉輕明重”原則,銀行沒有盡到其應有的注意義務理應承擔責任。

再次,根據《民法典》第1026條之規定,新聞報道、輿論監督對他人名譽是否構成侵權有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即行為人是否盡到“合理審查”義務。由于義務主體是特殊主體,所以,該義務不是“一般人應有的注意義務”,而是特殊行業應有的“注意義務”或者稱之為“謹慎注意義務”更為準確。由此類推,銀行對客戶信息有“合理審查”義務,由于銀行屬于特殊行業,所以,銀行的合理審查義務不屬于“一般人應有的注意義務”,而是屬于行業性應該持有的“謹慎注意義務”。

最后,銀行沒有履行“注意義務”承擔侵權責任,必須有故意或過失行為導致權利人利益損失。故意如違法放貸(由于此類案件涉及另一個領域,在此不討論),過失如“疏忽”導致客戶信息錯誤。“謹慎”與“疏忽”是正反對應詞組。銀行工作人員是否履行其“注意義務”,“疏忽”是主要衡量標準。在冒名案件中,銀行對客戶信息的真實性有合理審查之“謹慎注意義務”。而信息的真實性有誤,如非本人簽名正是權利人訴訟的理由,也構成銀行機構“疏忽”的事實依據。根據《征信管理條例》第15條的規定,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但是,根據已有的案例,幾乎沒有信息提供者(銀行機構)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存在不良信用信息,恰恰是信息主體買房需要銀行貸款時才發現身份被冒導致其不良信用記錄。如果商業銀行能夠履行告知責任,則可彌補因“疏忽”造成的損害。

綜上,對銀行因其過失給權利人造成損害銀行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而不是信息更正與刪除責任。因為,“損害賠償來源于責任,而不是損害”,“加害人不能主張其缺乏事先培訓而沒有鑒別能力或者主張其他個人弱點,以排除責任” 〔19 〕153。賠償可以根據銀行與權利人個人身份能力差別的損益平衡進行,但賠償更是銀行沒有履行“謹慎注意義務”應該支付的代價。在這類案件中,權利人應該獲得基于一定經濟賠償的權利救濟11。值得欣慰的是,專業機構因沒有履行注意義務應承擔侵權責任已為司法實踐所關注12,希望此舉能成為司法實踐的共識。

(二)公共征信機構的責任界定。冒用身份類型案件中,“公共征信機構”往往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共同被告,在權利人“不良信用記錄”權利糾紛案件中產生責任關聯。

《民法典》關于信用信息的第1029條明確了民事主體與征信機構的關系。目前我國征信機構有公共征信機構與私營征信機構兩類。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代表的公共征信機構約定商業銀行為其數據采集接口單位。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銀行業務范圍,商業銀行不是征信機構,而是信息提供機構。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第25條的規定,信息主體認為信用報告中的記錄有誤,既可以向征信機構提出異議,由征信機構聯系數據報送機構來對數據進行核查和修正,也可以直接向數據報送機構提出異議,由其進行調查核實,如所報送信息確實有誤,應予以修改并通知征信機構。公共征信機構的數據依據商業銀行及其他行業機構報送的客戶信息,如果商業銀行報送的信息不實,導致權利主體的不良信用記錄,兩機構對權利主體存在責任關聯。

根據《征信管理條例》第13條的規定,采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第29條規定,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信貸信息。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或者其他主體提供信貸信息,應當事先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作為公共征信機構,其信息采集及數據來源的絕大多數都依據全國各商業銀行的客戶信息。這就意味著冒用身份的信息不是信息主體的真實信息,也即商業銀行采集信息沒有征得本人同意。由此產生的信息人不良信用信息,銀行承擔責任的同時,征信機構也應該承擔責任。

但是,征信機構基于何種義務承擔責任在理論與實踐中都沒有形成共識。其原因在于,信用征信與評級機構基于行業自律,對自身行為進行糾正,更重要的是其享受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及過失責任免除待遇13。在征信專業機構與信用評級行業發展的近兩百年的歷史中,鮮有信用評級機構被判承擔侵權責任的案例。美國于2009年發生的金融危機,正是由于評級機構的不負責任,將垃圾級債券評為投資級,對這場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至此時,穆迪、標普等國際評級機構才成為被告,被訴侵權。

