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北京發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了北京建設新基建的基本目標、原則、基本任務及保障措施。這意味著北京新基建將開始提速,向各行業縱深發展。
事實上,不僅是北京,截至2020年6月初,已有20多個省份公布了規模達數萬億元的“新基建”建設計劃。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新基建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在新基建這塊“數字土壤”之上,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眾多產業也被按下快進鍵,迎來黃金發展期。
隨著新基建全面開啟加速鍵,高端人才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新基建未來已來
新基建,顧名思義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鐵公基”(指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新基建的本質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用于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就提出了“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新基建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中。
此后,在黨中央的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基建迎來風口。
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新基建”不僅對應著巨大的投資需求,也對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以5G基建為例,不僅需要大量的無線主設備和傳輸設備,如光模塊、基站射頻,其終端產品也具有廣泛的消費需求,預計2020年-2025年5G可直接拉動電信運營商網絡投資1.1萬億元,拉動垂直行業網絡和設備投資0.47萬億元。不僅如此,5G建成后還可實現多場景結合,如超高清流媒體(視頻、游戲、VR/AR等)、車聯網或自動駕駛、網聯無人機等,其商用將帶動1.8萬億元的移動數據流量消費、2萬億元的信息服務消費和4.3萬億元的終端消費。
新基建是適應數字經濟換代發展時代要求的“高速公路”,是產業互聯網充分發展的基礎條件。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說過,新基建既是先進的智能科技,又是賦能智慧經濟的基礎設施。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企業市場,5G等新基建將為中國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數字動力,帶來深刻的產業變革。
事實上,新基建的意義不僅在于通過提供基礎設施推動相應的新經濟部門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經濟社會不同領域,使各行各業獲得普遍化的新經濟紅利。而這一切的背后,則是對人才的巨大需求。
高需求大缺口
在2020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總裁張建鋒透露,阿里云計劃3年內投資2000億元用于建設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張建鋒認為,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而言,2000億元的投入并不大,可能還會投入更多。不僅如此,阿里云還將大規模引進頂級科技人才,僅2020年,阿里云就計劃再招5000人,重點吸引云服務器、網絡、芯片、數據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
中國電信也表示,2020年的招聘需求較2019年增加10%以上,重點擴大在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引進人才的力度。
隨著新基建走熱,高端人才成為爭奪的重點。相關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七大相關領域職位,總體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了42.96%,其中人工智能等在線職位的增長超四成。業內人士表示:“各地新基建發力,必然會促進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進而對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p>
大幅攀升的市場催生了巨大的用人需求。某招聘網站數據顯示,在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這五大領域中,2020年1月-4月,5G領域的在線職位增幅最高,達73.17%。
事實上,不僅是國內相關人才需求大增,據參考消息報道,某社交媒體平臺消息顯示,微軟擁有數百個與其Azure云服務相關的空缺職位,亞馬遜則在自己的網站上列出了數千個云職位。
但與龐大的人才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端人才的緊缺。
某招聘網站發布的《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預計2020年年底將達417萬人。從具體職位看,2020年一季度,信息基礎設施產業核心技術崗位中,缺口較大即就業景氣指數較高的職位以軟件開發類為主,包括Java開發工程師、軟件工程師、Android開發工程師、高級軟件工程師、嵌入式軟件開發、系統架構設計師等,多為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領域的通用技術人才。
為求得人才,不乏有公司拋出高薪酬吸引目光。報告顯示,在人才缺口較大的職位中,系統架構設計師和算法工程師薪資頗高,2020年一季度平均招聘薪酬分別達24277元/月和19124元/月,其次為高級軟件工程師16694元/月、互聯網軟件工程師14462元/月、數據庫開發工程師13660元/月等,互聯網產品專員/助理6771元/月、IT技術支持/維護工程師7527元/月等則薪資相對較低。
事實上,一些高端崗位和高端人才,年薪高達百萬元都很正常,“現在互聯網圈最火的人才就是研究AI和5G的,幾乎到了有價無市的地步。”有從業者如是說。但目前新基建所需核心人才缺乏,且能力不夠復合仍是新基建招攬人才的一大“攔路虎”。
人才培養在路上
當務之急是,如何培養相關人才成了重中之重。
為了讓人才能力與新基建更匹配,各大高校也在近兩年迅速反應,開設相關專業。2020年,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要求,將迎來一系列量化指標驗收。《計劃》指出,到2020年,需要完成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編寫50本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設50門AI領域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并建立50家AI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但人才的培養自帶周期,“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緊缺,人工智能專業還沒有成熟的人才培養方案,各校根據各自的學科基礎,進行人才培養,有的高校偏重基礎理論,有的強調面向人工智能應用?!睎|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耿新表示,人工智能專業的首批本科生目前也只就讀二年級,但行業對人才的渴求,導致攻讀人工智能方向的研一、研二學生,就已經被一些公司“預定”了。南京一位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在讀二年級,就被一家公司的研究院“相中”,許以年薪百萬元。
“2021年畢業的5G方向的研究生,最近已經有人被公司預定了。”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川最近頻頻接到學生們的好消息。他所在的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3G、4G和5G移動通信國家級重大項目。
對于緊缺的高端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認為:“其中的關鍵不外乎就是培養人才和研究創新,而人才又是后者的基礎。在清華大學,我們就特別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班,培養特點是廣基礎、重交叉?!?/p>
對于炙手可熱又奇貨可居的新基建人才,各大院校也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不斷探索新模式,建立本校的特色培養模式。
而事實上,對于新基建人才的培養,不僅高校在努力,很多企業也加入到了其中,積極成為“教育伙伴”。例如百度相關負責人介紹,飛槳聯合教育部新工科產學研聯盟,開設高校深度學習師資培訓班,培養了400多家高校千余名AI專業教師,支持200多家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算法賽、創意賽、產業賽三大類型賽事全年無休,以賽促學,近一年累計舉辦50多場。在參與聯合培訓的高校負責人看來,企業能夠把最前沿的產業實踐和技術融合到AI課程中,工程師更懂得理論與產業的落地應用,專業教師有實際教學經驗,由專業教師學懂弄通后再傳授給學生效果會比較好。
毫無疑問,培養智能經濟時代的人才,已經成為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共同發力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表示:“中國科協正在打造一個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對人才成長、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提供一個開放服務的平臺,推動數字產業人才的培養,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進步?!?/p>
2020年1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并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對此,有不少網友歡呼,“人工智能領域的春天來了”。
科技進步之快超乎人們的想象,只有擁抱變革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加快人才培育、調整人才結構、提升科技水平,筑牢人才,才能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個無限廣闊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