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第三醫院(344000)王淑丹
臨床相關研究指出[1],精神病患者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過程中可出現副作用,并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而給予其有效護理可改善其心理狀態,確保治療效果。本院圍繞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的心理影響及護理的效果開展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診療指南》中疾病診斷標準;②均同意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③簽訂知情同意書;④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對研究采用藥物成分過敏者;②合并嚴重臟器腫瘤或功能性障礙;③抗拒或抵觸研究開展;④參與其他研究者。其中男性31例,女29例,年齡19~76歲,平均(47.4±1.4)歲,病程1~20年,平均(11.1±0.4)年。
1.2 方法 均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心理護理干預,①藥物治療。給予氯丙嗪(生產廠家:常州康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2161、25mg)、棕櫚哌泊塞嗪(生產企業: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080、2ml∶50mg)、奮乃靜(生產企業: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223、2mg)等藥物治療,藥物劑及服用方式均遵醫囑。②護理內容。護理人員對患者身心狀態進行評估,根據其心理狀態實施心理疏導,并與其建立良好交互關系,使其充分感受到醫務人員對其的關心和愛護;同時對患者日常行為進行控制,給予其正確引導,減少走失及不良行為等風險發生;醫務人員可邀請專家開展洗禮教育活動,增強患者對于精神病的認知,并對其自我保護意識進行加強,減少護理風險發生;定期觀察患者心理狀態,及時根據患者心理狀態調整護理措施,以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
1.3 研究指標 治療后觀察副作用發生率及護理前后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變化。采用精神科A類PHQ-9評分表及A類GAD-7評分表評定抑郁感和焦慮感,以問卷調查方式開展,正常分值:0~4分、有抑郁/焦慮癥狀:5~9分、明顯抑郁/焦慮癥狀:10~14分、重度抑郁/焦慮癥狀:15~27分[2]。
2.1 藥物副作用發生率觀察 60例精神病患者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有20例患者出現副作用,占33.33%,其中暴力傾向5例、肢體障礙6例、生活障礙4例、并發癥5例。
2.2 護理前后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對比 經護理,患者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精神病在臨床中是指大腦受內外在影響而出現以大腦活動紊亂、認知、情感、行為及意志等活動障礙為主的疾病,臨床可分為功能性精神障礙及器質性精神障礙。臨床針對精神病患者如未能及時實施治療和行為控制,患者便會出現走丟、傷人、暴躁等情況,對其生活、健康及社會造成威脅。而在氯丙嗪、棕櫚哌泊塞嗪、奮乃靜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由于藥物或多或少存在副作用現象,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負性心理,并出現抗拒或抵觸治療等行為,促使療效降低。因此,臨床在治療中有必要輔以護理干預,以改善其心理狀態。心理護理是臨床針對心理疾病患者實施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通過觀察患者心理狀態來擬定護理措施,針對其心理狀態實施心理疏導;同時對患者認知水平及行為活動進行干預,有效提高其認知水平,以確保護理內容的有效實施,并減少不良行為習慣對干預效果造成影響。本研究結果,患者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可出現副作用,包括暴力傾向、肢體障礙、生活障礙等,發生率約為33.33%,護理后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均低于護理前,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護理前后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對比(±s,分)

附表 護理前后焦慮評分及抑郁評分對比(±s,分)
?
綜上所述,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采用護理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