本文認為,由于征信機構、信用評級服務機構從事的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因此,法律上應對此種服務的提供者適用門檻較高的注意義務標準。作為領取政府專門執照才能獨立開業的專門行業,在其提供專業服務時,如果未能盡到該專業所要求的注意義務,將承擔侵權責任。具體而言,評級機構的評級與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因此,評級機構由最初職業操守的倫理責任演化為類似注冊會計師或證券分析師等持牌行業的“專家責任”。基于此責任,評級機構負有比“謹慎”注意義務更嚴格的注意義務,即“專家級的謹慎注意義務”或稱之為“高度注意義務”,如果違反此義務,應負侵權責任。

在冒用身份類型案件中,征信機構作為共同被告,僅承擔更正或刪除信息主體不良信息的責任對信息主體是不公平的。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第2條的規定,征信業務包括對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14。即征信機構在數據采集、加工、整理后,生成信用報告供商業銀行等信貸機構使用。個人的信用報告與企業的信用評級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對信息主體的信用進行評定,提供給信息使用者,作為其放貸或融資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征信機構應履行與評級機構相同的“高度注意義務”。但是,我國《民法典》涉及“信用”的規范指向個人信息的第六章中的第1034條至1039條,雖然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的具體情形,并未明確收集、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信息收集者、控制者應當盡到專業機構應該持有的“高度注意義務”。

征信機構的信用報告直接關系被評人的信用利益,如果因其沒有履行“高度的注意義務”,給信息權利人造成損害,就應該承擔損害賠償。《征信管理條例》第38條規定,征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其中含有未經同意采集個人信息及逾期不刪除個人不良信息兩個條款。但在冒用身份案例中,由于信用信息錯誤,信息人不能及時獲得貸款致使房價上漲遭受重大經濟利益損失。如果僅要求征信機構更正、刪除不良信用信息,信息主體的經濟損失難以獲得救濟,對信息主體是不公平的。

公共征信機構與商業銀行都可以直接與信息主體或權利人發生聯系,從而使兩者的責任存在同一性,能夠運用《民法典》第998條、1165條及1026條的相關規定確定公共征信機構的責任。身份被冒用產生的不良信用記錄,該記錄被公共征信機構采信并生成的信用報告對信息權利人信用利益(不僅是名譽受損、更有經濟利益損失)產生重大影響。專業機構與個體之間的權利義務不對等,對權利人來說,被冒用一次的損害就對其產生足夠的影響。侵權責任法具有救濟功能,補償功能、填補損害功能 〔20 〕。征信機構因未履行其“高度注意義務”給權利人帶來損害的,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結語

作為權利基本法,《民法典》的民商合一體例體現出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權利平等保護的制度設計。《民法典》的“信用”規范屬于與“社會評價”相關的限制性構成規則,然而,面對“信用”極為復雜的專業內涵,其適用主體、利益保護及權利救濟與責任承擔等如何適用,仍存在進一步闡釋的必要。《民法典》第1024條、1029條、1030條,保護的是民事主體與人格名譽相關的部分“信用利益”。同時,《民法典》的內在體系是一個自洽系統,因此,亦可借助《民法典》體系內的規范內涵對其進行價值填充和規則指引,有助于“信用”主體權利救濟及責任承擔等規范性效力轉化為“信用”規范的實際效力,以實現對民事主體信用利益的全面保護。

注 釋:

①將“信用”置于“民法草案”根據淵源于《德國民法典》第824條第1項規定。諸多學者從該條文形成史的角度認為,立法者對信用的侵犯視其為對名譽的侵害從而列入名譽保護的范疇。多數學者根據羅馬法、德國法、日本法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認為信用權是具有與人格權、名譽權、信息權橫向同質屬性的權利,屬于人格權域名譽權項下的權利。參見周云濤:《存疑信用權——德國民法典第824條分析》,《政法論叢》2008年第2期;楊立新、扈艷:《〈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格權法〉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財經法學》2011年第4期;楊立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邏輯結構的特點與問題》,《東方法學》2019年第2期;張新寶:《我國人格權立法:體系、邊界和保護》,《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趙萬一、胡大武:《信用權保護立法研究》,《現代法學》2008年第2期。

②數據來源:只統計與民法典信用權制定相關的論文,不包括信用類所有論文。中國知網:https://www.cnki.net/,2020年1月28日訪問。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2020年1月28日訪問。

③辭海將“信譽”解釋為“個人或社會集團履行承諾和義務的水平,以及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可信任程度。是個人或社會集團的社會信用和相應的社會贊譽的統一。講究信譽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方面。”參見夏征農、陳至立:《辭海(普及本)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4423頁。

