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
摘 要:聽、說、讀、寫、譯,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五個方面,也是每個大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一直以來,大學英語翻譯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且翻譯教學存在較多問題,如教材內容不合理、教學形式守舊單一、學生英語文化素養低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英語翻譯教育價值的發揮,還阻礙了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文章立足問題,從提高重視程度、創新翻譯教學形式、提高學生文化認知水平幾個方面切入,就如何改善翻譯教學質量進行論述。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問題;對策
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日益頻繁,英語在我國科技、教育、商務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社會對現代化人才的英語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英語翻譯能力。大學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所以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戰略,提高對翻譯教學的重視,并不斷創新翻譯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的認知水平。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受重視程度不夠
當下,教師和學生都普遍重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包括書面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歸根究底,當前社會對現代化人才這方面的需求比較多,學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會很容易適應社會,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樣,書面表達能力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英語素養,加上書面表達在考試中占據的比例較大。所以,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專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而學生也將主要的精力放在這幾項技能的學習上。針對英語翻譯教學,多數高校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一周僅開設兩節翻譯課程, 還有部分院校未開設翻譯課程。
(二)教材或課程內容缺乏合理性
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選用或編寫的英語教材,都偏向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翻譯方面的內容,即使有翻譯的部分也更多的是關于翻譯原則、翻譯標準等,缺少細致入微的翻譯方法等方面內容的講解。而部分院校的英語教材中,雖有一定的翻譯練習,但僅僅涉及一些特定的詞匯和語法理論,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其他英語翻譯需求。總之,教材缺乏合理性,不夠完整。同時,多數教材還存在內容缺乏新穎性、形式比較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問題。此外,課程也沒有根據學生或社會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并且只重點關注理論,缺乏實踐性,導致教學枯燥乏味,進而出現實用性不強等情況。
(三)教學形式守舊且單一
就目前情況來看,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即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先給學生講解語法知識、翻譯技巧等;然后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翻譯;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翻譯情況給予反饋。最后,學生依據教師的反饋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主性較差,過于被動。而且這種教學形式比較刻板、僵硬,學生感受不到翻譯的樂趣,以應付居多,從而導致翻譯教學陷入“惡性循環”的狀態。
(四)學生英語文化素養低
語言是文化的傳播工具,若是沒有了文化,語言也就失去了其工具價值。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生活在中國的學生從小接觸的都是中國文化,而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比較少,通常都是通過書籍、網絡等途徑了解的。現如今,很多大學生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具備跨文化意識,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往往容易出錯,或者不知道如何翻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英語翻譯教學難度,也影響了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
二、針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提高對英語翻譯的重視程度
面對思想上的不重視造成翻譯教學低效的問題,教師要從源頭著手,革新思想觀念,重新樹立人才教育觀。近些年,由于中國同外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入,因此社會對英語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都在不斷增加和提高。尤其是質量,社會不僅要求人才具備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翻譯能力。很多國際性會議都有十分繁重的口譯任務,而翻譯人員的翻譯能力直接決定了會議的質量,同時也代表了國家形象。就目前社會形勢來看,隨著國家的發展,翻譯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且這種趨勢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此外,翻譯能力能夠體現出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綜合素質,并且在四六級考試以及各種職業考試中,英語翻譯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是教師必須重視并予以落實的任務。英語教師要清晰、客觀地認識這一點,并給學生講解當前的形勢以及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讓學生也能從根本上重視英語翻譯,這是提升英語翻譯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手段。
(二)合理地選擇教材及改進課程設置
眾所周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水平直接受到翻譯教材的影響。就目前來講,很多高校缺乏權威性較高的翻譯教材,而教師還經常要求學生翻譯課文原句,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對英語翻譯的學習興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校需要充分重視英語教材的重要性,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專業發展以及社會的需求等納入考慮范圍,合理地選擇教材,并保證能夠有效地涵蓋各種相關學科知識,以便極大限度地豐富英語翻譯教學內容。并且還要不斷對英語教材進行創新和改革,逐漸添加英語技巧以及翻譯實踐等教學內容,拓展訓練素材。
