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獻串
師生同讀共寫,有利于激發學生讀寫實踐的熱情,也有利于教師基于切實的讀寫經驗而對學生的讀寫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讀寫實踐成效。隨著新的交流媒介的不斷涌現,師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豐富,加強查找、搜集資料能力的培養也越發顯出其重要性。與此發展趨勢相適應,師生同讀共寫應立足課內,延伸課外,媒體融合,拓展空間,進一步發揮師生同讀共寫的良好效應。
一、媒體融合,開闊師生同讀新視野
師生同讀,首先從課文開始,讓師生的閱讀視野在媒體融合的閱讀中開闊。在閱讀教學中,師生各自先聯系各課的學習任務認真研讀課文,獲得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而以問題為導向,借助媒體,查閱資料,開闊視野,深化認識,完成對學習內容的初步把握。在此基礎上,展開生生、師生對話,適當引進拓展性閱讀材料,讓豐富鮮活的信息在課堂中交匯,引發思維深度碰撞,促進意義積極建構,甚至創造意義。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的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猜測詞句的意思是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一種重要方法,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猜測詞句意思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的訓練點。媒體融合,開闊師生閱讀視野,能更有效地把這一訓練點落實到教學中。
以本單元《景陽岡》一文課后習題列出的詞語“梢棒”的學習為例。教師先以學生的視角來猜測“梢棒”的意思。可以估計到,大部分學生會聯系上下文和插圖,猜測它是一種武器;有部分學生會聯系“棒”字,猜測它和木棍有關。教師再以教者的視角來審視:這樣的猜測合理、準確嗎?通過查閱資料可以了解到:“梢棒”也寫作“哨棒”,它的一頭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來有點像龍吟虎嘯。它主要是用來防狼的。當時,山東道上狼群很多,武松從滄州回家探望哥哥,便帶了一根哨棒。這樣的同讀,為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學生在自己的猜測和資料的解答中,興趣盎然地進行閱讀學習,認識了“梢棒”,體會到文中并沒有為了突出武松的勇武而夸大其詞,了解到閱讀古典名著可以抓住關鍵字、聯系上下文、聯系插圖猜詞句意思,還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幫助自己正確理解。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引入活水:或鏈接社會生活激發閱讀興趣,或提供背景資料幫助閱讀理解,或呈現相關材料比較鑒賞提高閱讀能力,或引導延伸閱讀強化閱讀實踐……媒體融合,開闊閱讀視野,課堂將更富有活力。
二、媒體融合,拓展師生共寫新思路
習作教學,倡導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之前,根據寫作要求,自己先“下水”試一試,親身經歷準備、撰寫、修改的過程,取得切實的經驗;再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圍繞寫作對象,多渠道閱讀、多角度觀察,豐富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拓展寫作思路;進而啟發學生從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寫出自己對寫作對象的認識,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比如,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是搜集、整理資料,介紹一處“令中國人驕傲的”“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筆者“下水”試介紹一處中國的“世遺”后,感到本次習作確實比較難:一是中國的“世遺”離實際生活比較遠,學生相關的見聞感受比較少;二是“世遺”中“令中國人驕傲的”“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的內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體會到;三是要把搜集、整理的資料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種表達的轉換比較困難。
根據“下水”的經驗,這次習作指導,筆者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多渠道搜集資料。讓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介紹對象,通過查找圖書、網絡搜索、請教他人等方式,搜集、整理資料,豐富對所要介紹的“世遺”的認識。二是啟迪寫作思路。介紹“世遺”時,圍繞自己印象最深的特點來介紹;通過靜態、動態描述突出“世遺”的外觀和結構特點,通過故事敘述凸顯“世遺”的文化內涵。三是圖文結合促進表達轉換。讓學生根據搜集、整理的資料繪制圖畫,再根據圖畫介紹“世遺”的外觀、結構以及故事傳說,促使學生將搜集的資料轉化為自己的話語。
本次習作,從寫作對象看,有介紹長城的,有介紹布達拉宮的,有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中國“世遺”進行介紹。從習作內容看,既有對“世遺”外觀、結構的介紹,又有對“世遺”“令中國人驕傲的”“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的文化內涵的體悟。比如,有學生介紹長城的建筑材料時,在描述了條石、城磚的顏色、形狀、大小后,敘述了“冰道運石”的傳說,進而對“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發出贊嘆。從語言表達看,基本做到了用自己的話進行介紹。
可見,媒體融合,多渠道閱讀、搜集、整理資料,豐富習作素材,拓展寫作思路,是促進學生自由地、有創意地表達的有效策略。
三、媒體融合,搭建讀寫交流新平臺
同讀共寫,課外是廣闊的天地。通過媒體融合,搭建讀寫交流新平臺,讓學生人人有交流展示的機會。教師及時、靈活地對學生的課外讀寫進行指導,推動師生同讀共寫活動深入開展。
具體做法:一是注重讀寫協調推進。學生備有讀寫練習本:一天寫讀書筆記,從閱讀的課外書中摘抄精彩的句段,并嘗試賞析摘抄的句段;一天進行小練筆,將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事件寫下來。二是注重作品展示交流。把學生分組建立微信小組群,學生每天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或小練筆的朗讀錄音傳到小組群中。小組成員輪流檢查每天的朗讀情況并推薦一件作品到班級群里交流。教師從中推薦優秀作品讓習作者利用早讀課在班級里展示,師生一起賞析學生的作品,教師相機進行簡要的讀寫指導。
媒體融合,搭建讀寫交流新平臺,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家長反映,本來閱讀比較被動的孩子,因為交流展示“有了精神”。展示交流,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一位學生在閱讀《四世同堂》時,在讀書筆記中摘抄了片段并做了這樣的評析:“文中寫‘北平人,正像別處的中國人,只會吵鬧,而不懂得什么叫嚴肅,是告訴人們,北平這座古都歷經磨難都能泰然處之;‘今天,北平可是——也許是第一次吧——看見了嚴肅的,悲哀的,含淚的,大游行,是說日本侵略中國讓北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感、恐懼感。老舍先生運用對比的手法,讓我們對當時的局勢有了更深的了解。”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師生同讀共寫,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媒體融合,拓展讀寫實踐新空間,讓語文課程更加開放、更富活力、更具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