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爻寒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政府工作報告經過代表和委員討論審議,最終在修改了89項內容后,由國務院正式發布全文。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新基建的內容,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這也是充電樁、換電站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借著新基建的東風,充電樁行業迎來了大規模提速發展的大好機遇。
未來已來
對于充電樁行業來說,如今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形勢一片大好。從行業到政策,都印證著充電樁的美好未來已經觸手可及。
2020年4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蔡榮華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離不開充電設施的支撐,國家將繼續加大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預計2020年全年能夠完成投資100億元左右,新增公共樁大約20萬個,新增私人樁有望超過40萬個,公共充電站達到4.8萬座。
同時,各地政府也推出了充電樁建設的計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指出,北京市到2022年將新建不少于5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100個左右換電站;上海“新基建35條”也顯示,3年內,上海將建設10萬根充電樁。
近幾年,我國積極推進充電設施的建設,到2019年年底,全國的充電樁總數已經達到122萬個,其中公共樁52萬個,私人樁70萬個,充電設施已覆蓋全國404個城市,并且形成了“十縱十橫兩環”的充電網絡,基本滿足了公共交通、物流運輸、私人出行等領域的充電需要。2019年全年,新能源汽車充電量約為80億度。
事實上,早在2012年3月,科技部制定《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就為充電樁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2014年,此前以國網為主的充換電設施市場全面開放,大量社會資本涌入。
隨后,為了更好地推進充電樁等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家、地方政府陸續出臺補貼政策。
2016年1月,國家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對充電基礎設施配套較為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規模較大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補資金。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的不同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補政策,2016年-2020年最高獎補資金分別為1.2億元、1.4億元、1.6億元、1.8億元、2億元。
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了不同程度的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政策。上海對公用充電樁運營補貼由2016年的最高200元/kwh·年提高到2020年最高800元/kwh·年;北京對2020年5月31日以前投運且未獲得建設補助的單位內部公用充電設施給予最高500元/kw的建設補貼,運營部分給予0.1元/kwh補貼,年補貼上限為1500kwh;成都2020年對公用充電樁運營根據充電量進行分級補貼,1000萬kwh以內補貼為0.1元/kwh,1000萬~2000萬kwh補貼為0.15元/kwh,2000萬kwh以上補貼為0.2元/kwh。
政策的傾斜無疑為整個充電樁行業打下了強心劑,據艾瑞分析,充電樁行業有望迎來關鍵發展階段,2025年中國公共充電樁市場投資建設規模將達187.6億元。
對于充電樁行業來說,如今承載著國家電動化的重任,政策支持也逐漸由新能源車購置端轉向充電樁建設及運營端,未來形勢一片大好。
入局者不斷
相較于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我國充電樁的建設速度仍處于追趕階段。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到2020年1月底,全國已建成充電樁數量從2012年的1.8萬個增長至2020年1月底的124.3萬個,而3.5:1的車樁比仍然遠低于1:1的規劃目標,充電樁建設缺口非常明顯。
據預算,2020年,我國充電樁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40億元~177億元;2025年,我國充電樁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70億元~1290億元,2020年-2025年累計規模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40%~48.8%,新增規模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25%~50.3%。因此,2020年-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增投資規模將達到700億~1100億元。
在電動車消費者龐大的充電剛需面前,充電樁行業的廣闊前景,正是吸引中外資本入局的關鍵。如今,新基建賦予了充電樁行業更多的發展機會,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正在逐漸形成,于是,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布局,欲“分羹一杯”。
自2020年以來,充電樁市場動作不斷:特來電宣布與社會資本合伙人共投資20億元,投建公共充電樁5萬個;國家電網計劃2020年投資27億元,新增充電樁7.8萬個;南方電網將在未來4年內投資251億元,建成大規模集中充電站150座、充電樁38萬個,為現有數量的10倍以上……
