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生態學視野分析下的“好課”從課堂教學內部核心結構出發,探尋各結構間的聯系,實現好課從評價教師教學單一價值到引導教與學的多重價值轉變,并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關注好課分析維度的適用范疇。依此,本文探討構建一節好課的5大分析維度:教學目標明確、學科特點明顯、學習方式學本、學習效果凸顯、教師素養優秀。
[關鍵詞]生態學;一節好課;5大分析維度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0)05-011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20
一節好課的標準眾說紛紜。隨著新近教育教學理念的衍生,出現了多重嬗變,加之固有標準的桎梏,與課堂教學育人目標存在差距。為充分發揮“好課”的導向、反饋、激勵、自省與預見等作用,可以從工業學的標準分析走向文化學的生態建構,方可為課堂教學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南。
基于生態學視野下一節好課的價值取向由單一的評走向“評與導”的整合,更注重引導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這樣的價值取向集中體現為基于教育教學核心規律、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展開根基性與本質性分析與建構。聚焦課堂教學關鍵結構及相互關系的構建,聚焦服務學生更好成長的課堂教學生長基因的研究,聚焦全學科普適性好課規律的探索,聚焦開放生成的系統闡釋,著力呈現小學階段好課的一個系統的分析維度,而非固化的評價指標,為學生與教師基于特定目標指引下,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展開學習活動提供助力。
一、生態學視野下一節好課的構建
生態學視野是指從生態觀的角度去看待一個結構體系。生態學本體論與方法論集中表現為“內部結構體系的構建、外部支持系統的探明與開放生成的發展觀”3大分析維度。一節課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是各教學結構的協調運作,實現了內外信息交流,實現了能量與信息的動態平衡[1]。生態學視野的好課分析,可以直抵各結構本質,直抵發展進化本質,直抵育人核心規律。可從紛繁復雜的標準中深入結構本質、生長機制,實現動態發展,真正抓住好課的導向標。這樣的構建實現了3個優化:一是由表入里的好課結構優化;二是由評到教的行為優化;三是化靜為動的生成優化。本文的探索基于小學階段全學科的普適規律而構建,分析維度也會不斷調整與發展。
(一)構建結構體系
生態學視野首先分析一個生態系統的結構,好課的結構與生態鏈體現在既要把握一節課的全景結構,又要分析出關鍵結構及各結構間的聯系,做到系統思維與重點思維整合。
一節課從縱向實施流程分析,包括理念、設計、實施、評價、研究、交流等基本活動;從橫向因素組成分析,包括目標、內容、組織、環境、資源、場域、主體、活動、手段、方式等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還需抓住關鍵與核心結構,以聯系與發展思維進行分析,把一節課看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基于特定目標,以一定方式展開的學科文化學習與身心發展活動,并在活動中實現著人生優化與個性成長”。由此,目標、師生主體、方式、學科學習、學習效果等構成了生態系統中的核心結構。
(二)多元形態兼容
一個生態系統必然是多元的、多樣的、相互包容、互相生成,實現自身的更替與發展,一節好課也應如此。我們應著力構建基礎的、普適的、多元的、發展的核心分析維度,從繁多的學科課堂教學中抽取出共通的、本質的維度進行探索,同時參考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優化與調整。
(三)自然生長機制
自然生長機制是生態系統運行的基本特點,即其內部與外部實現能量與信息的交換,自然地進行新陳代謝。一節好課也有類似的運行機制,表現為如果做好關鍵結構的設計與實施,好課便自然運行;如果實現課內與課外研究的互動交流,則有了優化與進化可能。簡單地說,一節好課需關注課堂教學自身內部結構的設計與實施,關注研究與評價,關注主體的參與性,體現為教師素養中應具備研究、反思、建構、創新的意識與能力。
(四)動態發展平衡
生態系統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是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不斷發展變化的。一節好課的分析維度僅存在相對的適應范疇,但越接近育人本質與課堂教學規律,適應范疇則越大。這個范疇永遠處于動態的發展時間線上,不斷平衡,又不斷更新[2]。
基于生態學視野下一節好課的分析維度構建,著力探尋課堂教學系統中的核心結構,努力探索課堂教學內部自身及與外部結構的聯系,進而構建起更大的適應場,最后以動態、開放、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好課的分析維度。因此,“系統、重點、聯系、基礎、普適,動態”是一節好課分析維度的核心要義。
二、生態學視野下一節好課的5個分析維度
一節課可以看作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基于教學目標,以一定方式展開的學科文化學習與身心發展活動,并在活動中實現著人生優化與個性成長的過程”。可見,“教學目標、學科特點、學習方式、學習效果(學生)、教師素養”是一節好課的最核心的5大分析維度。
(一)教學目標明確
1.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化。以數學學科為例,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4個方面來闡述的。作為一節課的目標,雖不用達成各個方面的全部目標,但它提示著教師需關注的方向。教師應在深入學習課標的基礎上,根據總體目標確定幾個具體目標,并在一節課(或一段時間)的學習中列出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達到的思維水平、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情感態度的發展要求。
2.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參。一是樹立整體系統的觀念。教材在編排上遵循著同一知識點“螺旋上升”、不同知識點“交替式增長”的編排特點。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年段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梯度,只有跳出本冊知識點的局限,并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才能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對一節課的目標做出準確的定位。二是剖析知識點本身,尋找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目標。
