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清 劉玉峰
摘 要: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呼喚課堂教學進行深度改革,構建生態課堂。立德樹人背景下生態課堂具有合作共生、多維互動、全面發展的主要特征。生態課堂強調尊重個體生命價值和差異、凸顯生態群體協調互助、平衡發展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因此,立德樹人背景下生態課堂要做到目中有人,關注學生生命;革新角色,平衡互動關系;深度教學,改變課堂生態。
關鍵詞:立德樹人;生態課堂;課堂生態;深度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揚州市“十三五”規劃2020年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中職數學‘適學課堂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20/P045);中國職教學會2019—2020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職業學校公共文化課思維課堂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00364);第四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生數學必備品格培養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YB197);江蘇省揚州市“十三五”規劃2018年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數學‘思維課堂實踐研究——以揚州市為例”(項目編號:G/18/P038)
作者簡介:湯明清,男,江蘇省高郵中等專業學校高級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等數學教學與管理;劉玉峰,男,江蘇省高郵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7747(2020)09-0123-05
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課堂教學改革再一次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生態哲學理念下的生態課堂與受機械論影響的傳統課堂區別在于,生態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是關注學生生命、塑造學生靈魂、張揚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素養的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
一、生態課堂與立德樹人的意義辨析
(一)立德樹人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闡述
立德樹人以立德為核心、以樹人為根本,強調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突出強調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高度關注和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堂是學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生態哲學理念為導向,改變課堂生態,創建生態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生命和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1]。
(二)教育生態理念底蘊尋繹
1966年,美國教育學家E.Asbby開始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高等教育,此后哥倫比亞師范學院的可雷鳴院長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態學”,生態學的觀點和思想在教育教學領域開始普遍受到重視。與自然生態相比,課堂是一個微觀的生態環境,在課堂生態中的每一個生態因子尤其是生態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力求在這個生態運動中得到良好發展[2]。在生態課堂的教育理念下,課堂要更加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使學生在每一節課上得到“生態氛圍”的感染。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生態課堂的主要特征
第一,合作共生。生態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是師生合作共同成長的過程。在生態課堂中,學生和教師是互利共生的關系,教師的付出,學生的進步,不再是教和學的關系,而是教師和學生在合作交往中,各自生命價值都得到發展的體現。
第二,多維互動。生態課堂不再是知識灌輸的場所,而是多維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立德樹人強調人的發展方向,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在多維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得到發展,這是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生態系統強調生態主體在交互開放的過程中獲取能量和信息,生態課堂不是一維主體課堂,而是師生、生生、人與環境間多維、多向、多元、多級互動的課堂。
第三,全面發展。生態課堂中不是以知識的習得為目標,而是以人的整體性、全面性發展為教學終極目標。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態系統強調各生態因子的整體協調發展,生態課堂是開放、動態、生成和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抓住教學的本質、抓住學科本質開展深度教學,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高度協調發展。
三、立德樹人背景下生態課堂的價值透視
(一)生命價值和個體差異的尊重
受到機械論范式的影響,傳統教學把課堂看成是一個封閉、孤立和機械運轉的實體,因此,課堂與完整的教育、豐富的生活和鮮活的生命是割裂的。課堂教學過程按照某教學模式進行簡單分解,僵化的理解和操作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成為機械的操作,使教師和學生都被物化了[3]。為了強調課堂的整體性,在課堂教學中,一些“偶發事件”(可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事件)會遭到教師無情的剔除,井然有序及對課堂紀律的高度關注,扼殺了變動不居、豐富多彩和思維碰撞的生態課堂。預設的表演舞臺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也隨之消退。
生態哲學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生態課堂是生命發展的課堂,課堂中應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承認個體間的差異性。在生態課堂上,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呈現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開展教學探究,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激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4]。
(二)生態群體協調互動性的凸顯
受機械論哲學主體一元論的影響,傳統課堂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了主客體的劃分,課堂上教師霸占著話語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選擇權、時間支配權,課堂教學成為單向知識灌輸的過程,成為教師對學生的改造和規訓。葉瀾認為,“在學校里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大多是被動的和程序化的,尤其在課堂。學生只能按照學校安排的課表上課,只能使用統一的教材,一切行動都必須遵照教師的指令。學校里教師主宰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只能服從教師的意志。……學生只是教育這個機器上的一個個‘零件,活生生的‘人被埋沒和忽略了”[5]。
生態哲學強調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有機聯系的觀點,生態哲學理念下的生態課堂是多維互動的關聯性課堂,師生之間應是和諧、平等、協調、共生的關系。生態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不是停留在傳統課堂中的教師問、學生答的表象互動,而是體現在師生思維的對話、眼神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之中,彌漫于整個教學的情境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發生著多元、多向、多級、多維度、多層次的互動關系。
(三)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動態、平衡發展
機械論影響下的傳統課堂是封閉的、機械的、單向的和孤立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課堂教學缺少主動探究、交流合作,學生缺少主動權、選擇權。這種課堂使得學生的學習與其生活割裂,學生接受到的只是呆板的書本知識,沒有形成解決問題意識和思維方式,學生的學習情感、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價值觀都未能有效形成。
生態課堂是動態、開放的課堂,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年齡差異、知識結構、認知方式、社會閱歷和知識層次的差異使得課堂教學“意外”不斷。知識的不確定性,師生的創造性、能動性和知識的建構性、發展性使得課堂教學處于動態生成之中。開放、民主和諧的生態課堂環境使師生間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經驗交流,這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使其知識、能力和情感得到協調發展[6]。
四、立德樹人背景下生態課堂的變革之路
生態課堂是生態哲學理念下具有豐富內涵、符合課堂本質特征,順應新時代教學改革精神的理想課堂形態。要使生態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常態,需要做好如下三點。
(一)目中有人,關注學生生命
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教師要把“樹人”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課堂教學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個體差異,要有利于知識和學生生命的生長。
1.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公民,一個誠信、友善、愛國、敬業的公民,一個具有社會擔當和創新意識的公民。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在與學生互動交流中,幫助學生尋找并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真正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7]。
