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軒
【摘 要】隨著中國迎來了新時代下的文化大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本土藝術,首當其沖地進入了新中國的文化發展大潮。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迎來了屬于民族民間舞的雜糅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雜糅;教學;創新與繼承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143-02
一、匍匐在古典舞中生存的中國民族民間舞
古典舞和民族民間舞有著本質上的文化藝術區域差異,古典舞是主要建立在漢族傳統樂舞思想文化下的藝術再現,但是民族民間舞的文化是建立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下的區域性文化綜合體系。編導如果單純只是為了讓民族民間舞更具時代演繹性和文化吸引力的話,那么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惡意”修改。民族文化往往與土地、宗教、人文緊密相連,不能獨立存在。以傣族舞為例,生活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中國傣族人民,位于中國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熱的自然條件下的雨林地帶,平原面積狹小,丘陵喀斯特地貌分布較廣,集中影響下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傣族人民溫婉含蓄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具有我國西南地區舞蹈和東南亞仿生舞蹈的特征,集中展示下的孔雀舞等民族民間舞都是傣族舞蹈文化的精髓部分。從圖騰崇拜的角度來說,傣族人民崇拜的孔雀和大象在視覺直觀上都是一種相對遲緩的動物,但是大部分傣族舞蹈,尤其是獨舞的形式出現時,會打破民族原有文化意境,造成創新的社會假象發展。現代對于傣族舞蹈的編排往往更加喜歡運用古典舞的技術技巧進行填充,大幅度的技術技巧出現在傣族這樣溫和舞蹈的狀態下就會顯得紕漏百出。如北京舞蹈學院作品《花兒》表現傣族姑娘河邊嬉戲的舞蹈場景,可是后半段倒踢紫金冠的出現就打破了所有意境。首先,客觀文化下的傣族服飾是不可能出現滿足倒踢紫金冠之類的動作所需要的空間幅度,這是一種對客觀文化的不尊重。其次如果缺乏有力的動作去填補音樂空缺,可考慮去本民族的舞蹈語匯中搜索,這樣隨意地加入古典元素會打破舞蹈之前所營造的意境!雖說高難度的動作能迎合觀眾的胃口,但是也會帶來文化層面上的缺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編導對于古典舞和民族民間舞處理關系的不妥當。在運用古典舞技巧穿插時,除了考慮舞臺美觀,更重要的是去考慮主觀意識下所產生的藝術創作是否符合民族文化取向,民族民間舞也有自己獨有的技術技巧,本土文化下生長的東西往往更加銜接得當。民族民間舞是對于民族民俗文化的再現,除了美觀性以外,更多的應該是考慮民族性,一個出現的方式與時間都不合適的技巧往往會將舞蹈創作帶入僵局。
二、活在現代藝術“威脅”下的中國民族民間舞
民族民間舞在我國是種類最多最豐富的本土藝術,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發展的今天,我們吸收借鑒了現代舞中對于高中低這類空間處理元素的利用,這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可是在低空間這一概念的處理和應用上卻出現了些許偏差,現代舞和民族民間舞中對于“接觸地面”這一空間概念有著不同的詮釋,我們斷然不能全盤接受現代舞精神。現代舞的低空間運用往往是在客觀現實上,使得肢體與地面發生現實觸碰,這種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現代的產生環境具有一定的物質優越性,有著相對良好的“舞臺”藝術概念。可是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在發展初期達不到,所以則會更多去強調精神和呼吸,精神狀態層面上的低空間地面接觸;其次,現代舞的地面接觸往往更多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接觸,而民族民間舞僅存的客觀肢體接觸則是區域性、部分性接觸,這一個概念如果不處理好,就會出現民族民間舞在舞臺上的“摸爬滾打”表達。如由延邊大學金英花、安海月編導的朝鮮族女子群舞《覓跡》中對于低空間的利用就完全“現代舞化”。朝鮮族是一個相當重視禮節的民族,這種禮節的保守性往往會體現在各個文化領域中,但是舞蹈《覓跡》在朝鮮族傳統舞蹈的素材背景下,就已經明顯地破壞了民族文化取向。早期朝鮮族舞蹈受土地場合影響,不會出現在地上躺身翻滾的動作,這類動作在某種程度上不具有雅觀性,而且違背了朝鮮族的文化價值取向。傳統舞蹈是我們文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這樣大范圍地接收現代舞思想,會產生舞臺文化傳播的專業誤區,其次對于傳統文化來說也是一種偏離性發展;我們學習現代舞,是學習其思想和編舞方式,學習其對于舞臺和空間的運用,而不是學習它的模式和語匯。
對于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如獨龍族、傈僳族、保安族等,在傳統文化保護相對落后的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就更加不能雜糅過多的外界舞蹈思想,不然會損傷其民族文化本質。以獨龍族為例,因其早期所處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閉塞,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思想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獨龍族舞蹈文化就會顯現出原始舞蹈所特有的魅力——緊密貼合土地的藝術。但是早期對于獨龍族舞蹈的整合工作相對遲緩,其大部分傳統文化也早已不能融入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就導致在整理過程中融入了過多的其他民族樂舞文化和現代舞整合思想,獨龍族特有的那一絲味道也在逐漸退散。以獨龍族舞蹈《獨龍·南青》為例,在整體的編排創作中,其編創模式更加無限趨近于現當代舞的編舞思想,導致原本民族元素相對較少的獨龍族特有的舞蹈文化就會被現代舞的模式所“吞沒”,最后的展現效果更加像一種由獨龍族人民所表演的一種啞劇和現當代舞的融合,而并非獨龍族舞,這是一種文化獨特性的缺失。編導在綜合編排時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并不是好的思想對所有的民族都合適,這種編排的現象更加像是編導以自我為中心的脫離群眾卻走在前沿的“唯心主義”藝術創作思想。不同舞種之間的區別不僅僅是舞蹈語匯和服飾,更多的是每個民族對于自身所處土地的獨特認識和特有的樂舞思想文化,這種差異是不可磨滅的,如果本著“大漢主義”“崇洋媚外”等藝術思想的話,那么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也是一種打壓。