3.準確了解學生的基礎。在制訂教學目標之前,還要對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趣點、知識基礎、學習經驗、思維方式和態度、可能產生的困難等進行全面分析,以制訂適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目標制訂為例。筆者基于教材與學情分析,將本課定位為“基于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喚醒轉化思想,通過多種活動,自主經歷轉化過程,合作分析討論轉化前后聯系,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掌握面積計算公式,為后續學習求解三角形、梯形與組合圖形的面積做好鋪墊。回歸本課承上啟下的價值,從學會到會學”。
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觀察、操作、演示、推理、想象與抽象等活動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轉化思想在學習與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與能力;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學科特點明顯
學科特點即是基于特定學科,在內容、組織形式、手段方式、活動樣態上有其獨有的特點。如語文課的聽、說、讀、寫是不可或缺的內容;數學課中情境、操作、演示、畫圖、抽象、想象、應用也是數學抽象與數學建模的重要序列活動;體育課的熱身、示范、練習、強化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美術課的看、賞、畫、展、析也是重要的學習活動。
這一分析維度是學科特有的分析視角,也是區分一節課是否達到基礎要求的基本標準,更是學科教師一生都應去錘煉的專業能力。總的來說,學科特點是各學科教學有其特定育人價值定位、特定育人方式的表現。當下,綜合課程日新月異,充滿生機,但在以國家課程為主體的時代背景下,學科界域盡管在縮小,但學科教學特點依然存在。當然,各學科特點也有其共通的規律,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學生要有機會經歷知識的形成與再發現的過程等。
(三)學習方式學本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反映出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研究探索與實踐創新能力等的重視;同時,新課改服務于學生學力的提升,服務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服務于人才強國的國家戰略構建。由此,學習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新課程倡導的這三種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學習觀的更新,需關注學生學力提升,讓學生充分經歷,自主發展與實踐創新。
綜合來看,應倡導主題、系統、深度的學習方式;泛在、多元與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終身學習意識與能力也應該從小培養。主題學習指學生的學習不是散漫的,而是聚焦特定主題,賦予學習特定的情境與生活意義;系統學習指學習要著力構建起對應的認知結構圖式;深度學習指向高階思維的學習,超越理解,走向建構,創新應用;泛在學習指學習的時空場不局限于課堂,不拘泥于線下,實現課內外融通,線上線下交匯,助力深度學習發生;多元學習指學習要基于特定的主題內容,實現方式與內容目標的完美匹配,提升學習效率,促進人生優化。如自主學習、小組學習與集體學習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基于特定內容與目標選擇對應適合的方式。探究、實踐、實驗、演示、討論、交流、講解、應用都可在特定的內容與目標上發揮作用;個性化的學習體現在基于不同學情,因材施學,分層要求的相關學習,是包容性更大的學習樣態;終身學習不僅指學到老,更指學習與生活的融匯,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里生活。
同樣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交流、想象、推理等自主學習活動中建構新知。具體如下:研究怎樣轉化成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通過轉化前后聯系怎樣推導出面積公式,以及建立面積公式推導清晰且簡化的表象等問題上,讓學生綜合運用觀察、操作、演示、推理、想象、抽象等漸進的系列思維活動;通過集體學習、小組學習與自主學習等方式,圖、文、數、視頻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讓直觀想象與數學建模等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為學生互相質疑、辯論評議、遷移應用提供了載體與時空場。深度學習的出發點與歸宿就是學會學習,從單一的知識教學走向文化實踐的學習。思想是數學學習的靈魂,本節課中,轉化思想通過故事、操作體驗、歷史與生活中的應用等環節,潤物無聲地在學生心中播下種子。當然,在教學中還滲透了極限思想與對應思想等內容。
總之,基于學本化的學習觀著力尋找學習方式的多元化、適切性與個性化。在學習過程中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思維與表現方法的多樣性,學生有獨特的感受與情感體驗。同時,倡導學本化學習方式,并非擯棄教師指導,在學習中教師給予積極的支持、鼓勵與引導,也是很重要的教學方式[3]。
(四)學習效果凸顯
以上的3大維度實際上是一節好課可能好的關聯因素與必備條件,但非決定性標準。學生在一節課基于最近發展區有進步才是最終恒定的標尺,這是永恒不變的好課標準和分析維度。巴班斯基曾說:“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結果方面。”
一節好課的學習效果應該做到: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有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本節課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得到落實。一節好課還應該實現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技能、思考方法及實踐創新結合,質量與效率共存,積極情感累積與激發后續內驅力兼顧,表現在學生想學、會學、學會與樂學的統一。
