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當年要回國的時候,一位美國海軍將領非常遺憾地對外表示:“一個錢學森在我軍中發揮的作用能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的兵力。”
而就在黃大年2009年年底回國的時候,同樣有國外媒體如此評論:“黃大年的突然歸國,令西方某國的航母編隊演習任務往后推延了10年。”
回中國后,黃大年被選為“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此后的7年里,黃大年率領4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攻堅克難,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填補了多項我國在“巡天探地潛海”領域的技術空白,部分技術已能站在世界前列,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黃大年團隊的努力下,中國的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同時,黃大年還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學生們如今已陸續成才:有人畢業后留校任教、繼續科研事業;有人加入國家海洋局,隨科考隊遠征南極;有人出國深造、攻取他山之石,并如老師期待的那樣,準備歸國報效……
黃大年用他短暫的一生,書寫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人生篇章。英雄的名字未必眾所周知,但他的貢獻必將載入史冊。
最初的家國情懷
1958年,黃大年出生在廣西省南寧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廣西地質學校教師。受父母的影響,黃大年從小就對科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嚴格的科學訓練,讓黃大年掌握了很好的學習能力。之后,黃大年在初中、高中就讀的寄宿學校里,遇到了很多很優秀的老師,有很多知識分子。這讓黃大年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的一面:認真、不茍言笑、堅韌不拔。
黃大年曾回憶說:“他們也讓我懂得了,知識分子無論放在哪里都會發光。他們在求索知識的道路上堅毅、刻苦、頑強和清貧的品格深深地影響著我。”
高中畢業后,17歲的黃大年到地質隊參加工作。由于身體條件好,反應機敏,學習成績優秀,他被挑選為物探操作員,首次接觸航空地球物理。
那時候中國非常需要礦產資源,但找礦技術卻非常落后,因為儀器水平低,基本依賴操作者的責任心和技術。黃大年每天都要費心思,根據天氣狀況調整磁秤儀的K值,保證測定格值的精準度,而且還需要扛著磁秤儀翻山涉水,記錄好數據后再分析地層、算參數,非常辛苦。但年輕的黃大年有一股子拼勁,一年后,他因為和同事們發現一座中型鐵礦,獲得了“工業學大慶先進生產者”稱號。
這樣的工作充滿了風險,為采集到關鍵數據還需要有人駕駛飛機操作,黃大年的一些同事還犧牲了生命,他自己額頭上的疤痕就是那時留下的。這些犧牲和疤痕,成為黃大年后來回國后全力研制無人機的動力。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但當時信息并不發達,黃大年知道消息時,距高考僅剩3個月。心中燃燒著的“大學夢”支撐著18歲的黃大年,白天翻山越嶺忙勘探工作和任務,晚上點燈熬油背課本知識,在體能和心理的極限上不懈地堅持著。
最終,黃大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國家重點大學——長春地質學院,就讀于應用地球物理系,開始了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貴的一段時光。而最后一科考試時,一位白發蒼蒼的監考老師給黃大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完試之后,這位老師握著黃大年的手說,你一定是整個考場最好的考生。
成績公布以后,黃大年特意去拜訪了這位老師。這位老師見到黃大年之后,熱淚盈眶,眼神中充滿了對發現人才的真誠,黃大年也再次感受到了中國知識分子培養和厚愛人才的品格。
大學畢業時,黃大年在畢業贈言的本子上留下了一句:“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而這句宣言,黃大年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生。
把先進技術帶回來
黃大年考取碩士后就留校任教。短短幾年,他也從助教成長為講師,后來又在33歲的時候破格成為副教授。本來,黃大年的人生會按照既定的軌跡,秉承知識分子培養和厚愛人才的品格,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但是在1992年,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那一年,“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啟動。黃大年成為全國30個公派出國的人才之一。
事實上,“出去看看”的念頭黃大年早在讀大三時就曾產生過。當時,一位叫滕吉文的地球物理專家來演講,講的內容是他剛參加的一次國際會議。滕老師描述了西方同行的技術有多么先進。聽了講座,黃大年深感自己是井底之蛙,產生了出去看看的念頭。但此時,出國的人少之又少。
而此次,他得到了公派留學的機會前往英國,跟隨航空磁儀物探的權威專家深造。臨行前,他對送行的同事說:“等著我,我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
經過4年的學習,黃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該系獲評優秀學生中唯一的海外學生。經過國內批準同意,他在英國繼續從事探測深水油氣和水下隱伏目標的研究,并在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和研發部主任。