三、思想上的藝術方向性定格
現代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則出現了“技巧贏天下”的發展現狀,往往編導們會更在意舞蹈技巧在民族民間舞中綜合運用的出彩部分。舞蹈藝術家黃豆豆在《中國好舞蹈》中評價古麗米娜·麥麥提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都說民族民間舞起點是看風格,更好的是看民族文化風情,但是你今天向我展示的是民族民間舞中的最高境界——通過舞蹈讓我看見了一個民族的圖騰!”這句話也揭示了民族民間舞的基本發展方向——風格性發展方向,我們之所以會在民族民間舞名字之前冠上蒙古族舞、維吾爾族舞、朝鮮族舞等民族稱號,就是因為這些舞蹈具有不同民族的風格。種種話語都表達了民族民間舞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傳承發展,不論是古典舞技巧,還是民族民間舞技巧,大量出現在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中除了能體現出演員技術的高超外,對舞蹈本身沒有太大影響,因為舞蹈畢竟不是雜技,不論怎樣發展都要區別對待,甚至有些舞蹈作品以民族民間舞的題材展現的卻是一場技巧演出。技巧對于民族民間舞來說,只是衡量演員好壞的一個標準,不能成為全部,適量的技巧足夠表達就可以了,沒必要大篇章地添加技術去嘩眾取寵。民族民間舞評價的標準應該是民族本身以舞蹈方式展現的文化再現而非過于常人的肢體控制,舞蹈家金星說過“舞蹈的技術應該是為整個舞蹈去服務,而不是我的身體去為這一個技術的難度去服務”。畢竟舞蹈的肢體區別于體操和雜技,舞蹈的肢體是具有思想和感情、藝術成分的肢體,而不是機械發展的肢體。
對于區域性文化相對特殊的民族,其文化發展則更應特殊對待,不能出現大幅度的統一藝術編排思想出現,更多應結合該民族當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現狀、民俗風情等,研發出一套適合該地區的藝術編排思想。這種轉變不僅僅只是變化舞臺上的幾個流動和造型,而是去從本質的源頭上發掘和思索,而不是一代接著一代的創作思想的繼承。
四、民族民間舞教育的時代傳承
舞蹈教育領域中對于舞蹈本身的創新教育中也存在著大量雜糅的現狀,這種現狀對于教育領域來說是具有毀滅性的。首先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事業,就要繼承民族文化的發展,如果在教育領域中對傳統文化的內容做出過多的雜糅與創新,首先教育的本身就不會對傳統文化進行完整的保留,會做出一定的刪減。如果繼續對民族民間舞教育進行雜糅,那么在缺乏對本真傳統文化認識下的學生所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則是在教育的基礎上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刪減,走向社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后的傳統舞蹈文化則會所剩無幾,這也成為當今影響中國民族民間舞編導事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現狀:缺乏對“文物”型傳統文化的了解!在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后,再加上大時代背景下現代舞的飛速發展,那么學生的作品就會受到以現代舞為主的多方面舞蹈因素影響,最終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只不過是打著時代創新旗幟下的文化垃圾,或是文化創造藝術!教育領域的民族民間舞教學創新的重點應該放在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而不是傳統文化的創新,這是一個方向性問題,這將直接關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延續!
舞臺上的民族民間舞是課堂賦予的,什么樣的課堂就會有什么樣的舞臺。課堂上的民族舞蹈教學重視技術技巧對演員肢體的訓練,重視風格的協調性訓練,為了刻意去迎合現代文化,將民族民間舞一次又一次地衍化為古典舞技術與現代舞結構的舞臺附屬品,著實可悲!舞蹈除了審美,更應具備文化傳播的藝術價值,在舞臺上摸爬滾打,騰云駕霧,一場觀眾的吶喊歡呼后,留下的也只不過是文化層面的空白和審美方向的畸形而已,有時候民族民間舞不是顯示舞者的美,而是顯示舞蹈本身的美!
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是一個特殊的過程,是一種建立在課堂與舞臺、區域性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上發展的藝術,而不是建立在文化多樣性上發展的藝術。文化的多樣性、思想的深入會給民族民間舞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卻不能成為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一方面強調文化創新,但是這種創新的發展是需要過程的,如果跳躍了這個發展的過程,那么就是一種文化創造而非創新。讓民族民間舞適應大眾審美不是僅僅要求舞蹈編導的單方面努力,而是需要編導和群眾的配合,二者對于民族民間舞的發展缺一不可。缺少了編導,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就會庸俗化、不雅化,缺乏舞臺美感和舞蹈肢體美感;缺少了群眾,民族民間舞就會變得極端化、抽象化。當今在現代舞全球發展獨占鰲頭的今天,各類舞種都會受到影響,如果脫離了群眾,民族民間舞勢必會在潛移默化中向現代舞靠近發展,最終將成為時代發展下的創造新品,而非創新發展,脫離文化發展初衷,成為文化發展的一種悲哀!
參考文獻:
[1]樸永光.朝鮮族舞蹈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