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卿 陳珺
【摘要】監督和防范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出口退稅風險,審計發揮著特殊作用。文章從審計角度探討防范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出口退稅風險的策略,具體包括加強企業內部核查,使用大數據進行審計,加強風險應對。
【關鍵詞】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出口退稅風險; 審計應對
【中圖分類號】F239
一、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特征與相關規范
(一)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特征
1.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一般不自營出口,只收取服務費,本質上是服務業為主的代理公司,即主營業務必須只以外貿代理服務為主,而傳統外貿出口企業不能從事代理出口業務,只能自營出口。因此如果企業以自營出口為主營業務,則該企業為傳統外貿企業而不是外貿綜合服務企業。
2.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的出現,對于出口企業騙稅的主要手段并沒有本質上的影響,只不過可能從原先的“出口企業與境外購貨單位雙方勾結”演變為“出口企業、代理企業和境外購貨單位三方勾結”進行騙稅。騙稅的特點更為復雜,呈現出“真實票單、有貨流動、虛構資金”的新特點,騙稅手法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化,出口退稅必備的各環節如報關、收匯、退稅、貨代、物流等交由不同團伙分別處理,處理手法更加專業化、精細化,有完整的鏈條,通過低值高報、無貨出口、買單配票、借道平臺、道具出口、貨物循環出口等方式騙取退稅。
3.在實際審計過程中,兩者都要核實出口業務的真實性,而在傳統規定中,對于代理企業審計側重點在于是否為自營出口,即核實購銷業務是否真實,是否存在違規代理行為(也就是說需要核實是否存在“假自營真代理”違規行為);對于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審計側重點在于企業的代理業務是否真實,委托方生產企業的貨物是否自產,價值是否真實。
(二)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規范
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外貿發展的“國六條”,其中第四條首次提及“支持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為中小生產型出口企業的出口業務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政府部門首次明確了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作為“服務機構”的身份和定位,并支持它們為中小生產企業出口提供出口相關的融資、通關、申報出口退稅等相關服務。
此前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在監管和法律認定上一直被視作單一的傳統外貿出口企業而非以收取服務傭金費用的服務機構,在法律判定上和傳統自營出口的外貿型出口企業混為一談。這不利于業務的正常開展。一方面隨著服務規模擴大,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需要處理的訂單數量成倍增長,很難做到毫無紕漏。但按照現行外貿管理制度,貿易企業只要出現一次重大失誤就會被降級處罰。另一方面,以出口貿易企業身份為中小企業提供外貿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存在與過去外貿管理制度相違背的嫌疑,這為企業的成長增加了不確定性。
2016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再次明確開展并擴大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和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試點,降低了外貿出口行業的門檻,鼓勵更多中小民營企業進行出口貿易。此次規定在外貿出口企業的分類中新增一個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的細分,增加了以代理出口(即代辦出口退稅等業務)為主營業務的貿易出口形式,其業務主要為報關報檢、物流運輸、出口退稅、費用結算、信用保險等服務行業,促進了中小外貿企業和針對出口貿易相關業務服務的這一行業的發展,也降低了出口貿易門檻,使中小出口企業出口的難度得以降低。
二、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手段
根據外貿企業通過外貿綜合型服務平臺進行出口退稅相關業務流程不同階段中所涉及到的舞弊手法來分,騙取出口退稅的手段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前期收到委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騙稅手段
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收到生產企業委托,與生產企業勾結偽造三流數據以騙取出口退稅。具體手段包括:①虛增貨物價值。通過虛報抬高貨物價值以騙取額外的出口退稅(虛報價款通過地下錢莊買匯轉入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或生產企業賬戶)。②偽造貨物流。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創辦皮包公司(虛假生產企業)偽造虛假貨物流,大量虛開發票以騙取出口退稅。③偽造票流。激活僵尸企業,聘請代賬公司虛開發票,短期內走逃、注銷。
(二)后期辦理出口業務時可能出現的騙稅手段
生產企業委托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辦理貨物通過海關出口至境外購貨企業過程中的貨物運輸、貨物倉儲、貨物保險;到海關口岸報檢報關、獲取出口單證申請出口退稅;后續為生產企業結匯、核銷、退稅、融資等全流程服務,這個過程中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可能與生產企業勾結,也可能與境外購貨企業內外勾結騙取出口退稅。具體手段包括:①道具出口。出口比較昂貴的貨物,但以次充好或者將其他廉價貨物代替原本的貨物出口以騙取出口退稅(和虛增價值類似)。②循環出口。出口貨物都是正常的,但是以走私方式再運回國,再循環出口以騙取出口退稅。③跨地域、跨境作案。利用地下錢莊打入外匯取得出口核銷單據。④買單配票。利用報關行、貨代公司掌握他人出口貨物裝箱單、提貨單信息,冒用別家無出口退稅權的企業的出口單證信息(作假、編造)來騙取出口退稅。
三、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審計應對
(一)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審計監督的作用
1.審計監督的作用
作為獨立經濟監督形式,審計監督越有效,企業違法違規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方面,審計監督可以有效地降低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在為出口企業服務過程中產生的舞弊概率,減少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和生產企業兩者的經濟損失,減輕或消除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在為生產企業提供出口退稅服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經濟風險。有利于降低外貿出口企業通過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審計監督還可以幫助外貿綜合型服務型企業加強出口貿易退稅審計項目管理,建立健全各項出口貿易退稅審計管理制度,盡快形成規范的出口貿易退稅審計體系,確保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的相關對外貿易資料真實完整。
