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上海援建貴州道真縣陽溪鎮上海蔬菜外延基地。
上海對口幫扶的地區中,很多地方本身資源稟賦獨特。如何充分運用上海的技術,依托上海大市場、大流通優勢,壯大當地傳統產業,讓對口地區的特色優質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走向更大市場,同時引領當地產業向更高能級轉型邁進,是上海在對口幫扶中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課題。
通過將東部的優勢進行移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創新產業扶貧模式,上海精準對接對口地區所需,寫出了產業扶貧的精彩大文章。
貴州遵義鳳岡縣永和鎮村民黃志強望著自家繭房里密集的桑蠶繭,心里樂開了花。在人們印象中,蠶絲都是雪白的,而黃志強養的蠶,吐的卻是金色的絲。
這種能吐出金色蠶絲的蠶種,是由上海水星控股集團、湖州市農科院、東華大學共同培育的優質蠶種“水星1號”。去年,黃志強作為第一批試點農戶,和村里的另外幾戶人家一起領到了“水星1號”,正是上海援黔干部的努力,為他打開了致富的窗口。
總人口44萬人的鳳岡縣,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如何讓貧困人口清零,鞏固脫貧成效、進一步發展,成為去年來到鳳岡縣對口幫扶的上海掛職干部陳凱和陳奕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在深入基層的調研中,他們發現地處武陵山區的鳳岡縣,種桑養蠶歷史悠久,桑蠶業幾度輝煌。但是后來由于銷路不暢、技術不強、產業規模有限,蠶桑產業消沉低迷,桑林大面積損毀,種桑養蠶的人也越來越少?!叭绻茉谧璧K蠶桑發展的痛點上做文章,就能幫助鳳岡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陳奕說。
經過多方走訪聯絡,他們得知國內家紡行業龍頭企業——上海的水星控股也正在國內尋找合適的桑蠶基地,于是積極牽線搭橋。雙方一拍即合,很快約定先在鳳岡試著養殖“水星1號”。
水星控股正處于發展全產業鏈的新階段,他們培育的能吐出金絲的“水星1號”特色蠶種,是編制高檔紡織品的原料,是未來紡織業的“技術高地”。經過20多代優選迭代的蠶種可以吐出紅、黃、綠、粉等七種天然色彩,被分別命名為水星1號至7號。
2019年9月,落戶鳳岡的第一批“水星一號”結了繭,水星方面專家發現,質量出奇地好。繭絲長、繭壁厚,隨后試種的兩批蠶繭同樣質量穩定。
當地蠶桑產業走向重新振興的新大門就此打開。
“水星1號”蠶種由水星先免費提供,到了收獲時節再以收繭款沖抵育種款。黃志強當時領到蠶種12張,每張蠶種里含小蠶20000-25000只,一張蠶種可以結出85斤繭子,通過科學喂養,每張可以超過100斤。每斤蠶繭收購價在18元至21元。照此發展,全家在養蠶上一年收入可達二十余萬元。
云南省硯山縣,約1500米的海拔配合以年平均16℃的氣溫、1050毫米的降水量,孕育了者臘鄉逾9.9萬畝耕地。這樣的沃土如果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依然可以存在著貧困。
蠶的生長周期短,而在標準化管理的情況下,蠶農最快15天就可以“見到現錢”。
在企業派來技術員的指導下,黃志強蓋起了兩間育蠶室。他還種植了150多畝桑園,全部種的是優質樹種“農桑14號”。據了解,當地每畝山坡地能栽種桑苗800至1000株,若是4年樹齡的桑園每畝可年產桑葉6000斤,桑葉可以每斤0.4元進行收購。
站在鳳岡縣的丘陵里舉目遠眺,村民們搭建的輕鋼結構的桑蠶大棚已經星星點點地點綴在蒼翠的群山中?!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古詩中描繪的這種農家悠然閑適景象,在這里已然成為新常態。
今年七月,水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貴州遵義市鳳岡縣政府正式簽訂“星絲路”項目合約。項目計劃投入資金5.56億元,打造國內最大的蠶桑產業基地,集蠶桑種植、蠶絲加工、產品研發等全產業鏈項目于一體。
“星絲路”項目推出了簽訂農戶保底收購合同、建立村級養殖合作社、支持大養殖戶入股小養殖戶、提供專利技術培訓等一系列扶農政策,給養殖戶吃下了“定心丸”。項目也為村集體預留了企業股權,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
