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IBM明確了混合云戰略是整個公司戰略的重中之重,為了確保這一戰略落地,我們要做大做強我們的生態圈。”在收購紅帽(Red Hat)13個月以后,“混合云”已經不僅僅是IBM的一種戰略,IBM更是在此邏輯基礎上,對原有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進行了充分的梳理和重構。而現在,IBM希望其混合云邏輯能夠真正影響企業和行業的采用。繆可延,IBM副總裁、大中華區云計算與認知軟件事業部總經理,引用Arvind Krishna就任CEO第一天給所有員工的公開信中的內容:“IBM的戰略就是混合云貫穿企業級AI,這是IBM的能力,也是客戶的需求。IBM的愿景就是要成為21世紀廣受信任的技術伙伴,秉承科技向善,為整個公司注入成長型思維和創業精神。”
事實上,在2019年7月IBM耗資340億美元收購紅帽之前,兩者都是云計算領域的重要參與者。IBM2013年收購SoftLayer,建立了全球性的公有云平臺后。此后,從2014年開始,IBM陸續投資超過100億美金,基于開源項目Cloud Foundry推出了PaaS層云平臺Bluemix。到了2016年,時任CEO 羅睿蘭(Ginni Rometty)重新定義IBM “已經不再是一家僅僅提供‘硬件、軟件與服務的公司,而是要轉型成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與云平臺公司”——云計算與AI一起,成為IBM與時俱進保持業界地位的兩個重要支撐。
彼時,IBM已經注意到“混合云”是企業未來數字化轉型的的趨勢,而且也已經形成了跨越IaaS、PaaS、SaaS全部云計算應用模式的產品組合。但是,當時IBM的云計算業務依然存在較為明顯的能力短板:從技術和產品邏輯上講,IBM缺少一個能夠貫穿IaaS、PaaS、SaaS三個層次,并且將三層技術、產品和應用進行深度融合的平臺和機制。這就使得企業用戶很難從當時IBM的“混合云”技術和產品當中,找到清晰的應用路線圖。
而作為一個開源平臺軟件公司,紅帽在云原生、開源存儲、軟件定義網絡等領域,具有相當豐富的技術資產與資源,尤其是其開源的容器云平臺OpenShift,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剛好可以補足IBM原有云技術、產品和應用的不足。
“收購紅帽以后,IBM完成了所有的產品和方案的改造,使其都是基于紅帽OpenShift:包括IBMCloud、IBM主機、服務器,還有IBM所有的軟件。這項重要工作IBM已經完成了,甚至IBM最新推出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也都是基于OpenShift。”在繆可延介紹的IBM混合云平臺架構圖上,紅帽OpenShift被作為整個混合云平臺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層:向下,其與包括不同廠商的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和傳統IT數據中心等在內的各種環境實現互聯互通,實現與基礎架構層的聯系;向上,其承接著包括IBM原有的包括AI應用、Cloud Paks(2019年8月,IBM宣布將其軟件組合轉化為云原生,并對其進行優化,使之在紅帽OpenShift上運行。其中,首批轉型成果以“IBM Cloud Paks產品組合”的方式于2019年11月亮相中國),以及來自紅帽的生態合作伙伴市場,與軟件應用層完成融合。
“什么是混合云?可以聯結到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實現多云應用,是不是就可以稱之為混合云?不是這樣的。”吉燕勇,IBM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強調,所謂“混合云平臺”首先要在不同的異構環境當中,能夠實現互通互聯,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傳統的數據中心等IT基礎架構和部署在邊緣的基礎架構。但是這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所有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后,還要能夠實現數據分享、管理和數據的安全與保護,最后為企業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運維管理平臺。“互通互聯、數據、安全、管理都是混合云要去解決的現實問題。”吉燕勇所強調的是,所謂混合云,不應該僅僅是形式上的“混合”,對于企業用戶而言,“混合云”同樣應該強調在應用過程中的整體性。