審計監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海關抽檢力度的不足。因為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負責的業務包括物流運輸等方面,也就是說包括貨物移送海關的核查和運送。針對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進行審計監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貨物抽查的力度。但實際上海關是執行的抽檢,不可能達到檢驗全覆蓋,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騙取出口退稅風險,一旦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和生產企業勾結造假,還是存在出口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風險。
(二)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審計監督方式
對于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問題,可以區分以下幾種情況采取相應方式進行監督檢查。
1.對委托代理方(生產企業)出口業務的審計
首先,審計機構和人員應審核進出口合同,包括簽訂進出口合同的簽訂日期、產品名稱、數量金額、貿易國家和合同編號;其次,應審計財務賬戶數據,以確定進出口銷售量和成本的真實性。
2.對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代理出口業務的審計
首先,審計機構和人員應關注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與國內生產企業簽訂的代理合同或協議中規定的代理出口貨物的名稱、數量、運達日期和代理手續費等;其次,重點關注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在執行代理出口合同或協議時是否與所簽訂的合同或協議有差異,是否通過虛假代理訂立合同或協議,營業執照是否真實,是否存在其他破壞正常外貿業務秩序的違法活動,是否在財務報表賬戶上如實反映代理費收入。在審計監督中,還應特別注意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的服務代理費的收費標準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向委托方收取的服務費,如有結余,是否按期結轉,是否按照規定保留了合理的余額,有無長期掛賬不清。
3.對收取外匯貨款的審計
這一方面,審計應重點檢查出口收匯是否按照國家外匯管理要求及時辦理外匯核銷,以及收匯是否通過指定外匯銀行結算、出售外匯。對于出口外匯收取,首先檢查出口發票上的外匯金額與出口合同標明金額是否一致;其次,重點檢查企業賬戶中應收外匯金額是否與出口銷售發票應收外匯金額一致;最后,檢查企業實際收匯金額是否與應收結匯金額相符。
4.對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出口退稅的審計
這一方面,審計應著重檢查外貿企業出口真實性和合法性,包括生產企業開具的出口商品增值稅專用發票、出口商品報關單和外匯收匯是否符合有關規定;查明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是否利用虛假代理、虛假報關、虛假收取外匯或與有關部門串通勾連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由于出口退稅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業務,涉及多個部門,審計過程中應走訪有關單位和個人。另外,還應注意檢查是否存在由于國家出口退稅率降低而導致外貿企業宣布出口退稅后調增出口成本的舞弊問題。
四、基于審計角度防范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策略
出口退稅是較為復雜的業務,其中涉及到多個部門和環節。為了有效打擊出口騙稅,需要國家有關機關和部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這一機制中,審計機關和機構發揮著特殊作用。這里,我們從審計角度分析防范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策略。
(一)促使企業建立騙取出口退稅的預防機制
企業騙取出口退稅問題的內部預防是比較關鍵的措施,預防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有賴于外部因素的促使。審計尤其是國家審計機關通過既往審計監督活動,針對企業存在制度薄弱環節與問題,提出建立預防機制的具體措施和步驟,并指導其實地落實和執行。如為企業設計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相關法規和政策的宣講與教育等。
(二)不斷完善審計方式方法與技術
針對企業騙取出口退稅舞弊手法的不斷翻新,審計監督方式方法與技術需要不斷更新與完善。如需要研究審計過程中大數據分析和運用,研究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環境下審計應對措施,研究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因素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及運用問題。技術在不斷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審計人員更需要不斷更新觀念和理念,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從而滿足監督檢查企業騙取出口退稅舞弊問題的工作需要。
(三)加大對騙取出口退稅問題的審計處罰力度
建立企業騙取出口退稅預防機制是著眼于未來,但對于企業已發生的騙稅問題需要依法進行處罰。這種處罰既包括稅務機關、企業主管部門、監察與司法機關等,也包括審計機關的相應處理。國家審計屬于行政監察和經濟監督性質,具有監察與監督的強制性,對查證的相關問題具有行政處罰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就目前來講,我國國家審計的這種處罰權尚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與處罰意見,應規定主管機關必須將落實與實施情況向作出決定的審計機關反饋信息。加大審計處罰力度是防范外貿綜合型服務企業騙取出口退稅的重要策略。
主要參考文獻:
[1]NigarHashimzade, Zhanyi Huang, Gareth D. Myles.Tax fraud by firms and optimal audit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Volume 30, Issue 1March 2010Pages 10-17
[2]Fan Jin, Cai Yan-Ling, Ji Xiao-Jun, Zhao Liang. An Observation on China Comprehensive Pilot Areas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Henan Province.ProcediaManufacturingVolume 302019Pages 77-82
[3]Quyen T. K. Nguyen, Paloma Almodóvar.Export intensity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role of trade finance availabil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olume 27, Issue 1February 2018Pages 231-245
[4]江琦.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困境與出路[J].經濟師,2019,(2):222-223+225.
[5]葉阿真,楊建南.中小企業開展跨境電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電子商務,2018,(9):25-26.
[6]陳炳才.對中美貿易爭端下對外經濟政策取向的思考[J].中國外匯,2018.
[7]王文清.崇文.劉運宇.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代辦退稅新政解讀[J].中國稅務,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