④無形財產權說認為,信用權是一種新型的財產權,其權利客體即信用利益屬于無形財產的范疇。參見吳漢東:《論信用權》,《法學》2001年第1期;覃有土、李正華:《論商業信用與商業信用制度之構建》,《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混合權利說認為,信用權是一種兼具人格權和財產權的混合性商事權利。參見程合紅:《商事人格權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8-90頁;馮果:《由封閉走向公開:關于商事信用的若干理論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1期。

⑤人格權說認為,信用權屬于一種具體人格權。參見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亮點及完善人格權編》,《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1期;楊立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邏輯結構的特點與問題》,《東方法學》2019年第2期;張新寶:《我國人格權立法:體系、邊界和保護》,《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

⑥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主體甚多,如果輿論監督的主體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甚多、如果是社會公眾,則難以計數。

⑦參見《征信管理條例》第44條;參見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編著:《現代征信學》,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第3頁。

⑧法學上的類推思考,將案件事實與規范的構成要件之間進行比較,規范所意指的意義內容與案件事實所表現的意義內涵是否一致。但是,規范意義內容相對是確定的,與生活連接的“社會評價”作為“事實結構”始終是跟隨社會發展變化。上述“聲譽罰”的內容在不斷擴大,2020年的疫情,將瞞報病情的病人納入失信人名單,以后隨著社會發展,還將出現形式各異的聲譽罰。

⑨《征信業管理條例》第44條規定,不良信息,是指對信息主體信用狀況構成負面影響的下列信息:信息主體在借貸、賒購、擔保、租賃、保險、使用信用卡等活動中未按照合同履行義務的信息,對信息主體的行政處罰信息,人民法院判決或者裁定信息主體履行義務以及強制執行的信息,以及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不良信息。

⑩沒用“案例”是因為新近列入失信范圍,目前沒有訴諸法院的案例,但因為具有典型性,有可能成為將來的案例。

11司法實踐中,法院很少判商業銀行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可能是考慮到銀行確實存在履行謹慎注意義務的困難,如身份證鑒別等。但這是兩回事,銀行自己的問題可以采取責任保險等方式分散風險。

12參見《張某某與中國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一般人格權糾紛一案一審民事判決書》,(2013)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本院認為,……在經濟權益與人身權益的衡量中,商業機構對可能涉及公民相關人身權益的經濟活動,應給予后者更為高度的注意義務。”資料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ww.itslaw.com/detail?judgementId=037c4a98-79b7-40c1-8987-2a28fc572326&area=0&index=4&sortType=1&count=5&conditions=searchWord%2B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2B1%2B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

13征信與信用評級最早誕生于美國,美國法律基于信用評級商業秘密的屬性對其予以保護,使其享有美國憲法賦予的新聞特權。參見高漢:《金融創新背景下的信用評級及監管的法律經濟學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238-243頁。

14《征信業管理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征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夏征農,陳至立.辭海(普及本):中〔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夏征農,陳至立.辭海(普及本):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夏征農,陳至立.辭海(普及本):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張 紅.《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人格權編評析〔J〕.法學評論,2019(01):106-122.

〔5〕陳華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6〕劉樂平.信用評級原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7〕李曉安.信用之路——我國信用治理的經濟學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8〕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李雙元,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9〕何國強.論作為獨立人格的信用權〔J〕.社會科學家,2012(07):99-103.

〔10〕李曉安.信用的法權性質與權利歸屬〔J〕.法學論壇,2020(02):50-61.

〔11〕趙萬一,胡大武.信用權保護立法研究〔J〕.現代法學,2008(02):163-171.

〔12〕周云濤.信用權之反思與重構〔J〕.北方法學,2010(06):54-62.

〔13〕張繼紅.個人信用權益保護的司法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個人信用權益糾紛的司法案例(2009-2017)為研究對象〔J〕.法學論壇,2018(03):138-148.

〔14〕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5〕高 誘,注,畢 沅,校,徐小蠻,標點.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6〕克里斯蒂娜·科爾斯戈德.規范性的來源〔M〕.楊順利,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17〕史莉莉,程 彬.城管執法領域“失信行為”的認定與懲戒——以上海市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02):88-92.

〔18〕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9〕漢斯-貝恩德·舍費爾,克勞德·奧特.民法的經濟分析〔M〕.江清云,杜濤,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0〕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功能定位、利益平衡與制度構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03):2-8.

責任編輯 楊在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91国内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啊嗯不日本网站|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69视频国产|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拍| 91亚洲精品第一|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欧美福利在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色图另类|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日本一区高清| 91九色国产在线|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swag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97在线国产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亚洲天堂久久|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色综合网址|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青涩在线| 亚洲一级色|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