據悉,“星絲路”項目還在研究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型養殖技術與蠶桑養殖生產經營結合,幫助傳統的蠶桑養殖,進入工業化流水養殖。這不僅將降低農戶的勞動力投入,增加每年養蠶次數,提高蠶繭產量、品質,降低資金投入,最大化農戶的收入,也將推動新商業環境,形成新業態。
“星絲路”項目全面建成后,鳳岡縣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豐收,蠶絲半成品與成品的加工銷售額可達1.5億元/年,繅絲衍生品銷售額可達2億元/年,稅收可達1000萬元/年,可提供500個就業崗位,帶動10000人脫貧成效得到鞏固,3000個家庭實現小康夢。
如今,鳳岡的蠶桑產業鏈比過去更科學、更高效,生產出來的水星蠶繭,可以拉出長達1600米的蠶絲。伴隨著國家“東桑西移”工程的實施,滬企落戶鳳岡,讓曾經沒落的鳳岡縣桑蠶養殖在脫貧攻堅中重新煥發了生機,找到了新機遇。
除了桑蠶養殖,上海在鳳岡還有不少產業幫扶的新模式。
鳳岡縣王寨鎮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是2019年滬遵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養殖南美白對蝦經濟效益較好,但是本地無人會養殖,在產業上屬于空白。上海援黔干部將上海奉賢的龍頭企業引進鳳岡,項目總投資230余萬元,目標是一年內在鳳岡培養一批養蝦人,三年內在王寨鎮打造規?;B殖基地。目前,南美白對蝦養殖建設項目第一批蝦苗已經投放,項目覆蓋了王寨社區農戶58戶186人,利益聯結建檔立卡戶21戶82人。
陳奕介紹,白對蝦養殖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利益聯結貧困戶,引導和幫助周邊散戶通過稻田寄養等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白對蝦特色養殖,從而帶動王寨鎮特色產業發展,為農民開創脫貧致富之路。與此同時,還解決了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強農民的商品意識,引導農民轉變觀念,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云南省硯山縣,約1500米的海拔配合以年平均16℃的氣溫、1050毫米的年降水量,孕育了者臘鄉逾9.9萬畝耕地。
這樣的沃土,過去未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于是貧困相伴而生。
硯山縣夸溪村黨委書記張其志記得,過去村民們種水稻“1年只能栽種1次,一畝田最多1000斤,1斤1元,也就能賺1000元,除去化肥、種子等開支,還沒算自己的勞動力,就已經收支相抵了”。
在上海與當地政府的積極協作配合下,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加入到促進當地農業現代化的事業中。
產業的發展對于當地的帶動是巨大的,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要贏得當地百姓的信任,尤其是對于農業產業而言。
企業建成之初,一些村民對于流轉土地能帶來收益有些懷疑,企業和幫扶干部一起一家一家做解釋工作。
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當第一筆收入切實拿到手上后,村民開始主動拿出自己的土地參與流轉。
現在,在中康公司的5600畝土地上,村民們能夠拿到2份收入:一份是流轉土地的資金

云南文山硯山縣者臘鄉中康公司育苗基地。
,另一份是打工務農的資金,勤快的一個月可以收入4000多元。即使是打零、鋤鋤地,一天8小時,也能有60元的收入。
“我現在一年收入4萬元,這里包吃包住,所以我日?;ㄙM也不多。在這工作3年了,我家里蓋起了新房?,F在的田地里,能看到許多留守老人來打零工,附近也有學校,無論是自己生活還是照顧老人和孩子都非常方便?!苯n立卡戶駱書佳說。
為了幫助農民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公司引入高新技術,借力上海優質資源與當地政府的橋梁作用,與云南省農大、農科院形成產學研合作,并手把手培訓當地村民。
