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516007)劉媚英 姚雪儀 梁祺
從工作性質來看,護理工作屬于高危職業,特別是急診科風險性高于其他科室。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高質量急診護理措施在護理工作中的實施至關重要。作為醫院面向社會大眾的第一窗口,急診科為生命的搶救提供了綠色化通道,風險性大、病情緊急、任務繁重、不可預見等是其區別于其他科室的顯著特點,急診護士風險防范意識水平的高低與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關[1]。根據臨床護理經驗總結出患者、護士、科室等都是急診護理風險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此,我院圍繞急診護理風險制定了一系列風險防范措施,現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起止時間段為2018年6月~2019年5月,參與試驗的急診科護士共20名,最高年齡40歲,最低年齡21歲,平均年齡(30.5±6.03)歲,實施分級管理。將護士按照6個護理小組進行劃分,由組內護師職稱以上,護理經驗豐富且具有強烈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的人員擔任每組組長,組內其他護士3~4名。選取風險管理實施前后急診室患者身份識別、儀器設備、急救藥品、儀器設備、護理文書各150例,并按照觀察組(75例)和對照組(75例)進行隨機分配,將我院所自行設計的120份滿意度問卷調查表發放至患者,醫生滿意度調查問卷30份。
1.2 方法 系統總結并分析試驗研究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與矛盾,如,護理糾紛、不良事件以及護理檢查等。并深入日常護理工作對其中潛藏性的護理風險因素進行深入挖掘,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開展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在確保急診科室內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同時,提高患者生存幾率。
1.3 觀察指標 對相關風險防范措施實施前和實施后的效果進行分析比較,患者對護理工作質量的評估和護理滿意度評價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數據進行分析,以百分比(%)或均值±標準差(±s)表示統計數據,以t檢驗或者χ2檢驗為組間差距,以P<0.05記為統計結果具有顯著差異。
2.1 風險管理前后部分護理指標合格率比較 急診科室在全面實施風險管理后,護理指標合格率明顯提升,詳見附表。
2.2 風險管理前后患者、醫生滿意度評分比較 風險管理前,患者滿意度評分為(88.51±2.41)分,醫生滿意度評分為(85.32±3.26)分;在風險管理實施后,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6.34±1.06)分,醫生滿意度評分為(93.47±1.76)分,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均有所提升。
3.1 急診護理風險原因
3.1.1 社會因素所致的風險 隨著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健康問題逐漸成為民生話題,人們對疾病治療技術、搶救措施以及治療效果等的要求越來越高。
3.1.2 醫院條件欠缺所致的風險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院平均每年所接收急診類患者將近3萬人次,平均每月人數達2500人次,現急診部門所配備護士人員大約20人左右,護士除了要負責急診患者的接診、分診、護送以及救治等工作之外,還要負責患者院前的一系列急救工作。由于長時間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護士整體工作效率。此外,低水平的醫療條件,尚未配備相應的掛號、收費、取藥以及檢查科室,并且不具備系統完善的搶救儀器設備。
3.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風險 ①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無章可循。②未能對近期搶救案例進行規范化的記錄。③部分護理搶救記錄過于片面化,不符合醫生實際搶救記錄,在發生醫療糾紛事件時,所提供的護理記錄不存在法律價值。
3.1.4 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 目前,我院急診科護士整體趨于年輕化,但從綜合素質方面來看,缺乏較強的專業性,特別是對于護理經驗不足的年輕護士而言,不細致的病情觀察、不熟練的操作技術以及非精準的判斷力等,均容易對患者產生嚴重影響。此外,部分護士缺乏職業素養,未能對患者所提出問題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滿,成為各類護患糾紛事件的主要導火索。
3.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風險 急診患者大多患有突發性疾病,被恐懼和急躁心理所占據。不同患者在身體免疫力和健康水平等方面同樣存在一定差異,且疾病在實際發生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患者與醫務人員所接觸時間相對較短,雙方的了解程度較低,不同疾病的相同癥狀和相同疾病的不同癥狀均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存在影響。護理工作開展的正常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的依從性,如果患者存在非規律性生活方式、冒險行為以及消極心態時,均可能增加護理風險[2]。

附表 風險管理前后部分護理指標合格率比較[n(%)]