2.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尊嚴。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求,是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積極鼓勵學生,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展示舞臺,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師對學生生命的尊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自信,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尊嚴,體驗到學習的樂趣[8]。
3.要尊重學生生命中的差異。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生態因子都為生態平衡、生態發展貢獻著力量。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學習能力、表達方式、求知欲望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生態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回避這種差異,而要利用好這種差異性的資源,使之變為教學資源[9]。朱永新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潛能,好的教育不是消除學生的這種差異而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現自己、找到自己和成就自己”[10]。生態課堂中,教師要學會悅納學生的差異,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分層教學,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改變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方式,進行實時、適度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綻放出不一樣的花朵[11]。
4.課堂教學要指向學生的生命生長。立德樹人理念下的新時代教育要求教師要具有職業操守和教育情懷。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力量,培養學生回報社會、回報他人的感恩之心;在互動交流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知識,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探究知識的技能。教師通過自身的淵博的學識和人格魅力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并崇尚科學,通過不斷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
(二)革新角色,平衡互動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師生主體關系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不僅局限于教學目標支配下的認知互動,還應該關注師生互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等深層次的心理互動[12]。
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真實和諧的高層次互動,首先,教師需要從單一角色轉向多重角色。在生態課堂中,革新師生的互動角色,不是要完全否定原有的一切經驗和方法,而是反思師生互動過程的障礙和不足。在反思性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位置,要用平等的視角嘗試與學生互動,要從課堂教學的“獨唱者”向“合唱者”轉變,從“主導者”向“引導者”轉變,從“主動者”向“主持者”轉變,鼓勵和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頻度和深度。其次,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角色要從配合向融入轉型。學生角色的轉型既是對教師角色轉型的呼應,更是教師角色轉型的價值體現。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互動一直處于被支配,被互動的狀態,學生的轉變需要教師的推動和鼓勵,需要教師坦誠的讓步和真心的呵護,才能喚醒學生的互動意識,維護好教師與學生間互動角色的平衡。生態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會不斷提高,學生從“被動參與”到“合作生成”的角色轉變,使得課堂互動不再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模式,而是一種自然流暢的課堂生態[13]。
(三)深度教學,發展核心素養
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生態因子與其生存環境都是相互依存關系的。建立生態課堂必須要建立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增強師生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以及教學內容之間的動態性和交互性。因此,課堂教學改革要抓住教學的根本,而深度教學是把握課堂教學本質的一種積極努力。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課堂教學要觸及學科本質。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都不能浮于教學的淺層,脫離學科的本質,否則課堂環境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生態意義。教師要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注意從知識形成的關鍵點、關節點,知識之間的聯結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
其二,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經驗的轉化。傳統觀念將“經驗”和“知識”看成對立的概念,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深度學習強調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強調學生新知識與已有經驗的內在聯系。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要尋找到學生已有的經驗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點、契合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建構,凸顯經驗的意義。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經驗,使得知識和經驗相互滋養,相互發展[14]。
其三,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價值批判。深度學習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對所學習的知識和知識發現的過程進行價值性批判。例如,在學習概率知識的時候,告訴學生概率知識的產生是由于在17世紀中葉,歐洲許多國家貴族之間賭博成風,部分數學家也參與到當時的賭博之中,擲骰子是常用的賭博方式,在擲骰子及分賭注問題中,發現了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概率現象。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學好概率的知識后,是將知識運用到賭博中賺錢還是應該用于服務人們的生活、科學發展如天氣的準確及時預報、衛星發射”。當學生對知識進行價值性批判的時候就會體會到知識的真正價值[15],從而樹立正確的知識批判意識。
參考文獻:
[1]魏敏,張偉平.略論當前中小學的生態課堂的構建:問題與出路[J].當代教育論壇,2015(6):41-46.
[2]張建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亟待教學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17(2):6-12.
[3]陳玉華.學生立場: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出發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9-22.
[4]岳偉,劉貴華.走向生態課堂[J].教育研究,2014(8):99-106.
[5]劉貴華,張偉.生態課堂的實踐框架與創新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6(7):25-32.
[6]邱磊.杜威教育箴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
[7]陸春庚.職業學校生態課堂的整體變革[J].職教論壇,2017(18):74-77.
[8]張奠宙.數學教育隨想集[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
[9]郭華.深度學習與課堂教學改進[J].基礎教育課程,2019(2):10-15.
[10]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小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9.
[11]毛清蕓,陳旭遠.課堂教學實踐場域內師生互動:沖突與重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4):53-56.
[12]克努茲·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M].孫玫璐,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1.
[13]徐潔.論生態課堂的四維價值訴求[J].教學與管理,2015(1):1-4.
[14]湯明清.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的“三生”數學課堂[J].教學與管理,2018(15):102-104.
[15]湯明清,李善良.核心素養視角下數學深度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10):48-51.
[責任編輯? ? 劉素萍]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ANG Mingqing, LIU Yufeng
Abstract: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alls for the in-depth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cological classroom h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ve symbiosis,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class emphasizes respect for individual life value and differences, highlights the coordin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of ecological groups,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ies and emotions.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la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students; Innovate roles and balance interactions; Deepen teaching and change the classroom ecology.
Key word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cological classroom; classroom ecology; deepe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