2018年,中康公司獲得上海援滇項目資金支持,而通過滬滇兩地扶貧協作平臺,中康公司蔬菜基地已納入上海供滬蔬菜外延(扶貧)基地,上海蔬菜集團、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幫助中康公司實現產銷對接?,F在,中康公司已經在江橋市場和西郊國際銷售蔬菜,既幫助了貧困戶脫貧增收,又豐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籃子。
在上海援滇干部與當地政府的探索下,“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被應用于者臘鄉的發展。
通過發展蔬菜和肉牛產業,中康公司每年吸納當地600余人到公司就業,累計推動10847人次參與發展蔬菜、肉牛產業,帶動硯山縣者臘鄉等5個鄉鎮共計2453戶建檔立卡戶增收,戶均年增收1.5萬元,形成了集現代化、信息化、綠色生態為一體的特色蔬菜、肉牛產業。
公司通過與上海靜安區政府共建的扶貧項目,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同時也解決了部分人員就業問題,減輕當地政府就業安置壓力,有效促進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和防止返貧。
云南省普洱市,咖啡鮮果在水中浸泡翻滾,生豆整齊均勻地暴露在陽光下,每一顆豆子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顧。經過統一的質量檢測后,咖啡豆被送往上海乃至世界各地,最終成為咖啡一族口中的香濃。

上海安信農保等為云南西盟縣天然橡膠“保險+ 期貨”精準扶貧項目發放第一期理賠款。
十多年前普洱市政府就把發展咖啡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骨干產業來發展。但近年國際市場不景氣,云南咖啡生豆收購價一度跌到每公斤人民幣9至13元,跌破了成本價格;一公斤咖啡鮮果在市場上僅能賣到2元以下。全球市場的波動,極大地影響到了云南咖農的收入,讓“種咖啡脫貧”的目標面臨了難題。
2016年,一股來自上海的“金融暖風”吹進云南,帶來轉機。太平洋保險旗下的上海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專精農業保險,作為上海市產業幫扶簽約單位之一來到云南調研。
安信農保原扶貧辦主任周軍回憶:“我們一開始計劃的是服務三農,培養當地金融人才,并沒有想到要做咖啡相關的農業保險。但經過調查后發現,咖啡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咖農的收入十分不穩定。”
在兩地政府的指導下,安信農保與云南誠泰財產保險公司對接,將上海最新的價格保險機制復制到云南,與咖啡完成了一次有機結合。2016年8月11日,政策性咖啡價格保險在寧洱縣正式試點啟動,目的是促進咖啡產業健康發展、防范咖啡銷售市場風險、增強抵御價格波動風險的保障能力、穩定和提高咖啡種植戶生產效益。
普洱市政府與安信農保共同首創的這項幫扶政策,明確保險費每年由滬滇合作扶貧資金項目提供一定的保險資金、種植戶按比例承擔一部分、寧洱縣級財政兜底,參保對象為全縣咖啡種植戶、合作社、企業,其中對咖啡種植建檔立卡戶和非建檔立卡戶中的低保戶實現全覆蓋。
從第一年的“試一試”到第三年的“主動續”,咖農切實感受到了咖啡價格保險的益處。有了價格保險為咖啡產業托底,咖農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種咖啡脫貧”成為貧困群眾的希望。
在此基礎上,安信農保還引入了“保險+期貨”的金融創新,以雀巢現貨收購價為依據,對標紐交所國際期貨市場的咖啡普貨價格,形成“保險+期貨”的對沖,讓保險公司和咖農的風險都得以分散降低。
2016年10月,安信農保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成為上海地區和保險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安信農保在扶貧領域的創新和成績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及國務院扶貧辦的高度認可。
