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近期,孩子們讀完了我給他們買的一套三冊的漫畫《子不語》。年紀尚小的女兒說:“這套書實在太好看了,爸爸你一定要讀?。 蔽掖饝?,然后這兩天,女兒每隔兩小時就要問我:“爸爸,你有沒有開始讀???”
已經十一歲的兒子則更直接,說我必須得讀。他鄭重地叮囑我:“不讀完這三本,暫時不能讀其他書哦!”我口頭答應,實際心頭還有好幾本書排在《子不語》的前面待看。然而,每當我拿起其他書,兒子便要來“關心”我:“咦,那三本書讀完了嗎?”我一時無言以對。畢竟答應了嘛,只得讀他推薦的書去。
我若這么與人說這一段故事,別人或許以為我是個賣書的。當然不是這樣的,其實我是想借此談一談親子閱讀的一個方向,也就是反其道而行的薦書模式。
關于教孩子讀書的理論,有心的家長早已攢了一套一套的知識儲備。我卻注意到,大部分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時,只關心給孩子讀什么書,一定要讀哪些書,我覺得這未免有點急于求成了。親子共讀也是一門溝通管理藝術,大家都知道讀書得落實到親子互動上來,實際操作起來卻仍是抓瞎,而且越急越不成。其實,成就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有技巧與方法,而耐性是最重要的。
近兩年,隨著兩個孩子漸漸長大,我有一種感受特別明顯,孩子們越來越有主見,越發愿意分享并指導他人。他們看了電影《法國淘氣幫》,便要硬拖著我再看一遍;他們魔方玩得十分熟練,便硬要教會我。我經常想,發生在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閱讀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總認為大人教導孩子是理所應當的,卻從未覺得這樣單向的教導方式其實缺乏良性交互,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如孩子教我們玩魔方一般,把讀書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叫他們推薦書給我們看。如此,既能讓孩子充分釋放自己的分享欲,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影響大人,也能更好地幫助大人了解孩子。
誰說孩子不能成為大人的老師呢?今天我就做一次孩子的學生,好好傾聽,然后向老師提問如何?對于這種情況,可能有些家長會比較苦惱,天天忙工作和家務尚不得閑,還要被孩子逼著讀書,不禁心疼自己:“我實在是太難了!”我卻不這么認為。我反而覺得這是一種再好不過的苗頭,這不正說明了他們熱愛讀書嗎?以至于讀完之后就迫不及待想把心里的感受分享給父母。
孩子們的分享方式一般有二:一種是向父母講述書中動人的故事情節;一種是直接把書撂給父母,讓爸媽也讀。前一種方式我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過了,而那時往往也是考驗父母演技的時候——父母需要調動自己的表情、語言,甚至肢體動作來做個合格的聽眾。后一種方式在近期表現得明顯多起來,這就是說,他們要“反客為主”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判斷,知道什么是好東西,并且會把他們認為美好的書推薦給身邊親人或同學好友。孩子是很享受這種閱讀帶來的成就感的,這比父母老師耳提面命“多讀書、讀好書”有用得多。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切記充分尊重孩子的分享——好好聽他們的話,像個學生般向孩子提問。因為只有如此,孩子的分享欲才能得到滿足,孩子閱讀的成就感才會越來越高,持續閱讀的欲望才會愈發高漲。這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我答應孩子們,我會在兩天內把這一套書看完。他們開心極了,并且已經在準備,當我讀完這套書,如何與我分享他們心中最精彩的畫面和故事段落。對此,我自然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