他的助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于平曾經撰文介紹說,黃大年回國前“主要從事海洋和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方法、技術和裝備研發工作,在快速移動條件下探測地下和水下隱伏目標。這是一種能夠在海洋和陸地復雜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快速移動方式實施對地穿透式精確探測的高科技整裝技術裝備,被廣泛應用于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尤其是潛艇攻防和穿透偵查等軍民兩用技術領域。它是發達國家極力爭奪的前沿技術制高點,是強國實力展示的重要標志”。
黃大年曾如此生動地解釋自己的工作:“醫學上我們用CT(斷層掃描)給人們檢查身體,我的工作就是給地球做CT。”
于平提到,黃大年經過近10年努力,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航空重力梯度儀系統。“在近10年探明的美國深海大型油田、盆地邊緣大型油氣田以及北美固體礦產等成功實例中,該系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顛覆性’技術推動行業突破的典范。該系統可以精確探測位于國界和交戰區地下隧道以及隱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軍事設施,是中東地區和‘反恐戰爭’標配的‘戰場單向透明’關鍵技術設備。”于平介紹說,黃大年也因此成為行業內的國際著名專家。
但當時,海外的技術已經成熟,而中國卻才剛剛起步。黃大年曾如此描述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人家是“導彈部隊”,而我們還是“小米加步槍”,其中的一些“步槍”還是通過進口獲得,“高精尖的裝備人家禁運”。
此時的黃大年雖“身在曹營”卻“心在漢”,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渴望帶著先進技術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力量。
2004年3月20日晚,時任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級研究員的黃大年正在大西洋與美國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卻接到輾轉而來的父親離世前的最后一通電話:“兒子,估計我們可能見不著了,我能理解你的處境。你要記住,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后,母親離世前給他留下的依然是這句話。父母的教誨給出了黃大年一生中幾乎所有抉擇的答案——祖國高于一切!
2009年12月24日,他辭去在英國的重要職務,揮別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說服妻子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兩個診所,留下還在讀書的女兒……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開始為我國的航空地球物理事業耕耘、播種。
如此決絕的態度源于時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的劉財給黃大年發的一封郵件。原本,劉財只是試探性地發了郵件,但沒想到的是,這一封郵件讓黃大年心潮澎湃。黃大年很快就回復說:“多數人選擇落葉時歸根,但作為高端科技人員應該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好,而我現在正是最有價值的時候,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去,實現報國夢想。”
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和妻子走下飛機,時隔18年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6天后,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簽訂全職合同,僅有一個頭銜: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他后來在微信朋友圈寫道:“在各國人才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我也一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
“拼命黃郎”的拼命7年
黃大年回國后的科研工作,被普遍認為對于中國國防意義重大,但一心搞科研的黃大年卻“什么行政職務都不要,什么條件也不提,就想為國家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是“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一句“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一個地球深部探測項目,想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突破,缺一個領軍人物。正在著急,有人推薦了剛回國不久的黃大年。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黃大年分不到一分錢……”“沒問題,這是為國家做大事。”黃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一下子愣住了。
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家王獻昌曾回憶說:“大年是院士評審專家,以他的能力和貢獻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我勸他抓緊,可他卻說要先把事情做好,這個暫時不考慮。”
在續簽合同時,黃大年也只提了一個要求:再延長兩年,在吉林大學一直工作到退休。續聘后,黃大年曾表示:“這意味著我的后半生將全部奉獻給我‘大學夢’開始的地方。”
