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社交網絡平臺漸漸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存在。人們通過微信網絡聊天、傳輸資料,通過微博看新聞聊八卦,通過小紅書分享愛用品結識同好……
在社交網絡的世界里,無論是大家熟知的公眾藝人還是普普通通的平民老百姓,都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建立個人空間、個人媒體,在這個空間內自由發揮,對外制造、傳播信息,同時也通過個人的網絡社交關系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
伴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以及網民網絡交往習慣的建立,漸漸地,我們也變得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社交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也開始影響當下網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社交網絡拉近彼此距離
提起互聯網如今的影響力,相信幾乎每個人都深有感觸。
縱觀歷史,報紙、收音機和電視的誕生都曾為新聞傳播帶來革新,但這些也只是單向傳播,人們通常只能被動接受?;ヂ摼W的出現以及社交網絡的發展令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單向傳播。通過網絡,用戶社交圈子可以不斷擴大,無形中使信息得到更快捷、更大范圍的傳播。
近年來,我們的生活不斷被互聯網改變,電商、移動支付、外賣、短視頻……一個個服務、消費、社交等領域的創新便捷了生活,拓展了空間。
其中,社交網絡對如今忙于生計的人們來說,可以幫助他們節省時間來認識更多的人,擴大自己的生活圈,成為越來越重要和便捷的存在。
2020年8月,南方都市報聯合社交平臺探探發布了《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該報告針對目前當代獨居青年的獨居原因、生活現狀、社交形態、未來計劃等多方面發起調研。在關于“通過何種方式結交新朋友”的調查中,高達64.83%的被調研用戶選擇通過社交軟件來結交新朋友。對大多數獨居青年而言,通過探探這樣的社交軟件來尋找具有同好的朋友,已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線上交友,與線下朋友聚會等途徑帶來的社交價值并無明顯差異。
社交網絡吸引著眾多興趣相投的陌生人成為朋友結成圈子,也衍生出更多的流量和機會,為業界和創業者提供著源源不絕的新機遇。不但實現了線下生活轉移到線上,而且還形成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推動了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
2019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54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2598萬。
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社交網絡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2月我國社交網絡用戶規模9.73億,安裝滲透率88.5%。從行業概況、細分子領域、社交中的電商、不同年齡用戶社交差異、用戶畫像等角度全面呈現社交網絡行業的發展趨勢。2019年2月社交網絡行業用戶規模9.73億,總體趨勢穩定,但細分行業依然在快速增長。
2019年,除了傳統社交平臺微信、短視頻平臺依然受青睞之外,越來越多新的社交類APP也在不斷上線。從“多閃”“聊天寶”等產品的面世,再到阿里巴巴、百度、新浪、搜狐等上線“新”社交產品,騰訊也加碼社交領域的布局,在短視頻社交、語音社交、虛擬人物社交、戀愛交友社交、校園社交等細分領域推出多款社交新品,讓更多的人有更多選擇。
可以看出,在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作為互聯網的重要存在,已經全面覆蓋網民的社交、娛樂、支付、資訊等生活。
借助于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的力量,人們日常聯系的范圍正在擴大,工作、生活與情感的表達與聯系方式急劇變化。
社交網絡克服了以往點對點交往的局限性,一個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任何話題和自己所關心的對象同時進行交流。
大學生黃林表示,社交網絡讓自己有了很多的變化。平時在學習勞累的時候,黃林會通過看看微博、刷刷抖音來舒緩壓力,通過這些社交網絡,分享各類音樂、書籍、搞笑視頻,還可以了解新聞時事等,給她在學習生活中資源的獲取提供了便利。
也因為社交網絡,黃林關注了很多興趣相投的博主,有些甚至慢慢地發展成了朋友,讓本來有些內向的她,交上了新的朋友。“雖然很多人會覺得總上網會玩物喪志,但其實,只要注意適度,微博啊抖音之類的社交網絡也幫助我成長了不少?!?/p>
可以看出,社交網絡為人們帶來的諸多便利是顯而易見的:擴大了交友圈,使彼此的交流更便捷,感情溝通更順暢;幫助人們舒緩壓力,滿足娛樂需求;利于獲取、分享信息資源等。社交網絡已成為人們獵取信息、展現自我、營銷推廣、商業活動的重要渠道。
