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陽,劉 靖
(河北北方學院 藝術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目前,一些高校的舞臺視效創意與技術課程更強調舞臺專業基本知識和能力訓練,側重于基礎理論、空間設計和道具模型制作,講授知識單一,以作業成果作為評價重點和標準,容易忽略整體設計思維和模型制作過程。僅從舞臺設計基礎、空間訓練、生活小品練習和舞臺設計模型制作入手,無法與藝術學科中的戲劇影視表演、視覺傳達設計和數字媒體設計等專業進行融合教學[1]。
通過研究發現,在一些重點高校,舞臺設計專業教學正在嘗試打破學科專業隔閡,把戲劇表演專業中的導表演專業知識、視覺傳達專業中的設計美學和軟件操作知識以及數字媒體專業中的影視后期特效設計和操作知識融入其課程體系中。可見,集合各專業優勢和特色,通過跨學科專業體系融合教學形成新的課程活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知識、增強學生專業體驗以及拓展學生綜合設計思維和社會實踐能力,并不斷提升學生溝通能力,是該課程的研究方向和意義。
在明確教學意義的基礎上,結合河北北方學院師資和教學設施情況,進行舞臺視效創意與技術課程設定。該課程安排在舞臺設計專業大三下學期,連續授課72課時,每周12課時。在課程開始前,由環境設計、戲劇編劇和表演專業教師組成教學隊伍,結合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經驗,對該課程進行教學計劃、目標和方法的研究與制定。將舞美設計中的劇本解讀、表演語言和空間語言等專業教學方法緊密結合,并安排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同時,該課程教學設定充分利用規定課時,在每個教學階段布置不同的教學重點內容(表1)。

表1 課程教學設定
從課程優化和體系化教學角度出發,課程教學分為如下階段:劇本分析解讀階段、戲劇舞臺導表演知識和賞析階段、空間設計和效果圖繪制階段、模型制作階段和宣傳海報制作階段。以此進一步明晰和擴展舞臺設計專業教學研究方向。
該階段教學目的是通過文學專業教師深入講解劇本歷史背景、時間地點和人物關系等知識,對劇本所蘊含的精神主旨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形成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并深入理解劇本。該階段教學方式包括分組分角色朗讀劇本、分組討論和教師總結3部分。第一部分為4課時,每組7~8人,選定1個劇本進行分角色、有感情且略帶表演性的課文朗讀,教師對每個角色性格進行一定的解讀,使學生把劇本的角色性格帶入朗讀和表演中,增強學生對于劇本、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的深層次理解。第二部分用2課時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每組選定1位同學進行演講,教師根據其演講的內容進行提問,通過問答的形式增強學生對劇本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三部分用2課時進行教師講授和總結,基于每組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會利用文學語言和文學語境等進行詳細講解和補充,以此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逐漸形成師生互動和知識多手段分享的新教學模式。
戲劇是一種集體欣賞,正如美國戲劇家威爾遜在《論觀眾》中所言:“對觀眾來說,戲劇是一種集體經驗。”戲劇故事和表演必須一開始就引起觀眾興趣,并且要維持觀眾興趣直到戲劇終結。因此,戲劇工作者要掌控好表演藝術與舞臺藝術的表達方式和方向才能吸引觀眾,并最終呈現完美的舞臺視聽效果[2]。
對戲劇舞臺導表演語言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初始學習興趣,令其精準把握舞臺調度,以此更好地進行舞臺空間的設計和表達,從而有效地吸引觀眾。在表演語言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臺詞語言、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表演和行為表達練習,共4課時。同時,還要安排4課時對優秀劇本進行賞析和講解,讓學生深入體驗人物形象、角色關系、戲劇沖突和劇本主旨精神。
該階段教學教授學生空間設計語言的表達形式和方法以及效果圖繪制的技法和特性,各需2課時,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做”這一重要問題。
在這一階段,課程分為兩個部分,采用集中授課形式。第一階段,舞臺設計專業教師會結合優秀案例,通過PPT課件深入分析舞臺設計中各時代的建筑造型要素、人物服飾特征、形式元素選擇、空間語言表達方式和肌理材質媒介塑造方法,講解符號語言、舞臺燈光色彩語言以及音樂情感表達等專業性知識。對戲劇舞臺視覺空間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充分講解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測量劇本所體現時代的建筑尺寸并拍攝相關資料,布置草模空間練習作業,引導激發學生空間設計想象力,鍛煉學生設計思維表現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令舞臺空間設計語言與材料屬性恰當結合進而產生完美的視覺效果。第二階段,視覺傳達專業教師進行效果圖和尺寸圖繪制技法的講解,可從繪畫步驟、畫筆技法運用和表達以及色彩語言運用等入手,也可以利用電腦設計軟件進行繪制制作,把自身對于劇本的舞臺空間感性理解轉化為具體形式畫面的表達。通過這兩部分教學,提升學生手繪技法和綜合設計思維表現能力。以劇目《茶館》為例,設計草圖和尺寸圖(圖1)。
演員表演是借助舞臺規定情景完成的,舞臺模型是作為演員表演創作和觀眾欣賞的一種藝術空間而存在的。因此,舞臺模型制作必須符合戲劇舞臺空間要求。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基于之前的深入學習,分組協作進行舞臺模型制作,在制作中教師要時刻指導學生對于各時期各民族建筑結構細節化、材質肌理表達合理化以及空間語言處理整體化的把握,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準確選取和有效利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顏料等[3]。在劇目《茶館》中,舞臺模型制作分以下3個步驟進行:
1.材料工具選取階段。(1)了解把握該時期的清代建筑結構、制式、紋樣、色彩和造型特征,以木質榫卯結構為主,色彩以紅木色為主,墻面以淺白灰色為主。(2)工具刀以30°和45°角為主,還要選用600目、1 000目和1 400目砂紙及不同型號雕刻刀。顏料以丙烯為主,膠水以模型制作專用502膠、U膠和白乳膠為主。(3)選取易雕刻和裁切的材料,如桐木條、桐木板、ABS棍、高密度苯板、紙黏土和輕黏土等。(4)顏料以丙烯和噴漆為主,既可保持模型不脫落掉色,又可使顏色更均勻美觀。
2.模型手工制作階段,共44課時。(1)按照舞臺設計尺寸圖分工分部件進行手工制作,同時要注意整體古建結構和各部件的尺寸比例關系。(2)在各部件制作完成后,對其進行上色和材質肌理處理(圖2)。在上色前,要選取不同目數的砂紙對各部件進行細致打磨,以便于著色,然后將各部件用白乳膠、U膠或502膠進行拼貼和粘合。(3)制作同比例人偶,選取紙黏土或輕黏土,便于雕刻和塑造人物形體,然后再進行人物服飾和面部表情刻畫、打磨及精細上色。要注意人物服飾造型與劇本所體現歷史時期的一致性。上色完畢后,進行模型整體粘合、拼接和擺放[4]。

