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黃
電商發展至今,已給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足夠的便捷。
從帕米爾高原的“冰川土豆”到南海三沙的新鮮漁貨,從云南的手工銀飾到湘西的復古草鞋,無論想要哪個,窩在家里動動手指都可以買到,南北特產、農產品交叉流通明顯,可謂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農產品電商的身影。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銷售帶來的困擾,在全國復工復產的熱潮下,各地努力創新,大力發揮電商銷售新模式的作用,幫助村民和企業盡快走出困境。
其中,直播帶貨模式異軍突起,使得諸多“土味山貨”成為“網紅尖貨”,為地方農產品的銷售拓寬了渠道,獲得了較大成功和熱烈反響。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936.8億元,增長31.0%。
直播助農“火”了!通過網絡直播銷售成了當前農產品的重要銷售渠道。
不一樣的主播
這其中,有一支主播隊伍格外引人關注,其憑借“接地氣”的風格迅速獲得全國復制。上陣的主播多為各地的市長、縣長、產業帶頭人和本地企業家等,直播風格也與網紅主播形成反差,上架商品也多為當地產品,其中以農副產品居多。
由于疫情影響,多地農產品曾一度出現滯銷。為此,各地政府都開啟了不同程度的助農計劃,各路學者、官員、企業家紛紛上陣直播帶貨,希望能讓消費重新“熱乎”起來。
而這些“另類主播”,讓當地農民收入頗豐。
2020年2月19日晚,浙江省衢州市市長為衢州柑橘直播“吆喝”,短短兩個小時賣出超過21萬斤柑橘;同樣在2月19日,廣東省徐聞縣縣長直播菠蘿的更多吃法,甚至還包括了網絡流行吃法“蘸醬油”,當天累計訂單量4.6萬單,總銷量近25萬斤;2月24日,海南省文昌市市委書記與市長一同直播,為海南鳳梨站臺,共賣出約8萬多斤鳳梨,總銷售額超40萬元,同時通過此次宣傳,文昌市還接到了線下20車約63萬斤的訂單;3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市長直播推介當地的繡球菌、烤鰻、榴蓮凍干、烤腸、堅果水果麥片等多種農副產品,僅68分鐘,烤鰻、榴蓮凍干等均已“賣斷貨”;4月7日下午,山東省菏澤市市委書記、市長走進“云賞牡丹”活動直播間,兩個小時在線成交16327單;5月4日下午,海南省海口市市長直播推介當地荔枝,18萬斤荔枝被“秒光”……
據統計,2020年2月-4月,某平臺舉辦四川省成都市市長、縣長、區長直播帶貨近50場,當地滯銷農產品售出超過6億斤;在湖北省,9位市長、州長先后走進直播間,截至4月29日,直播累計銷售額達1.2億元;在央視公益直播中,100多位市長、縣長為當地產品代言,當晚為湖北省帶貨超億元……
“一場直播就接了6000多單,百香果賣了3萬斤,臍橙賣了2萬多斤,真厲害!”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桂竹帽鎮華星村村民黃洪林格外激動地說。3月4日晚上,尋烏縣縣長走進黃洪林的網上直播間,為農產品代言,在線觀看人數超過了130萬。
2020年5月10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信息化領域學科帶頭人趙春江走進新華社客戶端拼多多助農直播間,攜手廣東省雷州市市長黃廉東,為荔枝等水果產業帶貨,也為廣東數字化農業發展助力。
此次雷州荔枝、芒果等農產品產業的多視角聯播,吸引了168萬拼多多用戶圍觀,在短短半小時里就賣掉了4萬斤荔枝,同時帶動全平臺荔枝產品的訂單量較上日環比增長106%。趙春江表示:“這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參加直播帶貨,通過直播把農產品變成商品,讓農民能夠賺到錢,增收致富,這是好事。這有助于脫貧攻堅,也有助于鄉村振興。”
事實上,這些“特殊主播”通過流量將線下的產品變現、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有不少主播因其獨具特色的直播風格給網友們留下深刻印象。
同樣是5月10日,晚上,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縣長潘琍走進拼多多助農直播間,變身電商主播,為橫峰葛粉、有機茶等農特產品代言,為當地農戶和商家帶貨。通過與網友互動,潘琍的網絡直播“首秀”在拼多多平臺共賣出66.6萬元,吸引了20萬消費者圍觀下單,店鋪準備的多款農特產品銷售一空。
“縣長姐姐太有親和力了!為她點贊。”這場持續1個小時的直播,潘琍用充滿親和力的介紹,不斷吸引網友來到直播間圍觀,網友們不但踴躍下單,還在直播間刷起了禮物。不少網友在直播間留言表示,潘縣長的這場直播,不僅讓大家看到了縣長的溫柔和親切,更看到了她的專業和敬業。“對地方特色娓娓道來,對推薦產品如數家珍,這雖是潘縣長的‘直播首秀,卻仿佛是一名專業主播在熟練帶貨。”一位觀看直播的網友這樣留言。
湖南省邵陽市城步縣副縣長劉書軍算是直播界的“老江湖”了。自2019年9月開播以來,他已經直播70余場。“縣長沒有縣長的樣子,但這就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樣子”“第一次獻愛心不買是你的責任,第二次不買那是我們的責任”。在直播中,劉書軍一邊啃著泡椒,一邊喝著牛奶解辣,面對網友的各種“靈魂拷問”,“金句”迭出。如今,劉書軍開設的“城步芝麻官”已成為城步縣最大的電商流量入口,其直播賬號已積累2.7萬名粉絲,累計銷售各類農產品超過300萬元,受益貧困人口超過1400人。
“你們的‘魔鬼來嘍”,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副縣長王帥模仿李佳琦“魔性”帶貨,金句頻出,3個小時賣出了6000多只扒雞;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副縣長朱明春則在直播間現場獻唱,半小時內賣光了5000份碭山梨膏。
