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式”服務火了。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無需見面就能完成各種經濟活動的“非接觸式”應用備受青睞。送外賣、取快遞、在線辦公、非接觸式測溫、政務辦理、在線醫療……這些“非接觸式”服務的變革,推動了“非接觸經濟”升溫。
走進生活
2020年2月4日,在北京市海淀區牡丹園地鐵站,一套用于發熱及潛在被感染對象識別、篩查與分析的AI新系統引起了過往行人的注意。進出大廳的乘客無需長時間停留、等待測體溫,只要正常進出,系統就能通過紅外設備準確檢測出體溫,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對應每個人身上。一旦發生體溫超標,地鐵工作人員會用手持設備再次進行檢查。
不只是地鐵站里,在位于東四環附近的一家京客隆超市,等候進入超市的顧客要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依次在入口處的電子屏前“刷臉”,盡管戴著口罩,但是每“刷臉”一次,體溫都會實時顯示在屏幕上。
疫情期間,在火車站、機場、商場、學校、寫字樓等人群聚集場所,“非配合式測溫”已經成為常態。
在各居民小區、菜市場等相對較人流較小的公共場所或家庭內部,測體溫時往往采用體積更小的非接觸式的手持式紅外線測溫儀/槍,這種設備對著人的手腕、額頭等位置,同樣不用接觸皮膚,即可完成檢測。
除了體溫檢測儀,無人機、機器人也出現在許多重要位置的測溫環節。
而在抗疫一線,不少“非接觸式”服務更是成為抗疫剛需,機器人表現尤為顯眼。疫情之下,智能機器人投身一線成為“防疫戰士”,承接了送藥送餐、消毒清潔、診療輔助、安防保障等關鍵功能。因機器人能有效阻斷“病毒人傳人鏈條”,其在“非接觸式”場景中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
疫情期間,“非接觸式”成為熱詞。
“所謂‘非接觸式’,就是指人和人,以及人和具體的實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發生直接接觸。”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合肥工業大學賈偉博士說,“非接觸式”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至今,其已經過了5個發展階段。
疫情之下,一系列非接觸式的援助、服務、工作、學習、社交、娛樂正走進大眾生活。為減少人員聚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在不少地方,一些職能部門優化升級信息系統,讓網絡代替馬路,提供更加便利的非接觸式辦稅、非接觸式支付、非接觸式訴訟、非接觸式辦理外匯、非接觸式勞動能力鑒定等。一些企業也積極推出非接觸式配送、非接觸式酒店入住等。小到點外賣、上網課、視頻開會;大到火車站的人流無感測溫、各區塊的無人機巡檢、醫院內的智控消毒、送藥、公共場所的執法、征稅等政務等一系列新模式不斷涌現。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不少企業推出“無接觸”服務。
2020年2月21日,中國飯店協會宣布與多家餐飲品牌聯合落地首批“無接觸餐廳”。同時,餐飲門店還單獨設立了“無接觸取餐”騎手專區,將外賣小哥與顧客進行分流。北京外企服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FESCO集團)所屬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FESCO)推出包括“數字化”無接觸人事服務平臺在內的一攬子人力資源綜合解決方案,為企業提供精準人事服務,助力復工復產。
無接觸快遞配送、線上移動辦公、無接觸貸款、視頻面試、無接觸招聘、遠程服務、菜場無接觸自提、機器人送貨到家,以及“互聯網+電話+商超”的“掌上無接觸代采”等多產業、多場景無接觸服務呈現你追我趕的場面。
前景廣闊
疫情期間,在武漢,京東投用了無人配送機器人,進行“無接觸配送”的嘗試。
為了讓武漢的機器人配送實現常態化運營,京東物流從各地抽調配送機器人馳援武漢。除武漢外,貴陽、呼和浩特等地的智能配送站也在運營,配送機器人不斷將抗擊疫情所需的物資與用戶訂單安全可靠地送達;而在河北、陜西、江蘇等地的農村地區,也已開展無人機配送工作,專門為封閉地區提供快遞服務。
在2020年4月13日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京東物流集團自動駕駛首席科學家孔旗介紹,無人配送技術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實際應用,“整個配送過程實現了無人化,疫情期間不僅減少病毒傳播途徑,還緩解了勞動力緊張的困局。”
“非接觸式”實踐的本質就是利用傳感攝像機、機器人、云平臺、紅外儀等橋梁媒介,延伸人體的視覺、聽覺、觸覺。非接觸式經濟并不是個新概念,早在2003年非典時期就出現了。簡單來說,非接觸式經濟是指借助高科技手段,使經濟活動以一種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
搭上5G、紅外線、AI等技術的“快車”,“非接觸式”技術加速了新場景的落地步伐。在小區樓宇電梯間,基于語音交互/空中成像技術實現“零接觸”乘坐形態受到人們的歡迎。用戶下單后可與騎手協商取物時間、地點,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每日優鮮都紛紛推出了自主約定地點的交付模式,蘇寧、順豐、京東、美團等龍頭企業不斷加速布局無人配送領域。
“實現‘非接觸式’服務,離不開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多種技術支撐。”賈偉指出,目前,“非接觸式”服務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加以支撐。如今,在5G、人工智能開創的信息技術新時代,“非接觸型經濟”彰顯出其內核價值,也有相當可觀的市場規模。
“非接觸式”熱潮甚至波及股市,引發市場共振。2020年2月以來,滬深兩市中以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網絡安全為代表的非接觸式經濟開盤就出現了強勢成績,同時云計算、軟件、機器人等板塊也開始快速增長。
政策利好
面對非接觸經濟的熱潮,國家相關部門和各地政府部門也推出舉措,鼓勵非接觸經濟發展。
2020年3月31日,國新辦就減稅費優服務助復產促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負責人韓國榮表示,針對疫情,稅務部門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稅收大數據,推行非接觸式辦稅繳費。目前稅務部門已發布185項網上辦稅繳費事項清單,預計2020年年底將達到200項左右,實現更多稅費業務從實體辦稅服務廳向網上轉,提高“非接觸”比例。