圖1 舞臺設計尺寸圖

圖2 手工小道具制作
3.模型調整階段,共4課時。該階段包括結構細節部件調整、色彩和材質肌理效果調整以及整體視覺效果調整。
該階段屬于收尾階段,數字媒體專業教師從舞臺模型作品拍攝、構圖技巧和燈光布置等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共2課時。將舞臺模型放置在固定尺寸的舞臺框里,讓學生思考選取哪個視覺角度拍攝、感光度多少、光圈多少、燈光強度多少、如何構圖和布置燈光角度等問題,教師要把設計規律和方法經驗傳授給學生,最終實現小空間中表現出大舞臺的視覺效果(圖3)。視覺傳達專業教師要從宣傳海報設計中的版式設計、形式要素和PS軟件操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如設定畫面尺寸為60cm×90cm,分辨率為100dpi,讓學生圍繞劇目主題展開設計,并羅列出與主旨精神有關的詞匯和圖形元素等,提煉出有代表性的符號元素來體現劇目主題,如建筑構件中的一個紋樣元素、劇目主題文字的變形、主視覺畫面和特色人物形象等,共2課時。最終,形成完整的有設計意味的宣傳海報(圖4)。

圖3 舞臺設計模型

圖4 宣傳海報設計
在此次課程教學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教學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但在專業基礎設施和教師溝通等方面稍有不足,須在未來進行積極改進。
此次課程教學由不同學科專業和知識結構的師生參與,多方面吸取各專業經驗和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激發了學生的體驗思維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形成一套完整、全面、良性、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學新方式,對于高校教育教學和本專業課程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由于教學條件和課程課時的局限,在課程設計和模型制作水平上還有所欠缺,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進度的掌控效率有待提升。雖然這些作品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不可否認,跨學科多專業交融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學習起到了積極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相對單一的課程時能夠融合文學、戲劇表演、數字媒體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等多專業知識,達到觸類旁通的體驗式教學效果,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這也是這門課程的教學意義和初衷。
跨學科教學既能打破專業壁壘和距離,也能讓教師互相學習和交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以此激發舞臺設計專業乃至其他專業的活力。但在具體實施時,也存在教師授課時間不協調、各專業知識整合效率低和教學進度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各專業教師應共同商討課程教學計劃和相關安排,使其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在教授文學理論、設計美學和舞臺設計理論等知識的同時,還要提升學生動手制作和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綜合設計和應變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