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明
摘 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經濟以及工業,但是忽略了對自然界資源的保護,所以隨著近幾年經濟和工業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自然資源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并且一年比一年嚴重,這讓地質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所以我國很多地區僅今年頻繁出現地質災害,尤其是開采較為嚴重的山區。下面本文就一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為研究,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展開探究,并且從多方面分析防治技術,探討出有效額防治措施。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在前幾年我國為了大力發展工業和經濟,大力開發自然資源,從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導致我國大面積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地質災害出現的頻率要遠遠的高于以前。巖土工程就是引發地質災害的工程項目之一,同時又和地質災害學共同構成了地質工程學。所以人們就要科學高效的利用這方面的知識,在開展巖土工程的同時,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這樣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這同時也是我國目前資源保護工作的重點內容。
1 地質災害分類
1)滑坡災害。滑坡災害是地質災害中最常見的一種災害,主要的形成原因就是在河流附近,巖石和泥土由于河水的沖刷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巖石和泥土會順著坡不斷地下滑,從而導致滑坡現象發生,在一些人工修路邊坡出也很因為坡度的原因發生這種地質災害,這種災害發生時覆蓋面大,而且對會再次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
2)崩塌災害。崩塌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還是人為原因,因為在開發一些礦產資源或者挖渠修路的過程中,由于施工人員對周圍的環境不太熟悉,而且沒有進行過地質勘探的原因導致開發過度,巖體和土體之間的受力點被破壞,從而導致內部出現空虛現象,而且由于缺乏支撐點,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崩塌現象,從而導致崩塌災害,這種災害的發生會造成水庫滲漏,礦道塌方等災害發生。
3)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暴雨天氣,在山上的雨水流到山下時由于水量過大帶動山上的巖石泥沙一塊流動,從而導致形成毀滅性極強的洪流,這種現象在近幾年頻繁發生,一方面是由于全球變暖問題導致冰川積雪融水量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山上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巖石和泥沙松動,更容易被水流帶動從而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是破壞力最強的地質災害,并且兼具崩塌災害和滑坡災害兩種災害的特點,會對山下的房屋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并且還會嚴重危害到人民的人身安全,而且造成泥石流災害的直接原因還是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的不合理以及過度開發。
2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1)滑坡防治技術。滑坡災害在地質災害中屬于發生頻率低并且傷害小的災害,所以在針對巖土工程滑坡災害的防治時,可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地質環境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主要還是要以預防災害為主的。根據現在引起滑坡災害的原因進行分析,有關部門在選擇防治措施時可以選擇以下兩種,第一種就是在進行巖土工程施工時先對所處地域的地質環境進行勘探,檢測出所處山體斜坡處的巖石厚土以及強度,并且根據受力分析以及計算,算出山體斜坡處的承載能力然后再對斜坡進行加固,增加它的承載能力,從而保證巖土工程的順利進行。第二種就是需要對所處地區的地下水進行勘探,在了解清楚附近的水文情況之后,要將施工區域的地下水排出,因為這些地下水的存在會導致巖土工程附近的邊坡發生滑坡危害,所以地表水的排出工作非常的重要。在一些沒有存在地下水的區域也要做好地下水的防治工作,在一些邊坡邊界處設置修建一些排水溝,這樣可以保護巖土工程以及一些滑坡區域,防止地下水流入,造成滑坡危害。
2)崩塌防止技術。崩塌災害的成因比較簡單,所以它的防治技術也比較容易。崩塌災害的主要成因就是當一些陡峭的邊坡內部會因為資源的過度開采出現一些裂縫,這些裂縫會導致巖土松動,從而導致巖土層活躍,這種活躍程度會遠遠的高于所處地區的活躍程度,所以就會造成崩塌。所以從上面的成因分析,施工人員在進行崩塌防治時,應該把重點放在裂縫區域,把裂縫區域治理好,自然也就會降低崩塌災害發生的頻率。治理裂縫區域時,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護,因為裂縫區域本身就屬于危險區域,在進行治理時可以采用噴涂材料的方法對巖土層進行加固,從而提高土體的整體強度,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崩塌災害。有關部門還應該做好崩塌災害的預警工作,采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些易發生崩塌災害的區域進行實時監測,讓人們能在崩塌災害發生時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并展開救助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3)泥石流防治技術。在對泥石流災害進行防治時,可以采用挖建排水溝或者攔泥沙壩的方式進行防治。在一些泥石流的多發區,一定要對當地的亂石和河床進行治理,從根源處降低泥石流發生的概率。排水溝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在發生泥石流時減緩泥石流的速度或者改變泥石流的流動方向,防止危害人民的財產安全。在設置攔泥沙壩時一定注重材料的選取,一般來說都會選擇大顆粒砂石,因為這種石塊會在泥石流經過時發生沉淀,減緩泥石流的速度,從而降低泥石流帶來的危害。
3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1)工程措施。在進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中,最常采取的方法就是在巖土工程的基礎上采用工程措施進行防治。目前常見的工程措施一般都是只針對單一方面的工程,比如為了排放和阻截地下水,一般都會采取排水與截水工程防治措施,為了加強巖土的硬度和厚度,一般只采用加固與護坡工程。如果施工區域的護坡災害較為嚴重,施工人員就必須對施工區域進行地質勘探,綜合考慮該地區的地質情況,并且結合往年的勘探報告進行綜合性工程防治措施,以此來確保巖土工程的穩定性和周圍巖土層的穩定。
2)生物措施。近幾年地質災害頻發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人類對自然資源開采過度導致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所以才頻頻的發生地質災害。所以在地質災害的防治上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從源頭處進行防治。在一些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頻發的區域可以進行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的生物防治措施,種植的這些植物可以提高水的穩定性,同時加固泥沙防止被水流沖走,在實現防治災害價值的同時也能體現出一些經濟價值,因為植樹造林可以維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持續發展的經濟目的。對于植物的選擇,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選擇,這樣才能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
3)避讓措施。避讓措施就是要求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在一些地質災害頻繁區域根據天氣的變化特點以及地質特點在地質災害未發生時就進行人員安全轉移的避讓措施,地質災害一般發生在雨季,因為雨季的大量降雨一些山區極易發生泥石流和滑坡災害,當地的災害防治部門,一定要密切關注該地的天氣情況在雨季到來之前就進行人員以及財產的轉移。如果一些地區的災害較小,災害防治的費用小于安排人員轉移的費用,當地的災害防治部門就不必進行人員轉移而是要做好災害預警和災害預防,盡量提前就對該地區的地質進行勘探和治理,采用科學的措施,將災害滅殺在萌芽階段。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巖土工程的施工中,施工人員一定要對當地的地質情況以及水文條件做到細致的掌握,能夠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措施,以最小的代價做到最大限度的防護治理,并且盡可能的降低災害風險,保護當地的生態平衡以及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舒士成.分析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預控[J].居舍,2019(7):64.
[2]余敬豪.分析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的運用[J].西部資源,2018(2):63-64.
[3]郭小斌.分析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有效措施[J].福建建材,2016(9):46-48.
[4]汪大春.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創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000(024):1-4.
[5]龔放.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與策略分析[J].科學技術創新,2019(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