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進
(合肥蔡田鋪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 230000)
研究人員通過實踐分析得出,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技術具有明顯的脫氮除磷成效,反硝化生物濾池脫氮效能高、去污泥效果顯著。部分實驗研究人員,通過在反應器中加入FeCl3構建了生物/化學協處理系統,有效去除了污水中80%以上的總氮、總磷。因此,為更好驗證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技術的脫氮除磷效果,相關研究人員有必要深入探究分析。
此項工藝有效彌補了傳統工藝中的不足之處,將雙污泥反誘導結晶工藝具體應用在污水廠處理工藝中,可在不同反應器中培養硝化細菌、多磷酸鹽細菌,進而為微生物生長提供最佳的生存環境。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實踐認證,雙污泥反誘導結晶工藝融合化學技術實現了高效脫氮除磷的目標,增強了對磷的回收和利用[1]。
在污水脫磷方面,最早有研究學者提出,將PHB 作為厭氧污泥中反硝化的碳源,除磷效果明顯提升。之后,部分研究學者提出,增加兩套污泥再循環系統進行硝化和反硝化反應,同時實驗分析,發現兩套污泥再循環系統,工藝能耗低、污泥去除效率低。同時,有研究人員證明可結合PAO 除磷原理進行運用,進而提高磷吸收和脫氮兩種生物完成效率,加快反硝化周期,實現雙碳的使用,增強對污水中剩余污泥的處理能力。
基于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技術穩定、成效快,因此此項技術廣泛應用于污水廠處理中。相關研究人員通過擬建污水廠,利用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技術進行試驗分析,通過在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技術中投加化學除磷藥劑,有效實現了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系統工藝性能[2]。實驗人員主要采用的是經過上流設計的反硝化生物濾池,其容積為100L、之間為240mm、高度在3m、裝填的粒徑為3mm 左右的石英砂,具體的裝置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試驗裝置圖
試驗人員選用的是經過污水廠二級處理后的污水,輔助試劑選用的是乙酸鈉、微量元素,試驗前測量得出的水質的PH 為8.0,污水中各項生物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水質生物指標(mg·L-1)
首先,試驗人員采用的是掛膜方法,進行反硝化脫氮系統構建,其次在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系統中加入化學藥劑;同時,研究人員采用分別投加不同化學藥劑的方法,對比分析不同藥劑對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系統脫氮除磷效果的影響,試驗人員通過嚴格計算分析,合理控制化學藥劑FeCl3、AlCl3等藥劑的投加量,并在每種藥劑投加前,嚴格對生物系統濾頭進行反沖洗[3]。具體觀察分析當不同的化學藥劑投加在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系統中時,等生物指標是否發生明顯的變化。
確保在上述試驗準備工作完成后,加強對試驗結果的分析探究。通過試驗觀察,在生物系統中添加化學藥劑,擬建的污水廠出水濃度大大降低,污水中CDO、、TN 等生物指標的參數明顯下降,基本可達到標準的出水水質,尤其是污水中生物指標濃度,比傳統工藝處理方法降低了0.85mg/L,去除率達到總指標參數的25%。因此,研究人員積極推廣反硝化生物濾池脫氮除磷系統,認定當系統中存在異氧硝化菌時,可在生物/化學協同作用下,將氨氮轉化為硝態氮,整體的脫氮除磷效果明顯,可有效提高擬建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成效。反硝化生物濾池脫氮除磷系統具有實際推廣和應用價值。通過改變污水中各項污染指標參數,污水廠平均出水濃度在1.60、0.066、1.78mg/L,平均去除率可達到62%.99.5%、88.89%,有效降低污水中TN 指標含量,平均濃度在0.88mg/L,經過實驗計算,去除的概率在22.5%。通過不同化學藥劑添加,污水中濃度明顯降低,經過測試,平均濃度為0.25、0.66mg/L,大大提升了污水廠污水處理效果,提高了污水廠運行效果。通過將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系統添加化學藥劑,污水中污染物的指標濃度變化情況(如圖2 所示):

圖2 反硝化濾池脫氮系統N、P 濃度變化圖
相關研究人員為進一步有效去除污水中沉淀的污泥,通過改良系統裝置,增加缺氧池、厭氧池、好氧池等部分,并在好氧池底設置曝氣石條,在池內設置空纖維膜,確保有效混合好氧池中的泥水,并利用空纖維膜過濾出經過處理的污水。研究人員通過擬定的廢水進行試驗分析,擬建的廢水中添加了CDO、TN、TP 等生物指標,將NH4Cl 作為氮源、將KH2PO4作為磷源,為更好維持廢水的PH 值,試驗人員在擬定的廢水中添加了Na2CO3作為PH穩定劑,污泥選用的是污水處理廠二沉池回流的污泥。通過實驗分析得出通過添加硝化液回流發現,對污水中CDO 等物質去除影響不大,對TP 等物質去除影響較大,通過采用MBR 工藝方法代替傳統工藝中的二沉池,對污水中污泥去除效率明顯提升,脫氮除磷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通過在反硝化濾池生物/化學協同脫氮除磷系統中,添加化學藥劑,可明顯提升污水除磷效果。相關研究人員在具體進行試驗操作分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我國污水中氮、磷含量,合理控制化學藥劑的投放量,避免影響水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積極研發出生物、環保、低能耗的污水處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