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霞
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小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為學好數學打好基礎。從目前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學習數學是比較被動的,沒有持之以恒的品質,部分原因是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沒有在學習習慣上給予正確引導。
一、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課前準備意識,主動預習者少
課前準備包括學習用具的準備,例如數學課本、文具盒(包括數學學習工具如尺子、圓規等)、數學練習本等;也包括知識的儲備,這里主要指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學生根據學習目標事先自己學習課本的準備活動,學生通過預習,可把書中不清楚的地方做上記號,便于上課的時候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很多小學生數學學習用具的準備與其他學科沒有太大的區別,以至于需要用到某些數學學習工具時無法及時獲得,錯過最佳聽課時機;而多數學生課前不預習。這樣,由于知識儲備的缺乏,會讓學生在聽到關鍵知識點時顯得較為茫然,很難理解知識的重難點,導致聽課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
(二)缺乏主動思考意識,歸納總結者少
數學學科的學習,對歸納總結的要求較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通常都是跟著教師和課本的節奏學習,極少主動探索、反思、歸納。數學的學習,如果沒有養成主動思考習慣,往往就無法做到舉一反三。
(三)缺乏認真審題意識,反思驗算者少
認真審題非常重要,雖然小學的數學題目從表面上看比較簡單,但是教師或學生如果只把題目過一遍就開始講解或做題,沒把題目多讀幾遍,或者多思考出題者的出題意圖,忽略了某些關鍵點,就會導致審題錯誤,最終做錯了題或是講解失誤。
還有,反思驗算的學生也比較少。一般來說,小學生做完數學題后都不太會重復審題和驗算,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題目比較簡單,殊不知簡單中也許暗藏陷阱。驗算能夠糾正學生產生的部分錯誤,但往往這一步都會被他們忽略。即便學生本來就懂得該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由于沒有進行驗算,導致沒有發現錯誤。
二、培養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措施
前文分析了當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所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賴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悉心引導加以解決。
(一)鍛煉學生課前準備能力,培養預習習慣
課前準備能力的鍛煉,需要教師加以強調及指引。在學習用具的準備上,教師可以采取叮囑、檢查的方式,如果是低年級學生,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家長聯系,確保每個學生在上數學課之前都將相關的數學用具準備到位。預習能夠幫助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所準備,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可以布置預習作業。如在教學“年、月、日”前,筆者布置學生收集今年的年歷以及近五年來的年歷,讓他們觀察每年的年歷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導學生找出大月與小月的不同,同時布置問題:為什么二月的天數與其他月份不一樣?這樣學生對于本課的重難點有了基本的了解,聽課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強調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培養歸納習慣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切忌填鴨式地從頭講到尾。不給學生思考、發問的空間,這樣會壓抑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這樣的教學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地進行啟發式提問,或者讓學生們以小組討論、總結發問等方式,讓他們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思考:“可以把圓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哪種平面圖形?”再讓學生通過剪、拼活動,得出可以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此時,筆者提問:“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于圓的什么?”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發現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寬是圓的半徑。因為圓周長的一半是πr,所以得出:圓的面積S=πr×r=πr2。類似的探究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索。另外,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也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能打壓,即便是錯誤的回答,也要先適當地給予肯定,認可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后,再進行科學的點評和講解。
歸納習慣的培養,則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培訓。如教學“數與形”的內容時,筆者先讓學生認真觀察下面的算式:1+3,1+3+5。再讓學生寫出幾個這樣的算式,筆者再利用圖形揭示口算秘訣:1=12,1+3=22=4,1+3+5=32=9……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算式與圖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得出結論:數可以借助圖形直觀的特點幫助我們思考,形又可以通過數來揭示它的規律。
(三)強調學生認真審題的重要性,培養驗算習慣
在考試中,筆者發現有些學生由于審題不認真導致的錯誤。對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加以強調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在下筆答題之前,對于重點的字要多讀幾遍,尤其是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要仔細揣摩題目意圖,將關鍵線索畫出并進行解讀,最后再進行答題,如此才能做到萬無一失。如教學中的這道題:一個服裝廠原來做一套衣服要用布3.3米,改進裁剪方法后,每套節約0.3米,原來做600套衣服的布,現在可以做幾套?在這道題中,可以引導學生在審題時把“原來”“3.3米”“節約0.3米”“600套”等關鍵信息圈出來,幫助理解題意,避免數字混淆,對于這類應用題的解答就輕而易舉了。
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驗算習慣。實踐證明,學生在計算和解題中的不少錯誤是因為沒有驗算的習慣造成的。因此,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一些驗算方法。如計算題的驗算,可以用四則運算的逆運算進行。如“2964+1487=4451”就有三種驗算的方法:(1)1487+2964=4451(運用加法交換律);(2)4451-1487=2964 ;(3)4451-2964=1487(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解決問題的驗算還有一個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把解題結果當成已知條件代入題中進行計算,把題目中的任意一個已知條件當成問題,看看解答后能否得出這個已知條件。比如:柳樹632棵,比楊樹的4倍多40棵,楊樹有多少棵?學生容易錯解為632÷4+40=198(棵)。把結果代入原題:198×4+40=832(棵),不會等于632棵,所以解答是錯誤的。數學題的驗算方法各種各樣,掌握起來不太容易,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訓練。
總而言之,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十分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用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出清晰的數學主動思考的能力,為數學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