與黃大年淡泊名利截然相反的是他對工作忘我投入的干勁。回國后的黃大年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在深部觀測等領域的短板。他一刻也不敢停歇,像上滿了弦的發條,幾乎夜以繼日地忙碌著。經過他與同事們共同努力,使中國物探技術用5年時間走了發達國家30年的路,研制出自己的高水平儀器,打破了國外壟斷。“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不可能總是通過購買別人的儀器來推進各項靈活多樣的科學研究。”黃大年曾這樣說。
從黃大年放棄英國安逸生活、勇擔國內科研重擔的那一刻起,“他的喜怒哀樂就不是建立在‘小我’之上,而是根植于國家的科研項目,以及他所帶領的團隊中”。于平這樣評價。
黃大年回國后的7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在不出差的日子里,凌晨一兩點下班是家常便飯。他曾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副院長董樹文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黃大年因此而得了“拼命黃郎”“科研瘋子”的外號。他對這兩個外號欣然接受,并以此鼓勵團隊。在他看來,自己并不孤單,努力拼命的同行并不鮮見。他說:“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很多專家都是如此,默默無聞就走了。”即便在自己身邊,黃大年也感覺并不缺少志同道合者:“能讓中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拼命,不是我一個人,一幫人全是這種心態,一幫瘋子,我們在一塊兒可熱鬧了,這是一個群體。”
用生命給出的答案
黃大年常與同事談起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他曾在朋友圈里提出“黃大年之問”——“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么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黃大年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1986年,鄧稼先已身患癌癥。在彌留之際,他仍囑咐要在尖端武器研發方面努力,“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所以黃大年也問了自己。而他的答案是:我可以義無反顧,我可以付出一切,只因為肩上的擔子擔的是國家科技的進步,只因為我是中國人,只因為國家的崛起。
于平說:“從2012年開始,黃大年就開始出現昏倒和痙攣的狀況了。后來再過了一兩年,他包里常備了一個小瓶子:速效救心丸。”
黃大年的身體每況愈下,但還是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舍不得放下科研工作。他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好,但疾病漸漸吞噬著他的精力,讓他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一點點露出馬腳。大家奇怪,足球、羽毛球、游泳都堪稱專業水準的黃老師,頻繁出現不明原因的腹部痙攣。反復勸他去體檢,他總是三個字“沒時間”。
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專家組最終的結論是:項目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可誰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卻已進入倒計時。
當年11月29日,黃大年在出差的飛機上再次因劇痛而昏厥,一下飛機就被緊急送往醫院。此時已是凌晨2點,昏迷中的黃大年雙手卻緊緊抱著隨身攜帶的電腦,怎么掰也掰不開,醒后第一句話就是:“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里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
黃大年的學生周文月至今仍清楚記得,在老師手術前夕,她收到了老師發給她的微信。黃大年告訴她,已給劍橋大學工作人員發了郵件,推薦她去讀書。不久后,周文月到ICU病房探望老師,戴著呼吸機的黃大年還不忘叮囑她:“一定要出國學習,學成后報效祖國”。
黃大年除了科研,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的學生。對于黃大年的學生們來說,遇到黃大年是他們的人生幸運。2010年黃大年接受了吉林大學首個本科“李四光試驗班”班主任的職務。他用自己的科研經費出資給全班24名學生人手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2014級博士生張代磊直到黃大年去世才知道,自己當年的學費不是從學科經費里節省出來的,而是黃老師自己的錢。
黃大年的教師生涯,是對優秀人民教師含義的精彩詮釋。黃大年曾說:“我的生活很簡單,錢夠用就好,錢都用在學生身上,資助他們能出息,最重要。”幾年間,他資助26名學生出國交流、參加學術會議和培訓。
2017年新年,黃大年在病床上仍在關心“十三五”時期航空探測關鍵技術裝備研制的項目進展,當得知經費有限,他馬上囑咐于平“沒事,就把項目里我們自己課題的經費先砍一點……”
幾天后,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享年58歲。他的后事沒有安排,對妻女沒有遺言,保險箱密碼沒人知道,銀行卡密碼也沒人知道。家屬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滿滿的三大抽屜治療肝病的藥,和僅有的幾十萬元存款。
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生命為祖國澎湃,學生們的耳邊仿佛仍回蕩著老師熟悉的聲音:“要樹立遠大理想和家國情懷,做出得去、回得來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