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梵/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動物防疫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新城疫俗稱亞洲雞瘟,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在世界范圍內已發生4次大流行,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在我國也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危害嚴重,《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 —2020)》將其列為重點防范的一類動物疫病。而在疫苗使用方面,因我國雞群新城疫病毒感染率高,所有雞群包括蛋雞和肉雞都高頻率接種疫苗,免疫在10次甚至20次以上,最常使用的疫苗種類是由國外引進的基因Ⅱ型LaSota疫苗。但在疫苗使用過后雞群仍然可能會發生非典型新城疫,原先對新城疫有天然抵抗力的鵝也出現大批發病死亡,這給我國家禽養殖行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并且新城疫病毒也出現了新的基因型,而這幾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之間的聯系是新型疫苗的研究思路。
新型疫苗的研發主要是基于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為出發點,首先要建立新城疫病毒的自動分型系統,了解哪一個病毒接近哪種基因型,了解其致病力,出現的新的基因型與我們國家雞群當中非典型新城疫與鵝群當中大批發病的類型之間有無內在聯系,了解其致病機制。上述問題清楚之后要進行新型疫苗株的研制,這需要建立反向遺傳的強毒致弱平臺,先研制新型滅活疫苗株,再研制新型弱毒活疫苗株,通過這些來創制針對流行株感染的疫苗,發明新型疫苗質量評價體系,制定新的免疫程序,最后達到防控雞非典型新城疫、防控鵝新城疫的目的。
2.1 發明了新城疫病毒遺傳進化快速分析系統,首次明確了新城疫流行株優勢基因型及其致病機制,為新城疫的精準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新系統的發明實現了對新城疫病毒核酸序列自動分型處理,解決了傳統分型繁瑣易錯的問題,實現了多序列、多參數的圖形化分析,為新城疫病毒基因組進化研究提供了直觀的工具。明確了雞群和鵝群中流行的新城疫病毒大部分都是基因Ⅶ病毒,了解其無宿主特異性、可交叉感染致病的特點,為新型疫苗創新明確了方向。揭示了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機制:因常用疫苗LaSota與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基因型和抗原性不匹配,導致其清除病毒的能力弱,免疫效果差;而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會嚴重損傷雞和鵝免疫器官,導致其免疫抑制,造成非典型新城疫、鵝新城疫的發生。
2.2 發明了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疫苗株,解決了原有疫苗株與流行株不匹配的問題創建了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強毒直接致弱的反向遺傳技術平臺,突破了常規手段無法致弱基因Ⅶ型強毒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基因Ⅶ型強毒株的精準、快速致弱。除此之外,我國還發明了基因Ⅶ型NDV滅活疫苗株A-NDV-Ⅶ,是國際上首個基因Ⅶ型疫苗株,也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城疫疫苗株。發明了基因Ⅶ型弱毒活疫苗株A-NDV-LX/I4,該疫苗株毒力較LaSota明顯減弱,可進行氣霧免疫,具有使用方便的特點,適合規模化養禽場對新城疫的大群防控。
2.3 發明了國際上第一個注冊的基因Ⅶ型新城疫滅活疫苗,解決了雞群和鵝群新城疫防控的重大問題此疫苗在2014年獲得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具有抗體水平高、維持時間長的優點,能夠有效防控雞群中的非典型新城疫,是第一個有效防控鵝新城疫的疫苗。創制出了基因Ⅶ型滅活疫苗的質量評價體系:與LaSota相比具有免疫雞后21dHI抗體效價標準提高4倍;臨床保護標準提高20%;因基因Ⅶ型新城疫滅活疫苗的出現引入排毒標準,至少7/10只不排毒。更重要的是制定了基因Ⅶ型疫苗特有的免疫程序,減少了免疫次數,由之前的11次減少到5次,降低了免疫成本,減輕了免疫應激,提高了生產性能。
3.1 成果轉化 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滅活疫苗已轉讓7家獸用生物制品龍頭企業,其中4家為上市公司,一期轉讓經費達5600萬元。
3.2 經濟效益 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滅活疫苗累計生產75億羽份,生產企業獲得直接經濟效益2.53億元;并且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推廣應用,養殖企業增效50億元,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3.3 社會和生態效益 自該疫苗應用以來,我國新城疫的發生數大幅下降,為《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中新城疫的凈化目標實現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家禽病死率的降低也有效減少了病死禽處理帶來的環境壓力。
在2014年—2019年之間的連續監測表明我國雞群和家養水禽已經很難分離到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強毒,免疫雞群的非典型新城疫已幾乎絕跡,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大型養禽企業可以考慮:在加強生物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減少免疫次數,實現目前國外主流使用的種雞和蛋雞2+1免疫程序,即4周齡和8周齡2次使用基因Ⅶ型活疫苗氣霧免疫,16周齡1次使用基因Ⅶ型滅活疫苗免疫;在目前的新城疫凈化基礎上實施從養殖場、到區域性、再到全國性的強毒根除計劃,以期最后能達到消滅基因Ⅶ型強毒的目的;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新城疫病毒進化的流行病學監測,密切關注鴿源性新城疫的進化和變異,防治境外傳入不同基因型的新城疫病毒強毒,一旦發現要及時撲滅。(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本人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