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積清/安徽省合肥市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 230001
章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47000
豬水皰病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疾病,氣候突變時高發,豬水皰病一旦暴發,如果養殖戶控制不及時,嚴重者就會與口蹄疫等疾病并發造成病豬死亡,所以我國的養殖廠都需要對該病進行綜合防控,以降低其發病率。當今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豬水皰病定義為A類傳染疾病,本文總結發現該病的致病因素較多,環境、氣候、管理等因素都會造成該病的暴發。同時該病若控制不當就會嚴重影響豬養殖的相關經濟效益。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豬水皰的癥狀,并總結出針對豬水皰的一些綜合防控措施。
該病潛伏期大多在48~106h之間,也存在超過一周的個別病例。患該病的豬首先會在主蹄和副蹄的蹄冠位置發現水泡。并且病豬的精神、食欲不振同時體溫升高,最高可至42℃。24~72h后就會在患豬皮膚出現水泡,像鼻、唇、口、乳房、陰唇等少毛的部位會異常明顯的水泡。該病在初期的水泡多是大小不等的紅斑點,后高于皮膚,擴大體積以及影響的范圍,內部充滿水泡液,如果病豬因為瘙癢導致水泡破裂、那么就有一定的感染風險進而造成嚴重糜爛問題;這時如果豬舍的環境較好則就會沒有繼發性感染,該病就不會表現出致命性,膿皰會慢慢干癟結痂痊愈,因為病豬的發病癥狀多是集中在鼻盤、舌、唇等位置,所以這也是養殖戶判斷豬是否患過該病的重要依據。該病的病程是7~14d。如果病豬的體質較差、免疫力較低就會全身發痘,并影響病豬的內臟功能。如果豬群在感染該病時繼發性感染致死性病菌,這時死亡率就會飆升,養殖戶就會損失慘重。豬水皰四季均發,季節交替高發,本文總結發現在我國的初春、初秋該病最為流行。該病在初期僅是個別病豬發病,這時如果養殖戶及時控制就不會蔓延,如果未及時發現就會逐漸蔓延至豬群,該病可以通過接觸、受損皮膚傳染,只要養殖場的飼料、水源被污染,豬群集體患病的幾率就會激增。但該病在痊愈后即可對終身免疫[1]。
2.1 嚴格加強養的引進管理養殖場在引進種豬時要選擇有資質的未有過該病疫情的地區進行引種,同時還要對種豬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調查該地區在近期的流行病發生情況,在有種畜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引種。養殖戶在引種前要去當地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去現場核實該企業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是否真實。種豬引進途中確保通風換氣,降低它們的應激反應。并且養殖場在種豬引進后也要及時申報檢疫,同時隔離養殖1個月,逐步改變它們的飲食結構,如果未發現任何異常才可混群飼養。
2.2 做好豬衛生及飼養管理養殖場要遠離污染源及傳染源,最好是修建在多水多樹的區域,并滿足動物衛生防疫標準。養殖戶在飼養時也要注意保持養殖場的干凈整潔,定期對養殖區域消毒,豬舍也要是定時通風換氣。良好的衛生管理是抗病防病的重要保障,養殖場最好是自繁自養,減少外來病原體的侵入,養殖時山豬、綿豬分開飼養,減少交叉感染。
養殖場還要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衛生消毒制度,定期清洗消毒,消毒的藥物也要定期更換,交替使用。當然飼養管理也要到位,養殖場的飼料優質性必須有保證,同時水源清潔,多元化喂養,最好是豆科、禾本牧草混飼,如果發現豬水皰病那么整個養殖場都要全方位的消毒殺菌,避免飼料或飲水被污染。
2.3 重視豬群疫苗免疫管理“防治結合,防大于治”就是該病的主要應對原則,該病加強免疫預防是重點。所以養殖場就要根據當地疫病的實際流行特點設計免疫流程,積極的進行豬水痘的疫苗免疫接種。像豬水泡病細胞毒滅活疫苗就是我國比較常見的豬水皰預防疫苗,豬內側皮內接種防治即可,寒冬酷暑注意疫苗保溫,勻速緩慢注射為宜。懷孕母豬盡量避免接種,否則易出現機械性流產[2]。
總的來說,豬水皰屬于高傳染性疾病,該病總體的致死率很低,但是養殖戶也必須要做好該病的防治工作,積極加強控制管理。同時養殖場的工作人員也要加強對豬水皰的了解,熟悉豬水皰的癥狀表現,這樣才可以及時發現病癥,及時有效防控,從而將該病扼殺在萌芽狀態,進而盡可能的降低養殖場經濟損失,保證自身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