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0)白茜茜 魏鑫
兒科護士這一職業具有一定特殊性,如兒科患兒年齡小、對陌生環境的抵觸心理強、治療中主動配合性較差,因此臨床護理工作對兒科護士的要求相對更高,要求其在工作中需要更加認真仔細、耐心細心。兒科護士工作內容與環境具有相當的特殊性,職場與生活壓力較普通人群更加巨大,較高比例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目前國內基層醫院護士資源緊缺、工作任務繁重復雜,進而導致其具有較高的離職率,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兒科護士發生職業倦怠,因此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減壓訓練對兒科護士進行干預至關重要[1][2]。團體心理輔導是近年來心理輔導的一種新的重要形式,強調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為團體中的眾多個體提供心理幫助和指導,但其應用于綜合醫院的研究仍較少[3]。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在緩解兒科護士心理壓力、改善其亞健康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兒科科室中自愿參與團體心理輔導減壓訓練的30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護士資格證,且加入研究前在本院兒科工作滿1年者;亞健康測試量表顯示其處于亞健康狀況者。排除標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具有精神疾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等。入選護士中男3名,女27名;年齡22~50歲,平均(34.52±8.45)歲;工作時間1~18年,平均(11.63±5.32)年;其中護理實習生14名、助理護士9名、護士4名、護師3名。
1.2 方法 邀請第三方及本院相關專業人士組成團體心理輔導團隊,對入選護士進行干預,其中心理咨詢師(2名)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并具有3年以上臨床經驗。由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本院主管護師(6名)為輔助人員。
依據護理部自行設計的心理壓力調查表對入選對象進行調查,統計兒科護士的主要壓力來源,根據壓力調查問題確定具體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見附表1),于每周日上午行1次單元輔導,每次活動時間為2~3h,連續開展2個月后評估輔導效果。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標準 ①分別于輔導前、輔導1個月后、輔導2個月后采用美國管理學家路桑斯(Luthans,F.)等人設計的心理資本問卷[4](PCQ)對接受輔導的護士進行調查,該調查表包括自我效能、樂觀、韌性、希望等部分,1~6分的程度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不同意、有點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表示受試者心理資本水平越高。②分別于輔導前、輔導2個月后檢測受試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中CD4+/CD8+水平、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③分別于輔導前、輔導2個月后采用亞健康測試量表[5]對護士的亞健康狀態進行評估,該量表共計30個項目,總分0~120分;<30分為正常,30~49分為輕度亞健康,50~99分為中重度亞健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上述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s)、%表示,分別采用t及χ2檢驗;多組間數據比較采用F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輔導前后心理資本水平變化 自輔導前至輔導2個月后入選護士的自我效能、樂觀、韌性、希望等心理資本得分均顯著升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附表2。
2.2 輔導前后免疫功能水平變化 輔導2個月后入選護士的C D 4+/C D 8+(1.2 9±0.4 8)、外周血N K細胞活性(6 0.4 1±6.2 4)%均比輔導前的(1.01±0.35)、(55.62±6.17)%顯著升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2.3 輔導前后亞健康狀況狀態變化 與輔導前的56.67%、36.67%相比,輔導2個月后入選護士中輕度、中重度亞健康人群比例26.67%、13.33%顯著下降,而正常人群比例60.00%顯著高于輔導前的6.67%(P<0.05或P<0.01)。
兒科護士相對于其他科室護士而言,其心理壓力及工作處境更為艱難,較多大數據樣本調查結果顯示兒科護士的心理壓力狀況可對患兒所能接受的護理服務產生負面影響。常萬琪等[6]對潛江市中心醫院28名兒科護進行調查后發現,護士的壓力問題主要來源有:同事間人際關系緊張、職業倦怠、護患溝通障礙、護患沖突。本研究調查后發現,本院兒科護士的主要壓力在:①日常護理工作任務過于繁重、瑣碎,大部分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認識存在偏差,對患兒的過度關注使得護理工作面臨的挑戰愈加巨大,兒科護士由于工作的繁重難以分管其他患兒,有可能導致護患沖突;②患兒家屬過于看重治療的重要性,對護士及護理工作比較忽視,家屬將患兒的康復良好多歸功于醫生,導致護理人員缺乏成就感,價值觀發生偏頗,容易出現職業倦怠;③護理工作的完成需要科室內多名醫護工作者共同密切配合,兒科護士平時工作的忙碌導致同事間缺乏交流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日益狹窄,人際關系的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并導致兒科護士的工作氛圍不和諧。兒科護士的巨大心理壓力引起護士自我調節功能喪失或退化,進而可導致部分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具體表現為運動活力下降、疲勞、失眠、情緒不穩定、身體功能和適應能力下降等;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時還能會導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附表1 兒科護士的主要壓力來源及團體心理輔導計劃表
附表2 輔導前后心理資本水平變化(±s)

附表2 輔導前后心理資本水平變化(±s)
?
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各種團體練習來進行教育活動和心理矯正,活動中不斷加深團體內人際溝通,提高團體中個體的學習、解壓能力,豐富其生活及活動體驗,幫助個體更好地接納自我,通過改變自身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環境,最終達到提升自我心理資本的效果[7]。護士的心理資本水平可能影響到其工作績效、職業倦怠,心理資本水平高的員工工作熱情高、離職率低。團體心理輔導旨在幫助護士進行減壓,良好的團體氛圍激勵各層次的護士更好地融入環境,增進護士對工作的自信心與認可度;活動中合理地宣泄兒科護士的不良情緒,團體活動中同事間的相互交流幫助兒科護士改變自身觀念,了解自我、理解患兒家屬,更加理性的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團體輔導,加深兒科護士對自身工作的認知,更加有效地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促進其合理地安排時間來分配工作,最終有利于提升團隊的整體性與完成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自輔導前至輔導2個月后入選護士的自我效能、樂觀、韌性、希望等心理資本得分均顯著升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輔導前相比,輔導2個月后入選護士的CD4+/CD8+、外周血NK細胞活性均顯著升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輔導前相比,輔導2個月后入選護士中輕度、中重度亞健康人群比例顯著下降,正常人群比例顯著升高,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在兒科中的應用可有效緩解護士的心理壓力,提高其心理資本水平,使之更好的面對工作壓力,同時還對護士的免疫功能進行調節,幫助其緩解亞健康的狀態,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