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這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轉變教學模式,以“學”為中心?!白灾鲗W習”正是這種理念指導下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一般指學生不依賴教師和家長,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構建知識的過程。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些許探討。
一、豐盈教學內容,萌生自主學習意識
數學是一門理性學科,知識點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若教師能在教學內容上精心設計,使之豐盈充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便能使他們萌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主動尋找豐富的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課堂教學若能成功點燃學生渴望知識的欲望,引發學習興趣,那么學生的學習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好的情境創設,猶如打開知識的窗,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執教“圓的認識”一課,某教師事先收集生活中各種跟圓有關的圖片,精心制作微視頻。上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圓;緊接著,播放事先準備好的微視頻,伴隨著美妙的音樂,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生活中圓的事物與現象,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并從中找出圓。
2. 融入數學史料,激發思維。教學中適當融入數學史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文化的了解。用文化浸潤的數學課堂,使得數學教學多了一份厚重,少了些微枯燥。
如教學“雞兔同籠”一課,課伊始,教師說:“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來學習雞兔同籠,你們知道雞和兔關在一個籠子里多少年了嗎?”有趣的問題一經拋出,學生均按捺不住,著急想要知道答案。教師這時播放課件,娓娓道來:“你們聽過《孫子算經》嗎?那可是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呢!一千五百多年前,這道數學趣題就記載其中: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道題流傳至今,你會解答嗎?”學生躍躍欲試,一千多年前的題目,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厚植了他們的民族情懷,產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關注學習過程,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教學觀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白灾鲗W習”的學習方式以新課程學習理念為指導,教師應努力創造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參與學習全過程,進行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由于學生已有2和5的倍數特征的學習經驗,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借助百數表圈出100以內3的倍數,通過觀察個位,發現3的倍數個位上可以是0到9的任何一個數字,不具備什么規律。正當學生一籌莫展時,教師適時介入,在黑板上快速板書幾個3的倍數:327、591、174、2037……教師引導:“這些都是3的倍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改變思考的角度投入到第二次的自主探索中。匯報時,生1說道:“我把每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交換了一下位置,如327變成723,2037換成3027,發現它們仍然是3的倍數?!币皇て鹎永?,生2補充道:“數所在的數位改變了,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沒變,所以3的倍數特征與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有關?!苯處熇^續追問:“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呢?”此時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成為一種“自我需要”,主動深入探究,自主概括出3的倍數特征。
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隨著課堂不斷深入,幾經探索,問題得到解決。這樣的數學學習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在潤物無聲中發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內化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認識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自己的意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是自主學習探究的保證,也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綜合考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遷移類比等方法解決新的問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內化。
如“圓柱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某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學生回答都是通過剪、拼、割、補等方式,將新圖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觀察新舊圖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推導出新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隨著思考的深入,學生發現圓柱與圓有相似之處,那么圓柱體積的推導與圓面積的推導可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于是學生大膽提出猜想:圓是平面圖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圓柱是立體圖形,可以轉化成長方體嗎?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緊接著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發現把圓柱的底面分成的扇形越多,拼得的立體圖形越接近于長方體,從而自主探索出了圓柱的體積公式。
以上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適時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的舞臺,學生在大膽猜想、操作驗證中自主獲取新知,體驗成功,真正實現了有意義的自主學習。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自主應用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源于課堂,終于實踐,“躬行”正是搭建教材知識和生活實際的有效橋梁。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將課內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了解數學知識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可以設置諸如以下的課外作業:(1)你能根據人民幣的特征,用你手中的畫筆把你認識的人民幣畫出來嗎?(2)如果請你設計一套人民幣,你想象中的人民幣面值是什么樣子的呢?(3)你們喜歡購物嗎?跟爸爸媽媽模擬購物情境,你會正確地使用人民幣嗎?這樣一系列的課外實踐,引導學生在“畫”中玩,在“買”中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深刻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會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應用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觀念,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親歷和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逐步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