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學階段的教育,可以給孩子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下一代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培養(yǎng)德育氛圍是做好小學班級管理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在教學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為國家和民族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注入活力。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工作;德育氛圍;構建方法
在人一生中所受的教育來說,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最為關鍵的。在接受小學階段教育的孩子年齡都處于7—13歲這一階段,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們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還是白紙一張,因此很容易因外界的變化而產生影響。教師在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的同時,還要防止外界不好的因素對學生產生惡劣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德育氛圍,重點關注學生身心能夠積極健康的發(fā)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相處過程中,不能一直以教師的身份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致使學生會對老師有一種敬畏的感覺,從而學生無法敞開心懷和老師進行深入的溝通。長時間的保持這種狀態(tài),會導致學生和老師之間出現一層看不見的隔膜,嚴重的時候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日常的學習狀態(tài)。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從而導致教師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學生只能服從教師做出的安排。這樣就會導致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教師的主觀意愿來進行授課,無法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小學的教師應該清晰的認識這種關系狀態(tài)的弊端,拋棄以往的師生關系模式,建立一個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融洽的師生關系狀態(tài)下,教師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日常與學生交流溝通時,師生之間都處于平等的地位,并且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導地位。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通過和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給學生灌輸正確的在道德思想。同時教師與學生進行日常溝通時,要嚴禁諷刺挖苦學生,多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建立足夠自信心,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建立信任關系,生化德育氛圍
學生只有明白了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才能夠更深切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切之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達到提升學習質量的目的。信任不能單純理解成對學生的一種態(tài)度,也是師生之間融洽關系的表現。信任的建立是以師生之間的誠實、正直以及融洽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也是師生之間能夠進行深入交流溝通的關鍵。教師和學生之間有足夠的信任,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勇氣,幫助學生勇敢向前。因為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才能順暢,從而增加了德育培養(yǎng)的效果。在小學階段,師生之間一旦建立信任關系,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依賴性,所以教師應該把握機會,和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和溝通,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當學生暴露出某些問題時,教師應該及時和學生進行溝通,找到問題的根源,幫助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疏通,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
例如,學校方可以開展拔河比賽活動,要讓學生在比賽活動的積極參與中,能意識到只有在全體學生共同努力之下,在所有學生的共同參與的基礎上,才能應對比賽。實際上,這種集體性的教育即便是經過教師數次的說教、經過學生的數次思考,也未必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相反,如果學校方面組織一場比賽,讓學生在參與拔河的過程中,將自己與自己的同伴、將所有的學生都看作是自己一個隊伍中的重要一員,其活動成效也就相對容易達成了。同時,在學生彼此之間的拔河中,劍拔經張之刻,學生體驗到競爭的激烈時,學生的意志力和耐力也在此劃得以激發(fā),學校活動的組織也就起到了訓練學生意點力的效果。
三、拒絕表面化,直達實質根本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小學階段的德育培養(yǎng)要以實際為根本,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培養(yǎng)體系,避免造成德育培養(yǎng)只流于形式。近些年,國家的經濟雖然得到了飛速發(fā)展,但存在的問題依然有很多,國家一直在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想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就要把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相結合,從實際中發(fā)現問題根源從而解決問題,保證國家健康長遠的發(fā)展。在小學階段的德育培養(yǎng),就要以班級為突破口,從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細微之處來進行德育培養(yǎng),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德育培養(yǎng)流于表面形式的問題。只有從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進行德育培養(yǎng),才能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正確三觀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嚴于律己。
例如,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認識我國的傳統美德,學校方可以組織每個班級中的學生開展端午節(jié)黑板報文化評比活動。在本活動中,每個班級中的文藝委員負責本次活動的組織與設計,從資料的查詢到資料的篩選,乃至黑板報的創(chuàng)建等等,都盡可能讓學生多參與進來,從參與中收獲關于我國端午節(jié)傳統文化的更加豐富的認知。在本次活動中,參與活動的學生都必然從參與中認識到端午節(jié)的來源和其中蘊藏的豐富的傳統文化,從中認識到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民族精神,以及人們對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推崇;而對于未參與的學生來說,學生也能在這種班級文化資源的熏陶感染之下,意識端午節(jié)中所蘊含的人們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推崇與尊重。可見,這種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都讓學生在認識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都受到這種精神文化資源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在積極文化的認識中,有效獲得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想要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有長足發(fā)展,一定要重點關注關于小學生德育方面的建設,拋棄分數第一的這種傳統觀念,建立德育培養(yǎng)也同等重要的新觀念。加大力度做好德育培養(yǎng)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日常教學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鄺勇.探究小學班級管理之德育氛圍的有效建設[J].教師,2017(34):82-84.
[2]廖瑞茹.小學班級德育活動的開展與德育氛圍建設[J].好家長,2017(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