同樣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學生學習效果如何,結課時可以對問題進行巧妙設計。“今天學了什么,怎么學的,學得怎樣,好在哪里”一系列問題包含了對知識技能、情感態度、過程與方法的追問,可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本節課中,除了最后的4個總結問題的設計,在前面學完公式后還可追問學生,“寫公式時有怎樣的感覺?”讓學生對知識真理性與學習價值產生確信感。只有確信研究過程的真實性、研究結論的真理性,才會培養孩子們持久的探究欲,這是更高的學習境界。看完數學家劉徽利用轉化思想求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現代人利用轉化思想解決生活問題后追問,“你有什么想說的?”類似這樣問題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回顧探究過程,還回憶情感經歷,外化價值觀。長此以往,利于培養學生的持久興趣,利于正確價值觀的積淀。
(五)教師素養優秀
教師是教學設計者與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扮演著陪伴者與組織者的角色。教師自身的素養也應納入好課的分析維度。
教師素養從課堂教學的生態系統進行分析,除教學技能外,還包括教育理論素養、教學設計素養、評價素養、研究素養、學習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這其中,設計與實踐是教師必備的兩大素養,也是決定著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元素。教學能力從不同維度分析包括不同的結構。從信息加工視角看,包括“看、聽、思、做、說”的內容;從課堂教學結構維度看,包括“組織、表達、交際、分析、觀察、協調、評價、管理”等內容;從教學關鍵因素角度看,包括“言語、行為姿態、信息技術使用、板書”等內容;從教學的認知加工與元認知調控上來看,“觀察學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有效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學生學習表現及時關注與評價引導,處理臨時事件的機智,有效調控教學節奏”等都是很重要內容[4];從學科特點看,不同學科教師素養有其特定的聚焦點。如數學教師“語言規范、準確、簡潔,舉止大方沉穩,思維理性,邏輯嚴密”等是教學能力的核心指標。
三、一節好課的嬗變
5個分析維度僅提供了一種思考思路及一節好課的努力方向。教師還需由表及里,持之以恒地分析課堂教學的本質結構與核心規律,由關注評價到關注如何上好課的行為轉變,需要不斷取長補短,才能使好課由寫在紙上的提綱變成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
5大分析維度并非靜止僵化的評價指標,需要老師在實踐中樹立更好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樹立與時俱進、精益求精、日積月累的研究心態;樹立素養為本、學生為本、學習為本、成長為本的基本教學遵循;樹立立足課堂,站好課堂,躬身課堂,不斷磨礪自身教學技能,提升個人素養的教學實踐;樹立推陳出新,開放包容,不斷更新的價值探索。“好課追求、研究心態、成長為本、躬身實踐、持續更新”是好課嬗變的基本方向與方法論體系。
同樣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新課改之前,基本遵循雙基制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包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與面積公式的推導,整個教學設計與實施便圍繞兩大方面展開。而基于新近文化與人才定位,2011版新課程標準則提出了四基的培養目標,2017年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數據分析”6大核心素養。基于新的課程標準,再上此課,目標則必須從知識與能力拓展到數學建模,特別是轉化思想的體悟上去。可見,教學目標需要不斷更新,好課的標準同樣如此。隨著信息技術的滲透,知識幾何增長,教師角色開始轉化,不再局限于文化的傳播者,而更多指向課程的研發者、學習的指導者、成長的陪伴者等這樣的支持者角色上去。于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隨之變化,教學的范式也不斷優化,好課的標準,甚至分析維度也隨之改變。
好課嬗變無法給出未來的方向,但卻可總結出基本的趨勢,那就是“基于教育教學規律,基于學生成長宗旨,躬身實踐,深度研究,持續更新”。讓好課成為教師成長的終極追求,成為服務學生更好成長的主場。
參考文獻:
[1]閆艷.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基礎教育學校評估研究[J].教育學報,2019(1):67-73.
[2]葉瀾.扎實 充實 豐實 平實 真實——“什么樣的課算一堂好課”[J].基礎教育,2004(7):4.
[3]姜錫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數學學習”研究之三[J].小學數學教育,2013(12):11-12.
[4]姜錫春.課堂動態資源的捕捉[J].小學教學參考,2013(20):61-62.
(責任編輯:劉增石)
Abstract: From the cor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good lesson" based on field of vision analysis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of each structure,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od lesson from evaluating the single value of teachers teaching to gui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is, five analysis dimensions of a good lesson are constructed, including teaching objective is clear,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is obvious, learning method is learning-based, learning effect is prominent, teacher quality is excellent.
Key words: Ecology; a good lesson; five analysis dim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