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學徒制作為最早的職業教育形式,由于受到工業革命所引發的一連串影響——工人運動的興起使資本主義勞資產生了激烈沖突、學徒和雇主之間的可信承諾失去效力及學徒制本身的弊端,導致學徒制在近代后期逐漸走向了消沉和衰落。這為我國職業教育培訓中契約關系的落實和技能資格認證的完善提供了反思和警示,也為實現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企業需求為目標、以學生培養為核心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近代后期;英國;學徒制;工業革命;職業教育與培訓
作者簡介:張苧予,女,南京師范大學2019級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7747(2020)09-0112-06
作為最早的職業教育形式,學徒制在人才培養和技藝傳承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的發展變革中,學徒制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內涵,隨之也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轉型。學徒制產生于中世紀早期的行會組織,繁榮于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改革時期產生動蕩,最后在工業時代走向衰落。學徒制的演化先后經歷了中世紀時期的行會學徒制階段、1563年《工匠學徒法》頒布后的國家立法學徒制階段、工業革命后的集體商議學徒制階段以及二戰后的現代學徒制階段[1]。1814年,英國《工匠學徒法》的廢除為傳統學徒制的結束畫上了句號,但學徒制并沒有因此消失,仍然存在于一些傳統的手工行業中。因此,探索近代后期英國學徒制走向衰落的原因還需要從其發展的社會背景談起。
一、近代后期英國學徒制走向衰落的社會背景
起源于家庭手工業的學徒制,一直以來都是同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其在近代后期瀕于滅亡并發生巨大轉向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關。在經濟上,工業技術革命摧毀了學徒制所倚靠的經濟基礎,將傳統手工作坊逼向絕境;在政治上,為了掙脫行會的束縛,不同利益主體和階層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政治聯合,使得近代后期英國學徒制逐漸走向衰落。
(一)生產方式的變革
工業革命使英國生產技術飛速發展,相關資料顯示,19世紀60年代,僅占2%世界人口和10%歐洲人口的英國,幾乎生產了40%~50%的世界工業產品和55%~60%的歐洲工業產品,1870年,英國對外貿易量甚至超過了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總和[2]。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生產方式的變革對英國學徒制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方面,傳統小作坊生產和手工運作被機器化大生產和先進設備所取代。機器化大生產使原本完整連貫的生產過程裂變為分布在流水線上的各個單一環節,雖然整體是復雜的工藝流程,但分解后的每一個環節都成為了極為簡單的操作。這大大降低了對工人技術的要求,使很多雇主在挑選工人時為了節省成本寧愿雇傭學徒工和非技術工人。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發明的新興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技術工人的存在感,學徒工在生產過程中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如在水力、蒸汽能源等新動力被廣泛應用的行業,許多學徒發現自己在接受多年的培訓后,千辛萬苦學到的技術卻輕而易舉地被機器所取代,對他們來說,當其發現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被極大削弱后,參與學徒制的意愿開始逐漸淡化。
正是由于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和工作效率,大工廠逐漸淘汰了小作坊,學徒制度原本賴以維系的經濟基礎開始崩潰瓦解,傳統手工業舉步維艱,學徒制的根基自然隨之產生動搖。
(二)行會—互助會—工會的過渡
行會組織興起于中世紀,一直被認為是傳統學徒制的重要載體。早在14至15世紀,英國的行會組織就已經開始緩慢地走向衰敗,其核心表現為相同或相似類型的手工業行會開始趨向合并,形成“同業公會”[3]。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行會依然保持著的腐朽封建的運行模式致使其內部矛盾重重,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格格不入。基于對資本家操縱特權的反對,自雇工匠和技術工人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跨階級聯合”,試圖捍衛其在勞動力市場的原有地位,共同抵抗大資本家。在此社會背景下,雖然傳統行會進行了各種聯合重組的嘗試,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對行會來說是致命的,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使行會失敗成為必然。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互助會在英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得益于1793年英國頒布的《鼓勵和救助互助會法案》。該法案鼓勵工人群體組成互助保障協會,無形中推動了自雇工匠和技術工人這兩個群體之間的“粘合”。互助會作為一個自發形成的組織,在協會成員因為重疾、衰老或者其他意外而失去經濟來源時提供相應的補助。雖然英國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工會組織,但由于互助會節約了福利花費和救助成本,便得到了積極的法律支持。互助會從不同層面鞏固了之前的“跨階級聯合”,也推動了早期工會尋求技術工人控制生產的戰略實施,從而維護了其在市場中的地位和物質利益[4]。