3.2 急診護理風險防范對策 綜合本次急診護理風險的研究結果,對今后一段時間內的護理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健全急診風險管理機制。①落實組織,明確職責。以護理部門相關領導為核心,進行急診護理管理風險管理小組的建立,確定護士長為主要責任人,對護理質量進行全過程監督控制,對當前階段護理情況進行定期分析,在第一時間掌握相關信息,對護理安全隱患進行精確定位,并提出一系列防范及應對措施。而對于已發生的護理風險,應當及時的進行申報、規避以及控制,并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確保避免醫院在風險成本方面的過多投入。②風險識別和監控制度。對每一個急診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思想道德等情況進行隨時了解和掌握,并把握患者及其親屬的心理變化規律。③掌握護理人員基本情況。隨時了解急診護理人員的思想道德、業務技術等狀況,及時把握患者及其親屬的心理狀態。④風險分析申報制度。當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時,當事人需嚴格遵循相關要求開展申報工作,在護士長的組織下,組內成員順利開展相應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評價等工作。
(2)加強護士的法制教育,強化法制觀念。組織急診內部護理人員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開展相關法律相關知識,更加深入地了解與護理人員自身相關的法律內容,如《護理管理方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保證護理人員知法、懂法、守法,自覺遵守法律,減少醫療糾紛或者醫療事故的發生幾率,避免重大安全醫療事故的發生。此外,向護理人員普及最新的醫療法律法規,對醫務人員以及患者自身權利進行有效明確,對自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違反法律法規等相關行為,要學會對其進行有效識別,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風險,在為相關防范制定提供便利的同時,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抵御。
(3)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加強急救護士技能的培訓。一方面,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提高急救業務水平。組織護士人員對護理相關知識、技術以及理念等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訓和學習,將“三基”培訓方式引入醫護部門,通過各種培養性質活動的開展,如,護理查房、晨會提問、定期考試等,從根本上提升護理綜合素質水平。除理論知識外,還應進一步增強護理人員專業技能水平,使其熟練掌握不同疾病類型的護理技術以及操作規范,如吸痰、洗胃、吸氧、人工呼吸以及胸外按壓等,并且仔細閱讀各類儀器設備的使用說明,以便規范、正確使用心電圖機、呼吸機、呼吸球囊及除顫儀等,若要從根本上杜絕醫療活動中各類風險的產生,需確保整體醫療技術和護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嚴格執行醫生下達的醫囑,對于口頭醫囑的執行應復述兩遍。通常情況下,急診患者往往伴隨十分危急的情況和嚴重病情,突發性、不可預見性等是其顯著特點,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循各項操作規程執行各項技術[3]。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入手,不斷擴展知識范圍,對各種常見病的搶救流程以及搶救儀器的使用方法等進行熟練掌握,并對患者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及時將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匯報于醫生。
(4)加強護士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作為一種服務性的工作項目,急救護理在日常工作中面臨極高風險,護理人員應時刻保持強烈的責任心,以良好的職業道德武裝自己,對心理或生理健康進行自我調整,保持高度警覺性,為患者提供專業化、質量化的護理服務,避免發生嚴重的護理風險。與此同時,在院內積極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對護理人員工作作風、工作態度、敬業精神、慎獨精神等進行培養,樹立正確的服務思想——“患者第一、服務第一、質量第一”,對護理人員時間觀念進行不斷強化,要求在5min內對危重患者完成有效接診,開放綠色通道,使他們在就診、檢查、搶救等環節上前后銜接,轉變服務觀念,減少因服務欠缺引發的護理糾紛[4]。
(5)增強護患溝通能力,落實告知措施。護士在開展護理工作時,應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做好與不同性格、不同層次患者的交流溝通工作,在運用語言進行情感交流的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尤其是對于患者病情不斷變化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實際文化層次相結合,以患者易懂的語言,將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意外、處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說明,使患者提前做好思想方面的準備工作,預見可能發生風險或意外,避免護患之間矛盾和問題的增多。護理人員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思想,經常換位思考,加強護患溝通,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總之,急救護理工作風險性極高,具有不可避免性特點,急診患者往往病情較為復雜、病死率高,此外,由于患者及其家屬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此類突發性事件,無法正確認識和理解疾病性質,也是各種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的導火索。因此,為避免各類風險的發生,需對護士風險防范意識進行強化,促使自身能力和責任心的全面提升,在熟練掌握護理技術的基礎上結合適宜的心理護理,促使護理安全工作區域規范化和標準化,以從根本上對護理差錯、護理風險事件進行有效規避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