在吉燕勇看來,IBM的混合云平臺借助OpenShift,不僅使其能夠在橫向上覆蓋更廣泛的基礎架構環境,同時通過從平臺到Cloud Paks,在縱向上也實現了從IaaS、到PaaS和SaaS的應用貫通,因此,能夠為企業用戶提供一個相對一體化的解決方案。“OpenShift今天無時不在地被采用,是混合云領域里的通用語言。借助Red Hat OpenShift打造混合云平臺,IBM的整個產品從OpenShift平臺到Cloud Paks上面的應用,都實現了跨多種應用場景的無縫體驗,做到了為企業用戶提供一致化的從互聯互通、數據、安全、管理等全方位需求的覆蓋。”
而對于企業終端用戶來講,IBM這種一體化的混合云平臺,最直接的好處在于,能夠滿足企業用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IT現代化、AI在企業的規模化應用,即企業就緒的AI (AI for Business)、業務自動化和系統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其還能夠把所有的用戶、供應商、投資伙伴,乃至整個生態系統整合到一起,從而通過把OpenShift從一個產品、從一個解決方案變成一個混合云平臺和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最終,形成一個面向用戶的開放安全且注入了企業級AI能力的混合云環境。
“客戶面臨的IT環境越來越復雜。每個企業都要和很多廠商打交道:不同的技術、不同的產品,有非常大的差異性,不一定可以兼容。現在又引入了開源,但開源的生命周期、企業級保障等都是問題:如果它瘋狂演進,不管用戶是否能夠跟得上,也不管是不是可以向下兼容,或者能否與其他系統兼容,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讓客戶的IT環境變得更加復雜。”潘雪梅,IBM大中華區云計算與認知軟件事業部混合云技術總監表示。在她看來,IBM的混合云平臺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基于一個開源技術、開放的架構、云原生的架構打造一個更加靈活簡化且具有行業共識的、可拓展、可成長的企業應用混合云的“底座”:“在這個底座上,各個廠商的技術、產品都可以非常靈活的插接上來,然后共同構建一個整體的平臺能力;這個平臺也具有充分的擴展性,其他廠商的其他能力都能夠豐富到這平臺上來;并且,這個新平臺在支撐新業務的同時,也能夠和老系統打通和連接,最終共同交付一個整體價值給客戶。”


因此,在IBM混合云平臺戰略發布的同時,其也在努力圍繞混合云平臺構建一個更加廣泛的生態環境。“IBM稱之為全IT堆棧的生態環境構建,其中包括AWS、Google、阿里云等云計算提供商,也包括IT硬件、軟件廠商,同時,還有更多的獨立軟件開發商ISV、系統集成商SI……”潘雪梅重點談到一種“云時代新興的合作伙伴”,例如領先的管理服務提供商(MSP),甚至是行業客戶。“去年年底,IBM和美國銀行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構建了金融行業的公有云服務生態圈。之后,全球包括美洲、歐洲的眾多銀行(如法國巴黎銀行)也陸續加入到這個生態圈里,確保高度監管行業的公有云服務符合不同市場的合規和安全要求。目前已經有30多個新的技術提供商加入,用IBM的金融服務公有云來構建他們的金融技術解決方案。大家共用這個服務,快速受益。這就是一種新玩法,把客戶變成我們的合作伙伴。”
在中國市場,IBM正在通過與紅帽、神州數碼的合作,驗證這種合作的價值和有效性。“這些合作已經取得初步的成功,有一些客戶已經通過神州數碼和IBM、紅帽的共同合作,構建行業解決方案。并且把解決方案復制到多個領域,帶來持續的成功。”潘雪梅說。
被稱為“藍色巨人”的IBM,在這次混合云戰略的部署和實施過程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果斷,從戰略、技術、產品到生態圈構建,做到了步調統一。更令業界關注的是,IBM將混合云平臺稱為是繼主機、中間件和服務平臺之后,IBM的“第四個平臺”,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如果IBM集中所有的資源和能力投入在此,那么相信混合云平臺對整個云計算市場的影響將不容小覷,改變一些既有的規則也不是沒有可能——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比賽中,IBM正在進入沖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