早期技術工人自發聯合組成的互助會主要是為了獲得互助保障和失業救濟,因為在早期工會被明令禁止的時期里,互助會暫時成為了工人們“抱團取暖”的陣地和工會實現自身合法化的工具。1824年,《禁止結社法》廢除后,英國出現了大批組建工會的浪潮,罷工也此起彼伏。隨后,英國政府在次年頒布了新的《禁止結社法》,新法令雖然也對工會運動做出了種種約束,但沒有舊法令嚴苛。從此,工會“行走在陽光下”,獲得了合法的生存地位[5]。
二、近代后期英國學徒制衰落的歸因分析
到了近代后期,作為技能人才培養和技術傳承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學徒制為何會面臨岌岌可危、瀕臨崩潰的處境?其根源可追溯到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自雇工匠、技術工人以及企業雇主這三方之間的互動關系。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無休止的斗爭和沖突使夾在雇主和工會中間的學徒制逐漸偏離了軌道,發揮不出自身的優勢而日漸消沉。
(一)資本主義勞資沖突
早在最初“跨階級聯合”的嘗試中,自雇工匠和技術工人便試圖維護《工匠學徒法》賦予他們的特權——控制勞動力市場。工會力量逐漸壯大后,其同樣有控制技工勞動力市場、捍衛原有地位的意圖,這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學徒制和技能培訓。
工會通過種種限制嚴格區分了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之間的界限,具體措施包括設置嚴格的準入標準、控制學徒工數量、禁止已入會的成員和非技術工人一起工作等。工會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避免市場中技術工人因數量過多而失去競爭優勢,導致工資待遇降低到非技術工人水平的現象。工會通過這種“精簡勞動力市場存量”的方式,不僅提高了技工的整體工資水平,而且達到了與雇主抗衡、控制生產的目的。工會還要求雇主縮短工作時間、給加班工人付加班費、反對非技術工人從業等,這些條件更是鞏固了技術工人的地位,凸顯了工會的優越性。但問題在于,長期以來,工會關注的是提高學徒準入標準和控制學徒工數量,忽略了學徒制的培訓質量。因此,學徒制培訓出的工人越發不能滿足工會的準入規則要求,工會也只能不斷降低入會門檻。例如,在19世紀中期,機械工會的準入標準由完成七年的學徒制培訓降低為連續從事該行業五年以上或者獲得兩名會員推薦,這直接導致了后來工會中完全參與學徒制培訓的人數不到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工會自降門檻的行為使會員的技能水平得不到保障,越來越多的非技術工人加入了工會,導致工會和雇主談判的“籌碼”慢慢地縮水。隨著工會提出的要求逐漸增多而工人的質量不斷下降,雇主開始意識到對工會做出反擊。一戰前,工會和雇主的矛盾在新技術和新機器設備的刺激下驟然升級,最終導致了1897年雇主大停工運動,其目標是徹底擊跨工會,捍衛雇主在生產管理中的控制權。雇主集體停工停產的行為,使之前工會手中拿來壓制雇主的“籌碼”變得無足輕重,掌握了話語權的雇主聯合會立刻向工會提出各種要求以瓦解工會技術工人控制生產的戰略,包括雇主有權雇傭非工會工人、有權單方面根據新機器的要求分配任務、有權規定工資額度、有權隨時要求加班等,同時還要求工會廢除所有限制學徒工雇用的規定[4]。由此可以看出,雇主是想在不動搖其管控地位的前提下,與工會一起對學徒進行聯合管制,但由于工會的拒絕,雇主不愿意獨自承擔培養學徒的費用,對學徒的管理也日益松散。
1897年,雇主聯合會的大停工戰略雖然沉重打擊了工會控制生產的企圖,但并沒有完全消滅工會組織。在那之后,工會一直采取冷處理的方式拒絕與雇主共同管理學徒,拒絕指導和幫助新入廠工人,也拒絕替雇主繼續培養學徒工。對工會來說,徹底放棄學徒制培訓是對雇主行為的譴責和反抗,但這對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學徒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對于企業雇主來說,沒有了工會的制衡,越來越多的雇主把學徒工視為可以替代技術工人的廉價勞動力。機器生產簡化了技術操作后,用稍加培訓的學徒工取代了高技術工人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企業雇主甚至雇傭沒有受過培訓的年輕人以謀取暴利。這不僅模糊了學徒工和非技術工人的界限,而且使學徒工只擅長流水線上的某一個環節,學徒制逐漸淪為雇主壓榨學徒工的工具。
(二)可信承諾關系的瓦解
在學徒制的培訓中,為了保證受訓者和企業雙方的利益不受損害,需要一個長期的合同契約對雙方進行約束。企業必須保證給學徒提供高質量的技能培訓,同樣,學徒工必須保證在學成后的一段時期內始終為該企業服務。這個合同契約便被稱為企業和受訓者之間的可信承諾,被看作是學徒制培訓得以順利開展的保障。
1814年的《工匠學徒法》廢除后,英國的學徒制不再受國家和任何公共規章制度的管制,完全變成了私人性的契約關系[4]。因此,在19世紀,學徒工和雇主簽訂的合同大多都是私人協議或非正式的口頭約定。因為沒有法律的約束和支撐,企業不愿意耗費時間和成本盡心盡力地傳授學徒工技能,僅僅是把學徒工當作廉價的勞動力,而接受培訓的學徒工也不再遵守契約的規定,有能力的學徒工不愿和企業簽訂契約,甚至會跳槽到不同的工廠學習不同的技能。
