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兵
北宋哲學家程頤說:“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體”就是根本,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質性、規律性的因素,“用”就是表現和使用。二者高度的一致性決定,在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中,應該從“體”的規定性看記錄。“用”是“體”潛在功能的發揮,表現“體”的內在價值并決定其價值的大小。檔案的社會價值取決于檔案利用,其前提是激發社會或個體的記憶,在反省中矯正個體或社會的行為。因而,在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中,應該從“用”的角度審視檔案記憶功能的發揮。記錄是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體”,它要明確的是什么是未成年人道德檔案(What)、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產生的背景(When)、誰來記錄和記錄誰(Who)、記錄的載體和記錄的范圍(Where);記憶是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用”,它要明確的問題是為什么建設未成年人道德檔案以及怎么建設未成年人道德檔案(How)。
1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概念——What
要研究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定義問題,首先必須了解檔案的本質屬性。目前,學術界有四種主要觀點:文件說、原始記錄說、社會記憶說、控制說。從結構與功能角度看體用關系,文件說、原始記錄說偏向實體的憑證性,強調的是“體”;社會記憶說偏向的是信息價值,強調的是“用”;“控制說”強調檔案是“憑證信息的合目的控制”,控制說是一種哲學層面的界定,一定程度體現的是體用關系的統一。控制說可以概括為兩句頗具辨證色彩的話,一是檔案是人類對憑證信息合目的控制,一是檔案是人類合目的控制的憑證信息。從這個角度看,控制說是對一切信息以檔案方式管理的最好詮釋。道德檔案的產生歸結于檔案方式在道德方面的運用,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合目的控制的關于未成年人道德情況的憑證信息。未成年人道德檔案是合目的控制的關于未成年人道德情況的憑證信息,是人們針對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這一特定對象而產生的專門檔案,具有工具價值和信息價值。
2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產生的背景——When
市場經濟是我國加強道德建設的推進劑,是道德檔案產生的背景。市場經濟引入后,人們的社會生活出現根本性變化,舊有的道德規范因為缺乏更新機制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加之社會對現代化環境中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的引導乏力,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還沒有樹立,道德規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逐步衰退。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社會整體向市場經濟轉型,同時也意味著我國正處在道德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法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對人以“器物”層面的控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關注。因而,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應運而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3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誰記錄”、“記錄誰”——Who
“誰記錄”的問題實際上是回答誰來建設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問題,對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主體的把握主要是建立在對客體的分析上。根據現實情況,建設主體應該是未成年人、監護人、學校。首先,未成年人是記錄的客體,但也是建設的主體之一,只有突出未成年人主體作用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再者,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理應是主體之一,監護人是未成年人家庭生活的陪伴者,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最后,學校是未成年人成長中除家庭外最重要的場所,學校的相關部門也應該是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的不可缺少的主體。
4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記錄的范圍和載體——Where
我國現代道德教育的范圍由20世紀80年代的政治教育觀逐步擴大到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的大德育觀,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無論以什么形式和載體進行記錄,但其記錄的內容要體現大德育的思想。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記錄的未成年人在道德方面的信息,其載體形式應該選擇主體所感知的事物存在方式及其運動形式。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面對這么龐大的客體,不可盲目的選用紙質載體或電子載體,應該考慮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現有的生活水平。截止到2004年1月,全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網人數達1495萬人,占未成年人比例的44.5%,而且未成年人上網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所以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背景的載體材料應該作為考慮的方向之一。再次,農村未成年人占未成年人近6成,農村計算機網絡相對落后,紙質載體可以作為考慮的對象。總之,對載體的考慮是基于便民而考慮的,載體材料決定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可操作性。
5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功能——Why
無體無以成用,而無用亦無以顯體,以體馭用,以用證體,體用密不可分。記憶作為記錄的“用”,它要明確的問題是為什么建設未成年人道德檔案(why),主要是指未成年人道德檔案表現出來的功能。作為一種新型德育方式,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功能是指檔案記錄所帶來的價值,與傳統德育的不足相比,其優勢主要體現在記憶固化的功能、愛的體現和歸宿感需要、自我教育的需要。
5.1 記憶固化的功能