“保險+期貨”的模式并不止咖啡產業。2017年初,安信農保在普洱市開展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共承保橡膠7533噸,覆蓋建檔立卡戶1600余戶,保障額度達1.03億元,累計賠付977.6萬元;在文山州開展了糖料蔗保險+期貨項目,共承保糖料蔗4.8萬畝,保障額度達1.35億元,覆蓋建檔立卡戶達5125戶,累計賠款201萬元;在新疆開展了棉花保險+期貨項目,共承保棉花1.3萬畝,保障額度1800萬元,覆蓋建檔立卡戶825戶,累計賠款10萬元。
從2018年開始,安信農保會同太保產險當地機構,聯合多家期貨公司共同推進“保險+期貨”扶貧項目,涉及橡膠、白糖、蘋果、棉花、玉米、大豆等農產品,針對價格波動而導致的產業風險和扶貧風險,大力探索“保險+期貨+扶貧”新模式,在云南省其他地區以及上海對口幫扶的各省、自治區多地推進落地。創新的保險手段,在扶持農民脫貧增收、協助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而顯著的成效。
位于遵義市匯川區高坪街道的臨港遵義科技城,幾年時間從無到有,資產規模達17.8億元,今年上半年產值7.2億元。
從2014年漕河涇遵義科創綠洲園區,到2018年的臨港遵義科技城,不僅是名字的變更,更是滬遵協作的不斷深化。這座雙方由幫扶走向合作,共同打造的科技城,走出了“產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的產城融合發展路子。
通過“筑巢引鳳”,借鑒上海臨港集團成功的市場模式、先進的營運經驗以及廣闊的產業資源,臨港遵義科技城引入了包括上海優質企業在內的一大批企業落戶園區,實現了產業導入強“造血”,起到品牌帶動、產業集聚的作用。按照園區“3+X”的產業發展定位,臨港遵義科技城著力培育“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三大主導產業,并強化產業鏈招商。目前,占地11萬平方米、建有13棟現代工業廠房的科技城吸引了33家企業入駐,接近飽和狀態,可直接或間接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
產業導入只是臨港遵義科技城增強“造血”功能的方式之一。在園區管理上,臨港遵義科技城摒棄了建廠房再出租的初級模式,引入上海工業園區理念,把服務作為核心競爭力,為園區客戶提供高效貼心服務,并根據客戶需求開展定制廠房服務。完善的配套、優質的服務、利好的政策,吸引了眾多企業慕名而來。
“通過建設臨港遵義科技城,導入上海的人才、產業、資金、管理等優勢,形成生產、生態、生活相融的產業新城,實現遵義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鄙虾T刹浚瑓R川區委常委、副區長、遵義臨港科技城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童駿欣說。

臨港遵義科技城建成實景圖(2020年5月)。
成立幾年來,臨港遵義科技城引入了世界500強企業聯合利華戰略合作伙伴——上海健士星生物研發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中國500強企業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貴州德萊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園區打造科創產業高地的典范。
由健士星生物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發起成立的遵義茶溶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從事茶葉和草本植物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臨港科技城有非常好的區位優勢,有很好的茶園基地、草本植物基地。園區內的袋泡茶生產車間,現代化的袋泡茶包裝機不停地包裝著一袋袋安全健康的“遵義紅”“遵義綠”袋泡茶產品,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其多功能綜合廠房即將建成,集茶葉和草本植物精深加工的中試、小規模試生產、大規模生產功能于一身。

滬滇生姜產業扶貧項目,云南羅平小黃姜豐收。