一個標準統一且受到法律監督的可信承諾可以促進受訓者和企業之間的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遺憾的是,19世紀末工會和雇主的斗爭激烈,尤其是1897年大停工運動后,可信承諾在學徒眼中已經不再具有可信度,因為即使不接受學徒培訓也能獲得相當或者更高的報酬。在當時,除了參加正式的學徒培訓,年輕人還有很多可選擇的替代路徑,比如送奶工、送報員等,加上這些非技術崗位能在短期內帶來頗豐的收益,這使他們不愿意承擔簽訂長期合同而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競爭不過新一代年輕人,成為沒有一技之長的無業游民。
非技術性替代崗位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可信承諾的達成,而可信承諾的瓦解是造成學徒制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因為圍繞學徒制所形成的整個關系結構是流動且脆弱的,學徒制也不再穩定牢固。
(三)學徒制自身的弊端
學徒制本身是培養技能人才最好的形式,但是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其內容、形式和發揮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到了近代后期,學徒制在外力影響下嚴重偏離了軌道,對年輕人越來越失去吸引力,主要體現在學徒制的培訓年限過長和缺乏技能資格認證體系這兩個方面。
1.學徒制培訓年限過長。在英國,學徒期因職業不同而稍有差異,一般都為七年,有的行業甚至更長,十年以上的屢見不鮮。學徒在培訓期間不僅沒有收入來源,而且還得向師傅上交學費,甚至在學成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報酬也遠低于正常的薪資水平。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培訓一名技術工人完全不需要長達七年的培訓期,其更多時候是資本家利用漫長的學徒期剝削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動力。當受訓工人有資格拿到正式技術工人的薪資之前,通常還要經歷一段試用期,即企業通過試用表現來決定是否雇傭工人。試用期多則三年,少則一年,且其在試用期內的工資也遠不及正式技術工人的工資,遙遙無期的培訓和被剝削得所剩無幾的收入只會讓年輕人對學徒制望而卻步。
2.缺乏技能資格認證體系。英國學徒制既沒有強制要求雇主必須讓學徒在學成后達到某一技術水平,也沒有明確培訓不到位的企業所接受的懲罰措施,缺乏正式的技能資格認證和技能考核體系根本無法保證學徒工在車間的培訓質量。從雇主的角度看,技能資格認證體系的缺失,讓很多企業在雇傭工人時對工人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一無所知,大部分的企業只能要求額外增加試用期以考察工人的能力。從受訓者的角度來看,他們經歷了漫長的學徒培訓后卻不一定能夠學到立足的本領,且換來的是低薪待遇及充滿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對學徒制培訓質量的懷疑、對未來崗位回報率的擔憂,導致他們不愿意成為學徒,不想參加學徒制。
三、學徒制的衰落對我國當前職業教育培訓的啟示
近年來,職業教育常常被喻作國家發展的“利劍”和“殺手锏”,其對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所作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6]。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雖然勢頭向好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水平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需要繼續改革創新。“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英國近代后期學徒制的衰落對我國當下仍有很大的啟發價值。
(一)落實可信承諾關系,建立技能資格認證體系
傳統學徒制賴以生存并得以發展的基礎是建立約束培訓雙方行為的契約,使師徒雙方達成穩固的可信承諾關系。英國近代后期學徒制的衰敗原因之一是學徒和雇主之間的契約沒有得到行動落實,可信承諾關系逐漸瓦解。可見,權責劃分清晰且得到有效落實和監督的契約對學徒制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契約具有規范雙方行為的作用,具有現代意義上的職業培訓合同的性質,但現代職業培訓合同的內容更加豐富完善,具體落實起來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和嚴格的管理監督。以德國為例,英國在1897年勞資之間沖突不斷、可信承諾瓦解之時,德國已經通過頒布《手工業保護法》奠定了職業教育體系的主框架,將技能資格認證和監管賦予法律的強制約束力,以保證受訓者和雇主雙方的利益。也就是說,一旦合同簽訂,雙方必須嚴格按照合同中的條款履行各自職責。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業逃避培訓和學員中途跳槽的行為,還保證了受訓學員資格證書的含金量,滿足了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2019年,我國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國的職業教育培訓,尤其是技能培訓一直是職業學校薄弱的一環,建立技能資格認證體系標準是促進當前職業培訓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技能資格認證體系是衡量職業院校開展技能培訓水平的標尺,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技能技術工人的輸出。