為了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各地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市長、縣長直播帶貨”在2019年就已經“試水”。2020年年初,疫情影響下淘寶、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紛紛加碼“戰疫助農”,將“市長、縣長直播”推向一波又一波高潮。
商務部大數據監測顯示,2020年一季度有100多位市長、縣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另外,淘寶直播數據也顯示,2018年以來,共有500多名縣長走進淘寶直播間;在“字節跳動”的平臺,截至4月26日已經有63位市長、縣長參與直播助農活動,銷售額超過7800萬元。
在直播的帶動下,消費者“眼見為實”地感受到了各地特產的魅力,紛紛買單。“現在我一天做2雙到3雙棉鞋,一個月能賺3000元。依靠電商,有時候棉鞋還沒做好,就被提前預訂了。”吳海英說,在副縣長劉書軍的直播推薦下,她的棉鞋成了淘寶熱銷貨。
在網紅界,市長、縣長等官員絕對屬于“非主流”,網友們卻很“買賬”。
淘寶高級業務專家朱曦分析說,他們在直播攝像頭面前的形象,和人們印象中的形象反差實在太大。這種“反差萌”直接轉換為直播平臺的“吸睛指數”,進而成為市長、縣長們的帶貨能力。
不一樣的新農人
除了市長、縣長的直播帶貨之外,隨著短視頻平臺和電商的發展,越來越多貧困地區民眾通過直播展現鄉村生活、山林秀美、土特產制作及銷售等,不僅成為“網紅”,還幫助自己和家鄉開拓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流量就是‘新農資,直播成了新農事,一根網線,讓好果子飛出了大山!”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桂竹帽鎮華星村村民黃洪林感嘆,一場縣長直播,讓他的網店火了起來。現在他和鄉親們每天直播兩小時以上,帶動華星村的百香果基地又熱鬧起來,鄉親們忙著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各地。如今,30多萬斤滯銷百香果基本賣完,80%靠的是線上銷售。
“老鐵們,你們看,這位大爺正在制作美味的筍干,我看著都要流口水了……”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的大山深處,橫峰縣山黃林場早田村農民蔣金春也正在直播。為了讓貧困戶的土特產有個好價錢,接連幾天,蔣金春在上門收貨的時候,故意把直播現場搬到了貧困戶家中,讓貧困農民出鏡,以更直接、更形象的方式來體現農民自然、純樸的一面。
46歲的林文鋒自2011年就開始與麗水的好山水為伴,成為一位地道的農民。一直忙碌在田間地頭的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首次直播,就有1200多人觀看,一個小時的銷售額更是接近8000元,這讓自己成為小有名氣的帶貨主播。
林文鋒說,以往在杭州等地推廣時,只能靠言語或照片表達農產品的原生態,顧客將信將疑。但通過直播,顧客能隨時感受到麗水的好山好水,更能直觀體驗農產品的種植、包裝等全流程。“此前我有一場直播就在田地里,當時我們正在用最原生態的方式種植生姜,網友通過直播,在線‘監工。”
在林文鋒看來,直播讓自己減少了成本,保證了產品質量,讓田間地頭的農戶與消費者能直接溝通。他說:“以前普通客戶要去超市、菜場購買,現在通過直播,我們可以將最新鮮的土貨快速送到用戶手中。而對于我們農戶來說,也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量及時調整農產品的生產。”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建設,移動互聯網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農村網民也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2.55億,占網民整體的28.2%,較2018年年底增長3308萬。而異軍突起的就是農民直播!手機變成“新農具”,白天拍攝鄉村生活的短視頻,晚上化身“鄉村主播”帶貨掙錢,這成為許多農民朋友當下勞作和生活的寫照。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底,中國共有6萬多名農民入駐淘寶直播,“農村主播”成為他們的新職業。淘寶直播平臺上農產品相關直播已達140萬場,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0多個縣(區),田間、大棚、倉庫、漁船都成了農村主播的直播間。
隨著主播成為電商締造的新興就業群體,越來越多的草根素人涌進直播間。在淘寶直播,超過10萬主播活躍在屏幕另一端,帶動商業增長的同時,為家鄉代言。
一方水土不僅養育了一方人,同樣也養育了一方物產。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和自然環境千差萬別,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同樣也造就了各地的特色文化、物質產品和農產品。
一方水土在經歷了千年的文化侵染之后,留下了獨特的歲月印記。這些印記不僅存在于歷史中,更是存在于當地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飯中,成為這個地方獨特的“靈魂”。
諸如:北京的磨盤柿子、金絲小棗,上海的崇明金瓜、嘉定大白蒜,天津的茶湯、沙窩蘿卜,重慶的柑、桔、橙、柚,云南的服飾、米線,吉林的人參、桔梗、五味子,甘肅的花牛蘋果、蘭州百合,山西的陳醋、美酒……
然而,無論這個“靈魂”多么有趣,終歸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但科技改變一切,隨著短視頻及電商平臺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返鄉大學生、扶貧帶頭人甚至村干部和縣長,都當上了農產品銷售的主播,吸引了大量粉絲,也帶動了一方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中國新時代 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