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田豐表示,社交網絡突破了時空限制,讓人隨時隨地彼此連接,已經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涉及廣泛的社交網絡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社交網絡的使用者更多的是年輕一代,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現如今,社交網絡已然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僅是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使用社交網絡,社交網絡面向的年齡層越來越廣。
早在2017年2月,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聯合騰訊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發布了《生活在此處——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對中國各個年齡層的人的社交網絡使用狀況進行考察和解讀。
《報告》顯示,以QQ和微信為主的社交網絡對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有不同的賦能,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和改變也不同,比如重構了老年人的社會生活、緩解了中年人的職場壓力和中年危機、給予青年人更多的話語權空間等。
《報告》的數據顯示,瀏覽新聞(80.6%)、通訊交流(69.4%)、關注微信/微博資訊(62.4%)、搜索信息(61.6%)以及娛樂功能(59.9%)是55歲以上老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用途,而線上支付(網購、預約等)的使用相對偏少。在社交網絡上購物的生活方式在中年人群體中比較流行。
除了可以方便人們交流、滿足娛樂需求等顯而易見的作用,還有一些影響無時無刻不在悄悄延伸著。
和中老年用戶相比,青年人則在社交網絡上愿意嘗試更多新的東西。《報告》里參與調查的青年人,半數以上愿意嘗試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上進行職業選擇,其中社交網絡上職業選擇傾向排名前三的職業分別為微商、公眾號寫手、電子游戲玩家,其分別對應的百分比為30.3%、18.6%、16.8%??梢?,以社交網絡平臺為基礎構建起的新型就業模式可能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市場。
2019年5月,微博發布2019年第一季財報,財報顯示微博月活躍用戶為4.65億,年對年增長13%達5400萬,其中移動端占比94%,日活躍用戶2.03億。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社交網絡積累的大量數據是重要的社會基礎資源,對其科學地開發可推動解決公共健康、社會環境監測、政策制定等領域的重大社會問題。
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社交網絡加強了人們的交往和溝通,使整個社會中的人聯系得更為緊密,社會信息資源的利用也能得到最大化。同時通過社交網絡,信息能得到更大意義上的拓展和傳播,更加公開和透明。
社交網絡的群組功能允許用戶基于興趣、地域、利益訴求等因素連接起來,使一些原本松散的利益群體獲得聚合壯大的能力。通過影響他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態度、意愿與直接行為,擴大社會態度的持續發酵,容易影響網民的情緒,有時甚至可以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在各個社交網絡服務平臺中,信息的傳播速度十分驚人,這也使人們可以更加快速地獲取新的信息。
比如,社交網絡因為其傳播特性,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喚醒人們的正義感。像騰訊的尋人平臺,通過區塊鏈的技術,構建“公益尋人鏈”。如此一來,尋人信息也可以實現安全快速的共享。只需使用這個鏈條上任何一個平臺報案,整個“公益尋人鏈”上其他平臺都將同步完整地獲取報案記錄的詳細信息和狀態。
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凝聚愛心,發動起群眾的力量,幫助解決貧困人民溫飽的燃眉之急;通過社交網絡,可以讓一些不正之風不得不考慮輿論的反應,有所忌憚。
在社交網絡為我們呈現的這一系列優勢背后,也不乏有一些負面影響,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這種負面影響也在不斷加大。
除了社交網絡容易讓人沉迷于互聯網之外,網絡安全問題等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雖然如今社交網絡已經是現代科技中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但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會同時帶來利與弊。人們能夠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網絡,也是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