檔案作為人類的記憶工具,它是彌補人類記憶功能不足的最佳途徑。檔案的基本功能就是記憶功能,其他一切功能的發揮都以這個功能為基礎。未成年人道德檔案更是如此,它承載著未成年人道德成長的足跡。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就是將道德方面記憶的固化過程。人如果沒有記憶,即使所經歷的生活實踐極為豐富多彩,但時過境遷就會遺忘或不全。未成年人由于年齡和智力水平的原因,其記憶能力有限,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就起到幫助未成年人擴展和固化記憶的目的。
5.2 愛的體現和歸宿感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種,感情上的需要首先是愛自己,這剛好是我國傳統德育工作所忽略或反對的。我們經常教育孩子愛祖國、愛集體、愛父母、愛師長,忽視對他們進行愛自己的啟發和說教。記錄立足的是現在,記憶立足的是將來,今天的記錄就是明日的記憶。未成年人道德檔案所維系的愛與歸宿感就是基于其記憶功能而產生。這種記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愛的表達,它所記錄的未成年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種無微不至的愛的表現。未成年人在特定的時候解讀自己的檔案,會感受這種家庭和學校施予的愛,同時也會因為明明白白感受到檔案記錄的是一個真實的、他人眼中的自我,就會激發他們對自己的愛。
5.3 “自我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德育的主要問題是德育內容的“高、大、空”和德育方式缺乏自我激勵。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方面,它同樣遵循“教育、再教育、自我教育”的過程,從德育的特殊性來看,自我教育的分量應該更重一些。由于在生活中逐漸感受到學校、家庭教育同社會環境的反差,他們開始懷疑傳統價值觀和美德的存在。如果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還是堅持重給予,輕自我,不尋找能開啟他們道德良心的鑰匙,就不會有大的收效。未成年人道德檔案是引導他們開展自我教育的最好素材,也是啟發他們良知的金鑰匙。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最有效的輔助方式是約束與模仿,最有效的激勵方式除了表揚就是自我認知。與國外的做法相反,我國的個人檔案向組織開放,而不向檔案的被記錄者開放。如果未成年人道德檔案依然堅持這一成例,則這一做法就沒什么意義。向檔案的被記錄者開放,道德檔案猶如擺在自己面前的一面鏡子,透過其中的信息,他們除了自我欣賞和認知,更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修飾與校正,亦即自省。
對于十幾歲的未成年人而言,正處于道德養成的關鍵時期,雖然對社會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往往失之片面,因而形成自省的習慣是極為重要的。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真實記錄個人道德成長的歷程,是他們開展自省的最好材料。
6 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的原則——how
根據“體用關系”的分析,未成年人道德檔案怎么建設的問題(how),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體”馭“用”;一是依“用”促建。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建設尚處在萌芽階段,在其建設中有很多值得探討和改進的地方。結合當前社會的反響,未成年人道德檔案的建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6.1 記錄宜“秘而不宣”
建設未成年人道德檔案,我們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作為未成年人道德檔案記錄的對象,未成年人有隱私權。再者,未成年人的情感較為脆弱,不良記錄的公開無疑會給未成年人帶上精神枷鎖。因此,進行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首先必須明確檔案建設的實施主體,即檔案由誰來建。從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來看,家庭、學校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其次是必須明確檔案的審閱權限,即誰可以閱讀檔案。一般而言,除了孩子本人,孩子的監護人和對孩子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才有此權限。
6.2 記錄內容要“抓大放小”
皮亞杰指出未成年人道德行為經歷著從客觀判斷(依據行為外在結果)過渡到主觀性判斷(依據行為的動機意向)的發展過程;前蘇聯心理學家把兒童心理個性發展分為“穩定年齡”和“轉變期”或“關鍵期”。關鍵期為兩歲、七歲和十二歲。我國林崇德等人研究表明:2.5-3歲、5.5-6歲、小學三年級、初中二年級是兒童、青少年個性發展,特別是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對未成年犯罪情況調查顯示,13-14歲是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高發期,而15-16歲則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發期。“孩子在二至七歲期間所處的道德、智力和審美環境十分重要。”盡管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從量變到質變,但是,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一定要把握道德教育關鍵期的檔案記錄,否則就會出現“無所不為而無為”的結局。
6.3 動態的記錄,客觀的記憶
道德的心理結構是非常復雜的,它是多維度、多層次、相互影響的開放系統。道德行為的實現往往依賴于多種心理因素及外界環境。另外,道德個體的多樣性也決定了道德行為的復雜性。因此未成年人道德檔案建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量化過程,它不是硬性化、刻板化的記錄可以解決的。道德檔案的記錄需要一個相對柔性的記錄方式,針對不同的客體應該有不同記錄的重心,即使是相同的客體但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根據其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去記錄。客觀的記憶源于客觀的記錄,未成年人道德檔案不僅要記錄好的方面,也要記錄壞的方面。記錄好的方面主要目的是起到正激勵,讓未成年人變“不為”為“有為”。記錄不好的方面主要目的是起到負激勵,要未成年人懂得“不該為”就“不為”,它也可以避免道德功利化的滋生。總之,只要客觀的記錄,才能達到客觀記憶之功效,才能實現道德教育之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8.
[2]嚴華,馮君蓮,王國平.論網絡環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J].求索:2004,(6)
[3]丁健.檔案與檔案工作:固化與記憶的固化[J].檔案學研究,2002,(5)
[4]B.A.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2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74頁
[6]班華.現代德育論[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99.
[7]齊巖軍.未成年矯正對象特點及社區矯正制度的基本要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