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暉 周章松

無論是從前課本加粉筆的傳統教學,還是當今信息技術普及的現代化手段教學,課堂語言始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那么,該如何優化教師課堂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呢?
一、課堂語言表述要準確
數學教材中每一個概念、法則的語言表述都是非常精準的,每一個字都非常重要,不能隨意更換或增刪,有時相差一字,意思相去千里,甚至會造成教學失誤,使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
問題三:都是12個桃(圖5),表示每一份的分數為什么不同?
在分一分、涂一涂及討論后,學生的認識得到提升: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個問題層層遞進,有效地避免了桃的個數對新概念建立產生的干擾,建立了“份數”的思想,對“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認識也顯得水到渠成,既明確每個分數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又深刻體會到這些分數之間存在某種一致性——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三、課堂評價語言要恰當
課堂評價語言要恰當,做到實事求是,恰如其分。“你不但會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還能說出每一步表示什么,真棒!”“你說對了,但不全面,如果能說明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等于長乘寬就更好了。”這樣的課堂評價不是單純告訴學生這樣好不好,而是教給他們怎樣才能由不好變好,既是對發言者的肯定與指導,也給傾聽者指出了學習的方向。
課堂評價要恰當,還要緊抓時機,及時評價。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要想把數學課的操作環節組織起來是一難題。這時,及時恰當的評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兩個同學分工合作,一個用小正方形拼擺長方形,一個做記錄,完成得又快又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這個同學分得又對又快!”……這樣的鼓勵性評價能使學生及時接收到教師的贊賞,再通過手勢、體態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接下來學生的課堂表現既積極活躍又井然有序。
課堂評價要恰當,有時還要耐心等待。如在教學“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時,有學生受新課例題60÷3=20,600÷3=200的影響,得出300÷6=500的錯誤結果,這時筆者不是急于評價對錯,而是通過“你們同意嗎?誰有不同意見?誰能說出理由”這樣的語言給學生再次思考的時間,學生通過互相探討,發現被除數百位上的3除以6不夠除,應該把300看成10個30,得到的是5個10。學會等待,學會做一個合格的旁觀者,把評價的機會讓給學生,這樣的課堂往往會有驚喜,這驚喜似乎在意料之外,其實是情理之中。
四、課堂結束語言要巧妙
如果把好課形容為一篇精彩的樂章,情境創設是引人入勝的前奏,新課部分是扣人心弦的主旋律,那么結束語言就是回味無窮的尾音。如果良好的課前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那么巧妙的結束語言便是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如在教學“面積的認識”的結束環節時,某位教師設計一個游戲“你看我不看,我看你不看”,讓女生看到一張硬紙板的一面是由6格的小長方形組成,男生看到的卻是背面,由24格小正方形組成,然后教師把硬紙板慢慢正反面翻轉,問:“誰看到的圖形大?”男女生異口同聲:“一樣大。”“為什么起先用數格子的方法可以比大小,現在卻不行呢?比較面積的大小,到底哪種方法是最科學的呢?”教師用挑戰性的問題作結語,學生帶著疑問離開課堂,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探究面積單位的欲望,拓展了思維空間,真是課雖盡而意無窮。
總之,經過精心打磨的數學課堂語言,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入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思維品質的形成,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 福建省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