4月16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主持召開2020年第五次局長辦公會,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家郵政局關于加快推進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建設的指導意見》《郵政業綠色網點分撥中心評價指引(試行)》等文件。馬軍勝表示,疫情期間,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在保證“非直接接觸投遞”、防止交叉感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既服務了廣大用戶和消費者,又為一線快遞小哥投遞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感染風險。國家郵政局稱,指導省市兩級郵政管理部門與地方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推動將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公共服務站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加快規劃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非接觸式”服務的變革。“非接觸式”技術正在成為政府規劃中的一大重點。
2020年3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奮力完成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意見》,就深入推動電商賦能工程,加大力度打造無接觸消費場景,釋放因疫情抑制的消費潛力,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等方面作出精細安排,深化5G商業應用,培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數字文創、無人經濟、智慧會展等新興業態,構建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對沖疫情損失,穩定經濟運行,推動轉型發展。
3月10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召開企業座談會。李強要求,加快發展在線經濟、到家經濟、非接觸式經濟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經濟新產業。據了解,得益于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的逐步應用以及智能工廠建設的推廣,上海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例如,上汽通用金橋工廠無人車間在疫情期間運用“黑燈工廠”“智慧物流”等智能制造手段,實現非接觸制造。無人生產線始終“不掉線”,在防控阻擊疫情的同時,打好了穩產、高產的守衛戰。
未來展望
每一次危機都能帶來新的機會。
疫情發生后,傳統零售、餐飲、酒店、娛樂、交通、旅游、教育等線下場景幾乎全面停滯,部分線上需求則“爆發式增長”。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撰文分析,在消費行業,社區零售和“無接觸零售”迎風口。“民以食為天”,在線下商超、餐飲面臨停業或超低客流的同時,社區零售、生鮮電商卻呈現高增長的可喜局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零售迎來替代大型商超與中小電商的行業風口。與此同時,在對“無接觸零售”的理念響應下,無人貨架、無人超市、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遞柜等無人零售模式再次火爆,直播電商為傳統行業營銷模式轉型、“去庫存”銷售等帶來轉機。
此外,拓展非接觸式服務還能為創新技術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盡管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推進,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一些街道社區傳達通知、填報信息仍主要依靠人工處理方式。造成這種反差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技術適用性不強、一線應用動力不足、信息不對稱、缺少統一規劃等。這就限制了智慧城市建設向“毛細血管”級的社區一線延伸。目前,在疫情倒逼下,有越來越多的基層單位開始積極運用新技術開展工作。這種趨勢不僅能讓創新技術得到更充分應用并在多元場景中得到提升優化,也能將智慧城市的改革觸角延伸至城市更多角落。
在美國湖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籌)院長胡濤看來,非接觸式經濟與我國目前已有的生命健康產業、機器人產業、可穿戴設備產業、智能裝備產業等未來產業有交叉重合,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數字經濟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也是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非接觸式經濟,應當與其他相關產業一起協同推進,打造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平臺的重要引擎。
但是,在發展非接觸經濟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顯現了出來。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對非接觸經濟和服務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缺少國家、行業的發展規劃和標準規范,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還無法完全滿足應用需求。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胡思佳表示,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非接觸經濟的發展對于提升我國整體危機應對能力和促進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均具有重要意義。胡思佳同時強調:“當前,數字技術在我國各地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非接觸經濟的實現仍然面臨困難,許多地區從衛生防疫工作到居民日常采購對線下人員對接仍然存在較大依賴,企業缺乏向線上轉型能力,面臨較大的經濟損失。應當進一步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數字基礎設施的普及工作,進一步降低數字技術應用的成本,減小不同地區經濟數字化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