德萊易科技公司于2017年入駐臨港遵義科技城,公司自主研發出國內領先技術的微生物除污、治污、防污技術,對水體、土壤、空氣等環境污染治理系列產品。目前,該公司生產的家居除甲醛系列產品,通過線上銷售,產品銷售額年年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6月,臨港遵義科技城利用自身優勢搭建起服務型電商扶貧平臺——“遵品入滬”,與遵義市14個縣市區的100余個農副產品生產商建立合作,幫扶13000多戶建檔立卡戶。通過該平臺將遵義農特產品推向上海市場,僅3個月實現交易量11萬單,銷售收入達538萬余元。
在上海對口幫扶下,臨港遵義科技城成功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成為東西部戰略合作的先行示范,為遵義發揮自身優勢,更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探索出一條東西部產業深度合作的新路子。童駿欣介紹,臨港遵義科技城還將在承接產業轉移、聚焦IPO上市和加強自貿區建設上進行探索,打造具有上海元素、體現遵義特色的產業家園。
今年8月18日,隨著上市祥鑼的敲響, 湖北均瑤大健康飲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市場,成為湖北宜昌夷陵區首家A股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發展,這家前身為湖北均瑤集團乳品有限公司的企業,已經是當地“響當當“的十億級品牌企業。2019年公司 “味動力”乳酸菌系列飲品就實現了銷售收入12.46億元,成為國內經營常溫乳酸菌飲品項目較成功的飲料企業。
從夷陵的乳業加工項目,到宜昌均瑤廣場、環城南路建設,到吉祥航空上海至宜昌旅游包機項目……均瑤集團多年來扎根宜昌,已成為上海對口支援湖北夷陵的典范。
均瑤與湖北的緣分,要從三峽說起。三峽水利工程產生了大量庫區移民,而湖北宜昌夷陵區就是一個重要的移民安置地。
“移民之后田地沒有了,怎么辦?經過測算,我們認為,幫助移民養牛是最好的脫貧致富辦法。一戶人家能養幾頭牛,一年的收入就能有很好的保障。于是,我們決定:在三峽壩區的宜昌市投資興建乳業基地,實施‘萬戶奶牛養殖計劃,打通上下游供應鏈,重點幫助解決庫區移民的就業難題?!本幖瘓F董事長王均金回憶說。
庫區移民養牛面臨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農民拿不出錢來,宜昌市夷陵區曉溪塔鎮官莊村農民冉以權,1996年從巫山移民到官莊村,冉以權回憶:“正犯愁沒有買牛錢的時候,均瑤集團出面做擔保,說服銀行給大家提供了貸款,以后每月從我們奶農的奶款中扣除還貸。均瑤還給我們奶農購買了保險,派了技術指導、培訓我們養牛。”
均瑤集團創新地采用了“公司+農戶”模式,一開始是一家一戶地散養,不久又采用了養牛進小區的模式,使用擠奶設備,統一擠奶,統一收奶,并配套整個品質把控、安全生產等設備和措施。
2000年均瑤投資建造了宜昌乳業基地,從2011年開始,又投資數億,在夷陵工業園興建乳品加工項目。一期、二期、三期……生產線規模不斷擴大。這些完全按照現代化規范建造的乳品工廠,不僅在極大程度上直接解決了移民就業,帶動當地奶牛規模養殖戶及奶業合作社致富,也形成了一條完善的乳品產業鏈,形成了集養殖、防疫、良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了夷陵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均瑤集團還把投資的重點放在當地環境的改善與保護環境上,以吸引更多的企業來三峽投資,帶動三峽區域經濟的發展。2006年9月,斥資5億元,位于宜昌夷陵廣場旁的宜昌均瑤國際廣場正式運營,這是宜昌第一家五星級酒店,成為宜昌城市地標型建筑,為上千人的就業和創業提供了平臺。此外,均瑤還在宜昌建造了一座大劇院。2015年,均瑤集團投資的宜昌最大舊城改造項目——環城南路棚改項目開工。
“多年的扶貧經驗告訴我們,扶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持之以恒、持久創新的,要從輸血模式逐漸形成造血模式?!蓖蹙鹪@樣說。事實也正是如此,均瑤集團用一整套產業扶貧的“造血”發展模式,實現了企業建立產業基地、移民走上富裕道路、庫區實現農業結構調整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