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
新冠肺炎疫情得以緩解后,秋季學期復學復課,中小學學生們回到久別的課堂,其他高年級學生和大學生也都紛紛回到校園,重新捧起了渴望已久的課本。在漫長的居家網課學習模式之后,返回學校復課的學子們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呢?在此,筆者為大家送上一些心理疏導策略及心理疏導小錦囊,幫助學生和家長在學習與生活回歸正軌后,以健康的心理狀態迎接新的人生考驗。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開展了一次問卷,對1931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7.1%的受訪家長對疫情防控期間孩子居家學習的心理狀況進行了關注;93.0%的受訪家長覺得由于疫情防控期間孩子居家學習,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一定影響;50.9%的受訪家長建議疫情結束后,學校、心理機構與家庭應通過社交媒體,面對面咨詢矯正等方式給孩子上好“心理課”,并積極幫助孩子跟同伴們建立起溝通與聯系。
從問卷結果看,在居家防疫期間,學生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了影響,這些變化會給許多青少年帶來心理上的困擾和壓力。絕大部分家長認為居家學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大多數家長主動采取一些措施來改變現狀,以期望既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能穩定孩子的學習生活。從青少年學生的角度來講,應該教育他們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學習時可通過閱讀拓展自己的視野,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從而緩解自己的恐懼和不安,為有效學習創造條件。要保持穩定的生活狀態,按時學習與休息,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因為只有生活狀態穩定,才能有穩定的學習狀態。
那么應該如何給青少年上好“心理課”,更好地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呢?早在2月16日,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就針對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生的居家學習生活,分別給全國廣大家長和中小學生提出了建議,給出了10條錦囊妙計: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坦然面對情緒變化,理解和接納負面情緒”“科學看待疫情防控,學習情緒調整方法”等10個方面,這些建議在疫情結束后孩子們返校后同樣適用。
眾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狀態既能提高青少年身體抵抗病毒侵襲的免疫力,也能有益于提高學習質量。所以,廣大青少年要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說,學生返校樂學應從“心”開始,無論是學校和家長,必須先讓青少年學生們上好“心理課”。心理健康才有利于更好地學習,其實早在全國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學復課之際,教育部所發布的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建議,就充分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和針對性。

客觀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是所有大中小學校師生首次面臨的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全國各地延期開學時間長達幾個月;在延期開學期間,學生都待在家中,各個學科的知識學習大多依靠在線學習;開學復課后,校園生活并沒有回到完全正常狀態,戴口罩上課、保持社交距離,已成為疫情防控下的校園學習生活常態;受疫情影響,畢業年級的考試、招生時間均被推遲,相比往年的畢業生,今年畢業的學生面臨更多的挑戰和考驗。所以,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增強學生適應學習生活環境及其變化的能力。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各級學校普遍比較重視畢業年級的心理疏導,激勵學生以自信的心態備考。今年畢業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更加復雜,可以說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已成為“急學生之所急”。為此,學校和家長積極引導與幫助青少年做好考試延期后的復習計劃安排以及升學規劃等,科學準確地解讀相關教育政策,避免學生受繁雜信息尤其是一些帶有焦慮營銷性質的“政策解讀”的干擾。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疫情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控制,各地中小學已經開學復課。
開學復課,為更好地幫助大中小學生順利適應新學期,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開學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和校園學習,各級學校要按照2015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側重于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概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確保做到科學性、實踐性、針對性“三性并舉”。

大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體現了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的趨勢。眾所周知,即便是在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中,中小學師生都可能遇到各種心理問題,現在外部環境發生各種變化,更可能讓一些學生增加焦慮、緊張、不安等因素。所以,在疫情防控常態下開學復課,要做好科學防控與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之間的平衡,就需要重視師生心理健康教育,讓所有師生有積極、從容的心態應對各種變化,做到有條不紊、處變不驚。
當前,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仍然面臨境外輸入壓力,加上有的地方仍有零星病例出現,學校開學復課后的安全管理壓力很大。總體看來,大部分地方和學校的安全管理措施是科學合理的,但也有少數地方和學校的管理措施明顯失當,這些不合理的管理措施會分散教師教育教學的精力,甚至讓教師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增加學生的緊張情緒。開學后的管理措施,應該基于防控專家的建議,廣泛聽取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意見而制訂。這樣既讓師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提高對管理措施的認可度,減少因不理解、抱怨等導致的矛盾沖突。
基于此,教育部指導意見提及考試延期對畢業年級學生帶來的影響,要求為畢業年級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協助學生以自信平穩的心態積極備考。所以,加強師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學復課后做好疫情防控與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出發點和目標之一,需要政府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各司其職。從根本上說,要做到以教師、學生為本,尊重科學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營造和諧有序的校園和學習氛圍。
經歷疫情,學生們返校后可能會出現焦慮消極的情緒反應和心理應激狀態。經過政府和媒體大力宣傳科普知識,社會大眾已經認識到新冠肺炎的危害性和超強傳播力。如今,國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仍會有部分境外輸入病例和無癥狀傳染者,對社會大眾來說依然存在感染風險。因此,國內疫情結束后,他們仍可能出現焦慮心理。這使得有些學生不愿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溝通,在學習上信心不足,患有其他疾病后依然不敢去醫院看病,不敢在公共場所逗留,等等。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既不利于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為改變孩子們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可以試試以下四個方面的心理調適錦囊。
錦囊一:立學先修身,心態貴在平常。由于居家網課生活和在學校學習的節律大為不同,青少年學生們習慣了居家學習的悠閑模式,會慢慢忘記在學校學習的緊張節奏。要重返高效的學習節奏也許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有些學生出現“水土不服”,輕者影響學習狀態,重者可能出現“適應障礙”,表現在情緒、行為或者軀體等方面。所以,重返校園的畢業生更要提防返校后的適應問題。現在要調節好作息節律和生活習慣,重新適應校園生活,以利于提升學習質量。為此,家長需要給予支持和監督,通過家庭整體狀態的調整來影響孩子,幫助其調整生活節律和行為習慣。

錦囊二:備考忌自擾,必須放下焦慮。畢業班的孩子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被迫在家復習迎考,讓學生和家長都覺得茫然無措,從而產生巨大的焦慮。此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常心尤為可貴,要客觀地看待問題,理性思考,放下焦慮,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新冠疫情帶來了全國性的停課,所有的學生都無差別的居家上網課,而中考和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選拔的標準是在一群人里選出更優秀的,而不是固定的分數,所以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業水平才是最主要的。
錦囊三:要保持平常心,避免自亂陣腳。努力改變自己是改善心態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學生返校復課后要保持平常心,避免自亂陣腳,與其不滿現實不如主動調整適應變化。因為,如果人只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才能取得成功,那么在現實的生活中其實是走不遠的。學生返校后,與其憂思復讀,不如積極應對,根據變化制訂新的學習計劃、積極摸索提升學習效率、向老師同學請教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等,這些對于迎接考試才更有幫助。
錦囊四:勇于應戰磨礪,走出困頓。中考、高考,是人生之路上的一個個起點,磨練青少年學生在面對高壓時的堅持、自律和勇氣,相信莘莘學子能夠應戰磨礪,走出困頓——正如當下這個時刻,堅持、自律和勇氣支持著人們戰勝疫情、戰勝考驗。為此,廣大青少年學生們要積極主動多與老師、家長及同伴們溝通交流,及時疏散心情,防止因為新的應激和壓力造成的適應問題。回學校前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共同探討返校后可能出現的困難,減少孩子因與預期不符而產生的情緒失調。如果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時,家長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壓力和煩惱,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溫暖和接納。
編輯 趙曼