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也是新經濟潛力的重要指標。
盡管疫情給就業市場帶來挑戰,但在數字經濟和數字消費的蓬勃發展中,也讓就業市場“危中有機”,催生出許多新崗位、新機遇,激發了生鮮電商、在線問診、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同時,數字化也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多找工作的方式,成為經濟回暖的一個亮點。
數字經濟帶動新就業
“618”購物潮剛剛過去,緊隨其后的快遞潮隨之而至,快遞小哥們又開始了他們忙碌的派送時光,匆忙地奔走在大街小巷。與此同時,在商城、餐飲街附近,每逢飯點兒臨近,穿各色制服的外賣騎手就開始準備,守在摩托車旁盯著手機準備接單……
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閃送員、網教教師、淘寶店主……這些數字服務類職業已越來越深地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疫情防控期間,雖然酒店餐飲、影視娛樂和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互聯網+生鮮”“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數字經濟新業態仍呈活躍狀態,許多傳統行業順勢而為,紛紛進行數字化轉型,尋找新增長機會,初步形成了“一業帶百業”的勢能,“云看展”“云相聲”“云賞花”“云音樂會”多個行業在直播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在疫情中的有效運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人的數字消費能力正在大幅提升,2020年前4個月,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5%的情況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卻增長8.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1%。與此同時,服務業已成中國經濟第一大產業。其中,生活服務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占服務總消費額的比重已超過30%。
2月24日,美團宣布啟動“春歸計劃”,推出六大舉措助復工穩就業,包括以長期就業和靈活就業相結合方式向全國提供逾20萬個工作崗位;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提供就地就近就業綠色通道;招聘超1000名大學應屆畢業生;開放超3000個社招崗位;為商戶和從業者提供就業信息對接服務;為千萬從業者提供在線職業培訓等。
防疫期間支付寶就新增了25萬個小程序,帶動75萬個小程序開發和運營崗位。而求職類小程序,更是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就地就業的崗位。數據顯示,自疫情發生以來,已有164萬人通過支付寶實現靈活就業。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表示,疫情期間,騰訊、阿里、美團等新型互聯網經濟不僅實現了逆勢增長,創造了更大的財富和更多的就業崗位,還將進一步拓展商業形態和細分市場,觸發視頻經濟、供應鏈經濟、節點經濟等多元化多層次發展。
數字經濟拓展就業新形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不少企業開復工時間推遲,勞動者返崗時間交錯進行,而與疫情相關的行業企業缺工明顯;網絡購物、遠程辦公等新經濟異軍突起,數字化就業、情感勞動、遠程就業、共享員工等新型就業形態大量涌現,勞動者的就業選擇更多樣,就業方式更靈活,“新就業形態”脫穎而出。
5月23日,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王一鳴委員表示,互聯網平臺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因其就業容量大、靈活性強,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他提到,線上零售、線上教育、視頻會議、遠程辦公等不僅是疫情期間維系城市正常運轉的“擺渡人”,還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
受疫情影響,餐飲類線下企業西貝門店經營受到嚴重影響,而以盒馬為代表的生鮮超市反而線上業務量激增,出現了“用工荒”。在此背景下,盒馬提出“共享員工”的想法并付諸實踐,并于2月3日發出第一封“招工令”喊話餐飲企業,僅一周盒馬即從32家企業“借兵”1800余人,開啟了“共享員工”新模式。繼盒馬之后,沃爾瑪、生鮮傳奇、蘇寧、聯想等企業相繼跟進。目前,這一企業之間主導的“共享員工”跨界合作模式已從商超與餐飲業發展到物流和制造業,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
疫情期間,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FESCO)推出FESCO共享用工平臺,北京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的“人才共享”在線平臺向北京發出“招募令”。平臺與1615家企業溝通調劑用工需求,掌握缺口近5萬人,近5000人報名希望調劑到其他企業就業。
禾綠餐廳的小梅,大年初三就回到了北京,原本是為了應對春節期間餐飲服務高峰的,沒想到卻遭遇了疫情,餐廳幾乎停擺。坐吃山空,每月至少三四千元的開支讓小梅愁眉不展。“窮途末路”之時,公司采取了靈活用工的方式,將她安排到了便利蜂工作。從餐廳服務員到便利店店員,技能要求變化不大,所以小梅很快就適應了新工作,工資也和原來差不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呂鵬認為:“此次疫情凸顯了互聯網平臺的作用,其不但加速了中國服務業的全面數字化,也用新業態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崗位,成為中國穩就業、靈活就業的新引擎。”
數字化求職新方式
數字化的招聘方式也為新就業提供了助力。
5月11日,教育部和阿里巴巴聯合啟動“阿里巴巴數字經濟專場招聘會”,阿里巴巴旗下釘釘、支付寶和夸克等整合動員超過16萬家企業,共上線超過40萬個數字化就業崗位。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74萬人,比2019年增加40萬人,加上疫情的影響,就業形勢愈發嚴峻。教育部等5部委曾聯合發文,暫停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鼓勵“云招聘”,“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網上報到”成為主流形式。
如疫情防控期間,FESCO聯合北京市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共同參與“職為你來——2020年北京地區畢業生春季網絡招聘月活動”。FESCO攜手200余家企業,提供千余個崗位,招聘畢業生千余人。
2020年5月,由FESCO開發的“易北京”(EASYBEIJING)APP正式上線,為外籍人才提供從來京辦理手續到開展工作、融入生活、社會保障的“一站式”服務。此外,依托于平臺的2020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招聘“e選會”也同步啟動,首批發布年薪30萬元以上招聘崗位600個。值得一提的是,平臺還同時在“EASYJOB”版塊啟動“你的夢想你的舞臺”——2020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招聘“e選會”,以“云招聘”形式為北京精準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建立常態化崗位發布機制和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
越來越多的企業創新招聘手段,把招聘會搬到網絡上,通過無接觸招聘會、無接觸雙選會、無接觸面試等,讓求職者多走“網路”,少走“馬路”,足不出戶就能找工作。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預測,到2020年,中國新經濟規模將達32萬億元,占GDP的35%,到2030年將超過50%。
未來,伴隨著5G與在線新經濟的融合日趨加深,人們不僅能享受到更快的即時通信,更加現代化的消費產品。更為豐富的消費場景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在電子商務、在線教育與醫療、網絡娛樂等方面創造出大量新消費。
新消費將帶來大量的新就業機會、新工作形態涌現。面對這些,無論是個人還是行業乃至社會,唯有以與時俱進的姿態迎接,才能更好地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