此外,針對課程缺乏合理性的現象,高校要及時開設相關翻譯課程,以保證英語教學的針對性以及全面性。而針對已經設立的英語翻譯課程,要進行科學性評估,逐漸增加課時量,以確保教學時間充足。
(三)不斷創新英語翻譯教學形式
面對現階段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程序固定、方法單一的問題,教師要不斷改進并積極創新,讓學生的翻譯不再停留在靜態研究上,使學生的翻譯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采取項目教學法,即設置一個項目,然后讓學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由多人組成一個團隊來共同完成項目任務。舉個簡單的例子,某英語教師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到學生最喜歡的外國名著有《簡·愛》《傲慢與偏見》《巴黎圣母院》等。于是,該教師從這幾本英文版原著中隨機摘選了幾個章節,讓學生在只運用工具書的情況下完成翻譯任務,最后進行項目展示和評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翻譯工作之中,很多學生因此發現英語翻譯的魅力并且對這方面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又如,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這是一種將翻譯任務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的教學形式,既能鍛煉學生的翻譯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翻譯興趣。舉個簡單的例子,某英語教師在翻譯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會議”,尤其是一些國際性的會議,然后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傳譯、交替傳譯。此外,還會組織學生模擬國際訴訟、仲裁等活動,讓學生進行“法庭口譯”。學生每次參與不同的情境,既能充分體驗到翻譯的樂趣,也能快速提升翻譯能力。
(四)提高學生英語文化認知水平以及跨文化意識
目前,大學生漢譯英中的“中國式英語”現象仍普遍存在,歸根究底還是學生缺少對英語文化背景的認識。眾所周知,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于我國文化背景,所以在語言表達方面也與我國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切實提高我國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熟練地掌握西方表達方式,提高其跨文化意識。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門語言都有其相應的文化背景。為了促使大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得到提升,就需要大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促使學生充分掌握文章內容和精髓。但目前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沒有充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授課時不能緊密結合英語原文語境來翻譯,導致學生在翻譯時缺乏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出現較多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大學英語教師就需要充分考慮如何更加深入地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與習俗。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即使是同樣的詞語,在中西方文化中表達的意思也有可能完全不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貓頭鷹這種動物,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不祥物,但是在英語文化中,“owl”是一種智慧之鳥,人們經常將他人比作貓頭鷹,實際上是為了稱贊對方聰慧。在顏色方面,中西方的差異也非常顯著。例如,“黃色”,在中國古代,通常是帝王使用的顏色,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但是在西方文化中,“yellow”主要表示膽怯、卑鄙,如“yellow streak”,意思是“膽怯”。又如,“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喜慶、吉祥,和光榮、繁榮等密不可分;但是在西方文化中,“red”則是一個貶義色彩很強的詞,象征著緊張、殘暴,如“a red flag”意思是“危險信號旗”,而且這一詞語還表示淫穢、放蕩等意思。所以,了解西方文化更利于準確翻譯。對此,英語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看英語原聲電影、外文書籍以及多聽一些外文歌曲,通過這些方式發現西方人與中國人在語言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以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繼而提升學生翻譯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社會需要大量的英語翻譯人才,且要求翻譯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翻譯教學應該占據重要位置。而現如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許多問題,阻礙了翻譯教學的高效開展。面對這樣的局面,教師必須迎難而上,首先從思想上重視翻譯教學,在這個基礎上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以此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認知水平,并且扭轉翻譯教學低效的局面,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應用技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水準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符 蓉,胡東平.“文化走出去”戰略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文化翻譯能力培養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2):42-44.
[2]林 萍.“一帶一路”視域下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8(4):86-88,102,126-127.
[3]武光軍.復合型翻譯人才:我國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改革方向[J].外語界,2011(3):2-8.
[4]李 寧.新形勢下英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探索——整體建構模式[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3):76-80.
[5]李 茜.淺析新時期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 2016(1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