除了傳統充電樁建設企業繼續擴大規模之外,車企也在積極入局。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早在2014年就已開始在中國建設超級充電樁,開啟“買車就送樁”的運營模式,其2020年將在中國布局超級充電樁總數達到4000個。2020年6月3日寶馬與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電動”)簽署合作協議,通過直接使用國網電動汽車開放的充電樁資源,在省去了大筆建設投資的同時,還可達到2020年年底,為車主提供的充電樁數量翻番的目標。
國內汽車企業在這場市場爭奪戰中同樣表現積極。中國充電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4月,全國規模化運營商前24家(充電樁保有量1000臺及以上)中,汽車企業蔚來汽車、比亞迪均榜上有名。上汽安悅作為上汽集團旗下從事新能源汽車配套充電設施投資、建設、運營業務的子公司,則以18841臺的數據,位居第6位。
同時,也有不少科技公司正跨界充電樁行業,試圖借助大數據技術及5G通信技術,改變充電使用體驗。2020年5月20日,特來電宣布將與華為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充電、4G/5G通信連接、華為云業務、充電網標準等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
不過,即便各路人馬紛紛入局,但暫時來看,充電樁的行業集中度仍較高。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動汽車充電樁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4月,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共有8家,分別為:特來電運營15.5萬臺、星星充電運營13.1萬臺、國家電網運營8.8萬臺、云快充運營4.1萬臺、依威能源運營2.5萬臺、上汽安悅運營1.9萬臺、中國普天運營1.4萬臺、深圳車電網運營1.3萬臺。這8家運營商占總量的88.9%,其余的運營商占總量的11.1%。
而另一方面,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區域集中度較高的特點也依然存在。江蘇、廣東、上海、北京、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TOP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占比達73.8%。
這也間接說明,未來充電樁行業的想象空間非常巨大。但對于想要在充電樁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來說,無論是單打獨斗,還是合作共生,抑或是科技護體,最終的目標還是要在密集的市場布局和投入后,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盈利之道。
開啟智慧模式
過去,很多企業認為,充電樁運營企業短時間內無法盈利,但事實上,隨著資本不斷涌入,充電樁行業的價值逐漸顯現。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充電樁產業發展時間尚短,卻已經因為經營成本高、盈利困難、行業競爭激烈等問題經歷幾次洗牌。隨著國家發力新基建,整體充電樁制造市場呈現周期向上的特征,窗口期也將縮短,但優勝劣汰也將加速。
在萬物互聯時代,充電樁的商業價值當然不只體現在充電業務上,還包括以充電樁為入口的廣告、保險、金融、售車、4S增值服務及汽車工業大數據等。而企業要想順勢發展,必須創新商業模式。
國網電動方面認為:“充電市場頭部企業優勢明顯,競爭日趨激烈。在前期市場擴張階段,各大運營商搶占市場,建設了大量公共充電設施,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充電設施普遍面臨盈利性、利用率低等問題,同時充電樁發展不夠均衡、智能化與互動化水平不高,各大運營商下一階段將更為注重新增設施布局合理性,更加關注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充電設施實際上是個紐帶,聯系了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智能電網。”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能源行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永東認為,新基建和以往所說的充電樁建設不太一樣,以前跑馬圈地現象比較多,行業出現了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僵尸樁”,而今后充電設施的規劃布局將更加合理。
事實上,充電樁與5G基建、大數據中心等一并納入“新基建”,已經與此前的傳統基建概念有顯著差別。互聯互通與智慧聯網是其必然趨勢,也將為充電運營平臺帶來新的機遇。
比如,寶馬與國網電動合作后,寶馬將可以借國網電動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地的充電樁布局優勢,增加寶馬車主的長距離駕駛的便利性。而國家電網建設的“十縱十橫兩環”的高速公路快充網絡,覆蓋超過5萬公里高速公路。“這意味著高速公路平均每50公里便有一個充電樁,將有效緩解電動汽車用戶在長途駕駛過程中的‘充電焦慮。”寶馬對此表示。目前,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充電樁以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為主。
寶馬在建樁上的思路變化代表了一個行業趨勢——在高成本、難盈利的情況下,車企在充電樁布局時不再執著自建模式,而是更多地選擇與充電樁運營企業已建成的充電樁設備直接實現互聯互通,快速打造強大的充電網絡。
事實上,不僅僅是寶馬,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也均已不再采取完全自建的方式布局充電樁。其中,小鵬汽車2019年與特來電達成合作共建充電站,并陸續接入星星充電、萬城萬充、聯行科技的公共充電樁;蔚來汽車則與小鵬汽車達成合作,實現全國范圍自有品牌充電站的互聯互通。
“新基建”風口下,充電樁加速與5G、通信、大數據技術相融合,推動整個行業的革新與發展。2020年5月初,國網電動宣布,正式向中小充電運營商提供免費運營平臺,這是國家電網針對充電樁產業鏈上下游痛點提出的解決方案,一張覆蓋全國的社會充電樁“充電網”正在編織,在此帶動下一系列建樁難題有望破解。
中國新時代 202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