(二)開展校企深度合作,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企業在學徒培訓中的角色缺失是學徒制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也存在偏重理論教學輕視技能訓練的現象,究其根源也在于企業的角色缺失。我國缺乏能夠激勵和保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制度設計,企業普遍對職業教育缺乏熱情和主動性[7]。職業院校要想高效率地進行勞動力培訓和再培訓,就必須和社會經濟需求標準接軌,加強與企業的深入合作交流;企業要想雇傭適合自身發展的高技能技術工人,就必須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的責任。此外,作為職業能力標準的制定者,企業應當發揮在職業培訓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優勢,因為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最終是為企業所用。
近代后期英國工會之所以有和企業談判的籌碼,是因為工會有企業需要的技術工人,因此,職業培訓需要密切關注企業的用工需求和時代發展方向。一方面,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我國在高端通用設備、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等專業領域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8],職業技能培訓應該及時迅速地針對技術人才短缺領域精準培養,滿足企業和相關行業的用工需求,實現人才鏈和產業鏈的對接效率。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培訓應著力提升工人的專業素養,其培養目標應該從傳統的技術工人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轉變,從過去的“術業有專攻”向“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方向轉變。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不僅僅是掌握基本設備操作的技術工人,更應該是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科技、大數據計算、自動化調控等未來智能工廠需要的高端人才。
參考文獻:
[1]關晶.西方學徒制的歷史演變及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8(1):81-90.
[2]黃日強,張霞.英國學徒培訓制度的發展軌跡[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1-4.
[3]楊冠瓊.中世紀晚期至近代英國傳統學徒制的演變[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7:35.
[4]凱瑟琳·西倫.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經濟學[M].王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7,96,89.
[5]劉成.19世紀的英國工會運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6-24(B7).
[6]徐立穩.西歐學徒制度的產生與興衰[D].保定:河北大學,2007:55.
[7]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31):77-83.
[8]錢誠,袁瀛.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機制、路徑與方法[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8(5):14-15.
[責任編輯? ? 王文靜]
Why Did Apprenticeship in UK Decline in Late Modern Times?
ZHANG Ningyu
Abstract: Apprenticeship is the earliest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ritain. Due to the rise of the labor movement,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capitalist and labor had a fierce conflict. The credible commitment between apprentice and employer was ineffective and the apprenticeship itself had its own disadvantages, which led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apprenticeship in the late modern times. This provides reflection and warn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act relationship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kil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a, and also provides enlightenment and thinking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terprise demand as the goal and student training as the core.
Key words: late modern times; UK; apprenticeship; industrial revolu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